•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奇冤极枉【天纵奇才写奇冤】

    奇冤极枉【天纵奇才写奇冤】

    时间:2019-02-02 05:30: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①的《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细读《窦娥冤》, 可以看出关汉卿作为“元代知识分子长期深入民间与艺人结合的典范”②、 “元曲的奠基者”② 是当之无愧的。他塑造的窦娥,在我国古典戏曲人物长廊里,无疑是一位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窦娥冤》的剧情原型是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汉书・于定国传》③记载: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吾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晋代干宝在《搜神记》卷十一“东海孝妇”条有类似记载,并加上了孝妇死前所立誓愿:“长老传言: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竹而上标,又缘�而下云。”
       关汉卿选择这个传说作为创作题材。他把故事的发生年代由汉代转移至元代,并注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因子。与故事原型“东海孝妇”相比,窦娥的悲惨遭遇有过之而无不及。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卖到蔡婆家作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十九岁夫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婆婆外出讨债遇到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张驴儿父子挟势住进蔡家,威逼婆媳二人分别嫁给父子二人。窦娥坚决反对。张驴儿为霸占窦娥,欲毒死蔡婆,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并将罪名栽赃到窦娥的身上,以“私了”为条件逼迫窦娥嫁给自己,遭到断然拒绝。官司打到楚州太守桃杌那里,桃杌只求钱财,不问青红皂白。窦娥为了救婆婆而被屈斩。后来,窦娥的父亲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
       回顾窦娥短暂的一生,她在“善”中完成自己,又在“恶”里殛灭自己。重重灾难接连不断地降临在她身上。在张驴儿父子入住蔡家之前,这种生活经历只是造就了窦娥作顺民的性格。对婆婆的“孝”使她可以容忍两个陌生男人住进自己的家中,对死去丈夫的“贞”使她断然拒绝嫁给其他人,对官府的“忠”使她无条件地相信官府绝不会冤枉好人。即使用最严格的尺子来衡量,也难以在窦娥身上找出纰漏。对于这样的节妇,官府本应给予表彰,因为她的一言一行完全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但剧情却急转直下:杀人的张驴儿逍遥法外,节孝的窦峨反受酷刑。
       【感皇恩】……恰消停,权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刑罚没有让窦娥屈服,反而激发出她骨子里的一股叛逆的天性,她要“争到头,竞到底”。只是当官府要把严刑施加到婆婆身上时,窦娥的善良纯孝使她屈服了。
       【黄钟尾】……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啊,如何救得你?
       一个接一个的打击之后,窦娥仅有的一点权利――生存权被无情地剥夺了。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所谓的天与地都不肯放过她,一个无权无势的弱女子,想做顺民亦是不能。她的生命不如草芥,任人践踏之后还被连根拔起。严酷的现实唤醒了逆来顺受的、力图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承担所有苦难的窦娥,使她看清了这个腐朽社会的现实和本质。一个平凡女子心中的仇恨排山倒海一般喷涌出来。面对屠刀,窦娥喊出了自己的不平: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命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唉,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是血与泪铸就的千古名曲,可谓字字血、声声泪。一个备受欺凌的弱女子觉醒了,她对天地、对官府从相信、依赖到怀疑、埋怨,最后是指责和怒骂。她彻底否定了统治者,否定了天与地,否定了整个吃人的社会。一个孤苦无依的弱者,身负奇冤却无处可诉、无援可求。垂死的边缘,礼教抛弃了她,社会给予她的惟有冷酷。剧情到这里达到了高潮。她狂奔直泻、激流冲荡的感情之潮,伴随着声腔激昂的唱词,一句句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心扉。窦娥悲惨的遭遇固然能令观众同情,她对现存制度的愤怒和反抗才是真正把作者、演员、观众和剧中人物的心灵紧紧连在一起并激起巨大的共鸣的力量。
      任何一部深刻的艺术品永远都是一个深刻头脑的产物。《窦娥冤》感人至深的魅力源于作者关汉卿对梨园生活的热爱,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深刻解读。
       明初的贾仲明称赞关汉卿: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④臧晋叔则说:而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⑤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关汉卿是一个职业戏剧家,擅长舞台演出的各种技艺。据历史记载他和当时在大都的杂剧家白朴、杨显之、费君祥、梁退之、著名女艺人朱帘秀等交好,的确把“烟花路”当作自己的安生立命之所,追求活出自我的真色彩。对底层生活的熟悉使他能够自觉地在心理上与底层人们紧紧相连,使用底层人们自己的语言写他们自己的故事,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①这个评价凸现了关汉卿的特点。
       关汉卿生活的时代――元代,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毁灭程度极高、对人权侵害极大的朝代。“马上”得天下的蒙古统治者把知识分子的角色由“劳心者治人”,一变为与娼妓、乞丐同列的下九流。知识分子被放逐的不仅是形体,更重要的是尊严和心灵,他们成为面目全非的一群,俯视众生的优越和从容消失殆尽。这种处境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此外,游牧民族的强悍和野蛮更摧毁了支撑汉民族大一统社会几千年之久的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念。元人宋子贞在《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里曾提到:“国家承大乱之后,天纲绝,地轴折,人理灭,所谓更造夫妇,肇有父子者,信有之矣。”⑥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保持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称“我却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⑦的关汉卿,敢于毫不畏惧的说“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只除是阎王亲令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 ⑦由此看出,关汉卿是绝不肯和统治者合作的。如果 “将剧本创作当作一个活的过程,当作剧作家通过在戏剧发展史中形成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经验的过程来研究” ⑧,不难看出,关汉卿的不合作不是一种远离政治的清高淡漠的隐士的不合作,而是一名敢于揭破黑暗外表,直刺现实社会腐朽心脏的战士的不合作。这一点在《窦娥冤》里得到极大程度的体现。反观女主人公―― 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遵守礼法、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来生的普通妇女――被现实无情吞噬掉的过程,令人同情之余,又逼迫人们进行思考:是什么让窦娥的命运如此收场?简而言之,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是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才会产生“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卷不出门”的官吏,才会导致“血溅素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奇冤。观众不禁要问,为什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不正常的世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碰撞和斗争中,失败的是真善美,胜利的是假恶丑,曾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理念哪里去了。在这种制度下,人们的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叔本华曾经把表现人生的戏剧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戏剧意向悲哀,它把人生的苦难风波和所受的压迫全部表现在我们目前;它的结果就是表明人类的奋力是空虚无益的。”⑨以此标准来衡量《窦娥冤》,其悲剧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正体现在它道出了“存在之恐怖”,揭示了存在与人性之间的无形纠葛,促使观众思索并提出疑问。从这一点来看,关汉卿无疑是“民众的教育者;时代思潮的预言者。”他的观众“不仅被鼓舞――也转变为真正的自己。” ⑩
       活泼本色的语言,鲜明动人的人物,层峦叠嶂的情节,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以他的天纵奇才肆意书写着他的愤怒他的不平,因此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杂剧遗产。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注释: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99-104.
       ②周国雄.关汉卿艺术范式阐释[M].绪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1.
       ③班固. 汉书[A]卷七十一《于定国传》.北京:中华书局, 1962.
       ④钟嗣成.录鬼簿[A]于传末附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⑤臧晋叔.《元曲选》序[A].北京:中华书局,1958.
       ⑥苏天爵编.国朝文类[A]卷五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2.
       ⑦隋树森主编.全元散曲[Z].北京:中华书局,1964:173.
       ⑧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5.
       ⑨叔本华.文学的艺术[M] .陈介白,刘共之译.北京:北平人文书店,1933:108.
       ⑩亚斯培.悲剧之超越[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0:87.
      
       (作者简介:甘子超(1978-),河南信阳人,文学硕士,讲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奇冤奇才天纵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