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深刻的洞察,深切的悲悯] 深切和深刻的区别

    [深刻的洞察,深切的悲悯] 深切和深刻的区别

    时间:2019-01-29 05:48: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富有的犹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经营纺织的成功的商人,母亲是金融世家之后。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考上了维也纳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和法国文学,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常周游欧洲各国,遍访各国文艺界名士,与罗丹、法朗士、罗曼・罗兰等来往密切。这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时代,“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世界显得美丽而又合理,就像一片可喜的庄稼。我热爱那个时代,为了他那个时代和更伟大的未来”。那时的奥地利文坛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以阿尔图尔・施尼茨勒为首的一批才气横溢、成就卓著的优秀诗人和作家相继涌现,被誉为“神童”的天才诗人霍夫曼斯塔尔和德国诗人里尔克对少年茨威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和尼采的哲学也在这时应运而生,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观点。茨威格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即“以精神劳动为最高尚的欢乐,以个人自由为世上宝贵财富”的人道主义。知识分子应是自由理念和人道精神的喉舌,肩负着人类良心的责任。
       这些都为年轻的茨威格踏上大师的行列铺垫了道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他的小说一开始就迸发出动人心魄的力量,立即显现出他在心理描写上的非凡才能。在二十世纪的欧洲文坛上,契诃夫、莫泊桑、斯蒂芬・茨威格被誉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但茨威格笔下的现实主义完全把视野投向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是心理的现实主义,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一、“灵魂的猎者”:细腻温存的激情描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坛开始整体“向内转”,西方人开始转向审视孤独的精神世界。其时,很多作家都把目光聚集在人的精神世界,努力探索人类灵魂的隐秘。这种“精神气候”以及欧洲文坛心理小说的艺术传统,影响并孕育了茨威格的美学追求与艺术观点,并造就了茨威格创作的首要特征:精细微妙的心理描写。并赢得了“世界第一流艺术家”(高尔基语)的盛誉。
       罗曼・罗兰称茨威格是“灵魂的猎者”。他表现最多、揭示最充分、描写最具特色、最打动人心的是女性内心隐秘的激情。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还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茨威格也多次声称:“谜一般的内心世界对我来说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那些奇奇怪怪的人,仅他们在场就燃起一种去认识他们的激情。”他总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探索人们的“激情故事”,并艺术地表现出这些“激情时刻”。
       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直被认为是茨威格的代表作。“陌生女人”自小生长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她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寡母与她格格不入,学校中轻佻的女同学她也合不来。当有着“金黄色的头发”的新房客以“年轻潇洒、活泼而热情”的姿态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天哪!她一下子就被迷得神魂颠倒,并“情不自禁地、一心一意地、固执地”思念他,观察他。男主人公对她的微微一笑,她以为那脉脉含情、荡人心魄的柔情蜜意只是对她,是给她一个人的,于是13岁女孩作为一个女人的意识被唤醒了:“就在这一瞬,我这个还没有成年的姑娘一下子就成长为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从此永远属于你了。在她心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的激情――所以我让原来分散零乱的全部感情把我整个紧缩起来而又一再急切向外迸涌的心灵都奉献给你……你是我的一切,是我的整个生命,世上万物因为和你有关才存在,我生活中的一切只有和你在一起才有意义。”女主人公就这样多年来一直默默忍受他的漠然和无情,直到死亡来临。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这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那位作家坦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茨威格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刻画了女人情感的痛苦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这一段可歌可泣的苦恋,至今仍闪动着纯洁而奇异的精神力量。长期以来,这个“陌生的女人”被看成茨威格笔下最富有诗意的激情形象,也把她作为茨威格人道主义思想的形象体现。以至于高尔基在1923年9月18日给茨威格写信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其惊人诚挚的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地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您对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独白,情之切切,催人肺腑。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像一条跌宕起伏、奔涌激越的河流,紧紧扣着读者的心弦,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的缜密观察与分析,为茨威格提供了一把开启人物心扉的钥匙。茨威格非常推崇弗氏的人格与学说,他曾在《精神疗法》中对弗洛伊德满怀赞誉之情:“弗洛伊德从没有因为抚慰的缘故给人指出过一条通向舒适的出路,逃向世俗或天国的可能,对他来说总是只有一条通向自己内心的路,一条危险的达到自己深处的路……新的一代借助于他的成就用另外的眼光更自由、更了解、更真诚地看向新的时代。”茨威格就选择了这条“危险的达到自己深处的路”,由此切入人物灵魂最隐蔽、最幽微的角落,借助人物无意识冲动下的激情,展示一颗颗动荡不安、痛苦绝望的心灵。
       二、人道主义的悲悯:为谁风露立中宵
       茨威格说:“自从我们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起,就应该在灵魂深处发掘截然相反的东西”。茨威格的可贵就在于在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坛各种流派争奇斗艳时,他始终能牢牢地把握住现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心理现实主义的道路。他的作品处处流露出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无论是描摹情欲,还是致力于和平与正义,所以尽管他很敬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从不去图解它,而是来创作一个艺术形象,时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艺术家。
       作者在描写上既有普通人跌宕起伏的瞬间激情,又呈现出人文主义的光芒。因为这个原因,高尔基写道:“您小说的人物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您使他们比我耳闻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有人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并再次使我相信,艺术完全有理由高于现实。”在索漠阴冷、荒芜丑恶的世界中,茨威格让人性之光照耀着可敬可爱的女性,而“陌生女人”便是茨威格理想的寄托――忠贞爱情、自我牺牲、自尊独立、渴望仁爱、理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撼动人心之处在于作者无意从理性探讨这个女子该不该爱的问题,而意在以她错误的悲剧性选择,反衬那不计利害、不惜牺牲一切的痴情,她默默承受生活的重担,即使是忍受着社会的歧视、贫困的折磨、疾病的摧残也不向作家R暴露身份。陌生女人却始终演着爱情的独角戏,进行着纯粹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因为她需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真爱,她希望作家能注意她并热烈地爱上她本人,而不想用任何外力或功利迫使R与她结合;她不愿意他们之间存在一点点阴影;她深知R的个性――一往情深却爱不专一,只喜欢轻松愉快而不愿意承担责任,她只要R想到她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没有负担,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激。这种无所企求、真挚无私的爱,在物欲横流、金钱肆虐的时代是那么不合时宜,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它才超凡脱俗、凄婉动人。
       茨威格所崇尚的人道主义,在二十世纪的欧洲现实中不断遭遇破产,“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的那一声枪响,刹那之间把我们在其中培育生长栖息卜居的安全而又充满理性的世界,像一只土制的空罐似的击得粉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震动了蛰居在人文土壤中的茨威格,使他从昔日的梦幻中惊醒过来,感到文明的欧洲在堕落、沉沦。茨威格带着世纪末的情绪感叹往日的欧洲,背着十九世纪的沉重包袱生活在二十世纪,“所以只留下一件事可做:过隐居的生活,安安静静搞自己的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呼啸而来的1939年,茨威格感到内心的愿望成为泡影,“四十年来我把自己信念的一切力量都献给了这个愿望:实现欧洲的和平统一。我害怕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可怕景象再次浮现眼前,他感到这第二次战争将更可怕,遭到破坏的不仅是自己的生活,更是他的欧洲故乡。
       他写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真实地再现了他灵魂和生命的全部轨迹,他对世界、人类、生命的所有热情和理性。他在回顾一生时描写了那个昨日的世界,他自己就属于这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作为作家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触动人们的感情。而在这现实世界里,他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他回忆起罗曼・罗兰对他说过的话:“它(艺术)可以给我们个别的人以慰藉,但是它对于现实却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写了《象棋的故事》之后便就此搁笔,从他生前最后的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精神上的折磨对于茨威格这样思想敏锐、感情细腻的人来说远远胜于肉体上的酷刑。我们可以从他那封悲怆感人的绝命书中捕捉他这种精神状态的趋势。
       他在自杀当天的绝命书中写道:“……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以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对人类未来的设想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所摧毁。他预感到一个新时代在真正到来之前,将经过许多的地狱和炼狱。他深刻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他是真正活过了。
       茨威格以自己的方式关怀着那个动荡时代人们的命运,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作家,他曾为别人的苦难,笔尖蘸满了同情,写下了一篇篇催人落泪、动人心弦的作品,让我们也为他的死一掬同情之泪,为这样一个天才作家的陨落而谴责那罪恶的法西斯主义。而茨威格的作品以他坚持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苦难的悲悯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至今仍具有它不可磨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茨威格.昨日的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张玉书.茨威格小说集(中)[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3]茨威格.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斯蒂芬・茨威格.精神疗法[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5]高尔基等,臧平安等译.三人书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6]多那尔特・A・普拉特尔.斯蒂芬・茨威格传[M].慕尼黑:汉色尔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冯文慧(1985.12-)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文学学士学位,青海师范大学2009级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西北文献研究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悲悯洞察深切深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