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闹中取静独风雅的诗句_风雅无俦话诗墙

    闹中取静独风雅的诗句_风雅无俦话诗墙

    时间:2019-02-28 05:43: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张亮丽的名片      如果说当今办事需要名片的话,当然更需要的是知名度。要提高知名度,就必须有特色,有成果。人亦如此,地亦如此。以前人们只知道江苏的常州、河北的承德。而常德作为一个地图上能找到的地级中小城市,很少有人知道。自从十年前建起了一座“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中国常德诗墙,效果就大为不同了。许多在外地出差的常德人,在交往中提及自己是来自常德时,对方马上就能联想到常德诗墙。常德人也因此感到自豪和骄傲,时时把诗墙看成是对外展示常德的“门面”、“窗口”和“形象”。凡“有朋自远方来”,主人都要带他们去看看诗墙,请客人共同分享一回诗墙文化大餐。近些年来,常德由于有了诗墙这个增加城市魅力的重要法码,从而先后获得了“全国魅力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诗词之市”、“文明卫生城市”等等荣誉称号。人们称赞诗墙:不但可以抵挡洪水的肆虐,而且可以防御精神的荒芜。
      2010年6月12日,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举办第五届“中国常德诗人节”,特地表彰了30多位修建诗墙的有功之臣,对于诗墙给常德带来的丰硕成果,对于诗墙的文化品位,对于诗墙修建者的奉献精神,再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市委书记卿建伟在市政协常委周碧华同志的一份《不要忘常德诗墙的建设者们》的建议上批示:“诗墙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部历史,她为推介常德、提升常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的建设者们我们不能忘记……”。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先生赞誉:“常德是中华诗国的金色名片,是普天下诗人的心灵家园。”
      
      一个超凡的创举
      
      谈到这张“名片”的诞生。却有一段艰苦的历程。人所共知,常德靠近洞庭湖,随着洞庭湖的淤塞变小,水位抬高,常德屡遭水患。多少年来,都有“常德的最大市情是水情,最大忧患是水患”之说。为了有效地防御洪水,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1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城区高标准水泥防洪堤,以抗御洪水的袭击。大堤整治以后,3-4米高的水泥长堤如何利用,是任其广告泛滥,还是任人乱刻乱画……当时有一位叫伍顺生的政协委员考虑得更多。当过文化局长、同时又是诗社负责人的他,当然知道诗词的魅力。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到过常德这块地方,留下了丰富的资源,加上本地诗词爱好者众多,有群众基础。如果利用这块阵地,弘扬诗词文化,岂不一举两得!于是他提出了“万米诗墙万首诗”的构想。提案一经提出,很快得到了时任市长的蔡长松同志的重视和支持。蔡市长批示:
      “同意,很好……”,并亲自安排了“牵头诗事”的负责人。
      根据这一批示,市政府立即成立了由市长蔡长松同志亲自任主任委员,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常德军分区有关领导和市直有关部办委负责人参加的“中国常德诗墙修建委员”和下属的办公室,并迅速开展了具体工作。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一座以城区防洪大堤为载体。长达10华里,嵌诗1500余首(含世界诗近百首)、石刻画40余幅的大型文化工程,巍然屹立在常德城区沅江北岸,且创造了世界基尼斯纪录,被誉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诗墙修建之后,又在沿河的外滩,因地制宜修起了与其配套的“诗墙公园”,使之成为常德城区一处吸引人们参观学习、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2002年夏天,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同志视察洞庭湖防洪工作,当他看到诗墙的时候。开心地笑了,称“诗墙是一大创举”,说“诗墙将像西安碑林一样,价值越来越大,要加以保护”,并指示地方政府要表扬诗墙创意者。2005年,伍顺生同志得到了市委授予的诗墙创意奖。
      
      一群无私的老者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诗墙建设是白手起家,筹建之初,只有一万元资金,连搭个工棚都不够。而且当时正处经济大潮中,搞这样一个不能立见经济效益的工程,在有些人看来似乎不合时宜,看法很不统一。但是以原地委宣传部部长杨杰同志为首的一批离退休老同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凝聚集体的智慧力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修建工作,他们因陋就简。在大桥底下砌个砖围子,冬天不避风雪,夏天不避骄阳,就算是工作场所,用了近十年时间,把这块“硬骨头”一点点地“啃”下来了。
      杨杰同志身体瘦弱,而且有心脏病,爬五层楼要休息两次,此期间医院给他下过两次病危通知单,他却硬是坚持到诗墙办上班,而且为了保证上墙诗词质量,坚持自己的诗词不上诗墙。人所共知他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者之一,又是湖南诗界的老前辈。他的诗词不上诗墙这种高风亮节,使一些欠标准而想上诗墙的诗作者望而却步。
      盛和钧同志原系市文联顾问,退休后谢绝一家杂志社的高薪聘请,来诗墙做着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从征集作品到举办简报这样的具体事,都亲自动手。他后期患糖尿病,天天靠药物维持,硬是通过节食和锻炼,保持了身体不垮,而且晚年学会了电脑操作,为宣传、推介诗墙做了许多工作。
      常德三职中原校长刘先有过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对传统诗词颇有研究,他以渊博的学识,与诗词组其他同志一起,从16万首诗词中,遴选出几百首上墙诗词,对常德传统诗词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至到1996年他得了癌症,吐血不止,还在关心诗墙,在病床上写下了致常德市领导的建议,对常德建设和文化事业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市领导是含着眼泪看完的。当年刘先被评为全市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镌刻组组长陈锡纯,曾任常德师范学校党委书记,系老地下党员,谦称自己是“愚匠”;书法组组长张弓,系中国书协会员、正教授级美术师、常德市髡残书画院首任院长;美术组副组长丁鉴,系高级美术师、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参加诗词遴选的满大启,系原常德市第五中学老教师;诗墙修建办副主任,负责诗墙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叶志芬等等一群老同志,他们带着对诗墙的深厚感情,扎扎实实地埋头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一千就是十几个春秋,为诗墙、为常德的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年近六句的镌刻副总监田工,他是一位因公失去右腿的一等伤残军人,每天摇着轮椅上班,不辞辛劳,认真排版、镌刻,写下了几十公斤重的详细施工记录,为诗墙留下了可贵的一手资料。
      诗墙建设者们都有一技之长,他们把这一技之长用进了诗墙建设,同时又在建设中学到了新的东西。因此,他们建成了诗墙,诗墙也造就了他们,凝聚了他们的精神。现在,尽管部分修建者已经作古,他们的精神和形象,仍然留在人们的心里,健在的尽管年事已高,也还在为常德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一种永恒的文化也许,在大千世界里,一座诗墙是小小的;在历史长河里,一座诗墙是短短的。但它承载和弘扬的是几千年中华 文化的瑰宝――诗词文化。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古人把不懂诗词、不学诗词看成讲话的地位都没有,这是何等的高度。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也是发展变化的。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给中国诗词很大冲击,一时间要不要这个传统似乎成了一个问题,但诗词以她顽强的意志挺过来了。时至今天,全国诗词爱好者众多,诗词团体蓬勃兴起,传统的形式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正在挺起脊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常德诗墙精选历代及近现代诗词和外国优秀诗词1500余首,将纵贯3000年、横跨5大洲的锦绣诗篇收入其中,它们伴随着沅水的涛声飘向洞庭,飘向大海。飘向全世界,引来无数注视和好奇的目光。在这里,除了诗歌之外,还需要提及的是书法。书法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已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诗墙的1500多首诗,绝大多数都是以中国独有的书法形式来展示的,可谓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备,而且是出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著名书家之手。堪称当代书法大师的沙孟海、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王遐举、大康、胡问遂、张海都热,隋为诗墙提供了作品。同时也选刻了部分历代书家的作品。如黄庭坚、苏轼、祝枝山、董其昌等和当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成为“集当代书法之大成”的露天博物馆。有人说:“借问临池何处好?书家遥指武陵城”。此外,诗墙还嵌刻有40多幅别具一格的石刻画,形成诗书画刻的珠联璧合,产生出无穷的魅力。因此,诗墙必将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成为不朽的文化工程。中央文史馆老诗人孔凡章赞誉诗墙:“此墙风雅无俦”。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则称赞诗墙为“诗国长城”、“半部文学史”。
      常德诗墙建成以后,杨杰、王自强、王春阳、贺松桂等七位老同志提出在常德创建“诗词之市”的构想;同时由杨杰、周正馥、符乐农等同志提议以诗墙为平台举办诗人节,得到时任市委副书记周用金同志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周用金同志以其对文化事业敏锐的洞察力,高瞻远瞩,对此采取“放水养鱼”的策略:只有诗词这一块发展了,炒“热”了,诗墙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在有关会议上,他提出要给诗词组织以财务上的支持,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给予活动经费。可喜的是,
      “常德诗人节”迄今已举办五届。继常德获得全国第一个“诗词之市”之后,已有汉寿、安乡、澧县、桃源、临澧、石门六个县获得了诗词之乡,没有达到诗词之乡的县市,还正在努力争取,由我市倡导的以诗词“五进”为重点的诗教工作,正在各地广泛深入开展。
      200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曾庆红同志视察常德诗墙,指示要大力弘扬诗墙文化。目前,一个诗墙文化研究机构――诗墙文化研究所已在湖南文理学院成立。诗墙管理处也已着手打造诗墙上面的四座楼阁,提高其文化品位。可以相信,诗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然结出硕果。

    相关热词搜索:风雅无俦话诗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