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网页与故乡] 故乡吉他谱

    [网页与故乡] 故乡吉他谱

    时间:2019-01-30 05:50:4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991年夏季的某日,朋友帮我去商场买电脑,回家的路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我们用身体护着新买来的电脑,情愿自己着凉,也不能让电脑淋湿。这台风雨中到来的高科技产品开启了我使用因特网的生活。但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在不远的将来,网络上也将掀起一场狂风暴雨,彻底改变人的生活。那是一台即将淘汰的手提型电脑,没有视窗,没有硬盘,但有插装网络解调器的插口。我以校友的身份在一所大学申请了一个电子邮件信箱,数码网络的人生就这么起程了。
      起先网路的作用主要是传递个人的信息,能收到一封网上传来的信件已相当让人激动。那时我常将电邮比作电报,感到自己俨然成了电报局。传统的电报得到邮局去拍,很不方便,所以不是急事一般不会拍电报,我一生中收到电报只有一次,传递了父亲去世的噩耗。现在电报局可以做的事我在家里都能做,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这以后,我逐渐扩大了网络的使用范围,不仅用它传递邮件,也收集信息,目前我做的这份工作就是靠网络找到的。不过此时网络呈现给我的仍然是无色彩的画面,加上一切指令都得自己敲入键盘,效率并不高。
      后来听人说,有视窗的电脑能看彩色的网页,还不必敲打指令,只要按一下超链接就能访问、浏览。记得第一次见到网页是在一个社区大学的图书馆里。一张网页足足用了一分多钟才慢慢由上到下“挤”出来。我当时和朋友说,网页出得慢没关系,我有的是时间。但万万没有想到,几年以后,我居然不愿在电子高速公路上多等几秒钟。
      五颜六色的网页果然不凡,新界面改变了观看世界的方式,小视窗提供了了解社会的渠道,网络似乎拉近了人之间的距离。弹指间你可以遨游地球的另一端,看到久别却未重逢的旧交。我仍然记得初用视窗浏览网页时的兴奋。这以后的发展更令我震撼,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拓宽了网络的用武之地,听相声,看电影,与朋友聊天,向亲人倾诉胸中的郁闷,与同仁探讨学术的奥妙,真没有几件网络做不成的事。于是我们离不开网络了,整日徘徊于网页之间,流连在聊天室里。年轻人在网上谈情说爱,中年人在网上寻找快乐,老年人也试图从网页中重拾逝去的年光,虚拟的网络给我们的似乎比真实的世界还多。网络成了新的家园,我们似乎深信今日浏览的网页将会是未来频频回顾的家乡,怪不得网页也称作“家页”。乍一看,隐喻的天地与真实的世界好像并无二致,你不必身临其境就能体验别人的生活,重拾过去的经历,打造未来的家园。
      这就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科技是否真能减少面对面交流的必要,浏览网页是否真能启人情思,重返浏览过的网页是否真能让你旧梦重温,医治无尽的乡愁?简单地说,网页是否真能取代故乡?
      其实,人们一直希望用科技的进步来安抚人内心的彷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普遍认为,火车的发明使得返回家乡的坎坷路途变得通达顺畅,乡愁定会随之消散,但这并没有发生。相反,乡愁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反而与日俱增。尽管今日的高技术在效率上远超出了火车轮船,但它抚慰人心的作用却仍然微乎其微。
      网页很难引发情思,重返网页也不能消解乡愁,因为乡愁的酿造需要漫长的岁月,网页却只能把两个相距千山万水,远隔悠悠岁月的事件同时呈现给你,省略了时空两点间繁复细腻的过程。在网页上你只消轻轻地一按鼠标,就能从今天的硅谷飞越时空的深渊,来到五十年前小桥流水的江南,五十年的喜怒哀乐,辛苦遭逢都消失在两个网页之间。频繁不断地点击链接,周而复始地浏览网页,并不能在你的脑海中沉淀出厚实的记忆,酿制出醇厚的乡愁。魂牵梦绕的记忆是酿制乡愁的“酒曲”,而记忆却奠基在所有感官同时参与的基础上。父亲的背影,母亲的教诲,门前的流水,邻里的笑容,街市的繁忙,都借助感官神奇地复活了,在大脑神秘的协调下,故乡又出现在眼前,哪怕已经远离家乡千万里,纵使早已离开故园数十年。你不必回家,家却能进入你的脑海,跃入你的眼帘,因为你曾经在真实的故乡“访问”、“浏览”过。
      这是由超链接带来的“家页”所做不到的。超链接的致命伤是它只有共时性,但缺乏历史感。网页与你的关系可以在一刻之间建立,故乡和你的情缘却需要日日夜夜的编织,朝朝暮暮的熔炼。在这里,网络技术在速度上的优势恰是它在构筑人文情怀上的弱点。“速度与忘却共进退,缓慢和记忆齐消长”,进步得越快,忘却得也越彻底,而缓慢的步伐才留得住深沉的记忆。高速发展的社会容易失去连续性,而缓慢前进的文化才容得下历史感。速度与历史,经济和人文,这之间的悖论正是社会人文学的大课题。
      网络当红的日子里,像我这样的“唱衰之音”不是主流,不过也并非仅有。前些日子,香港中文大学的童元方教授寄来了她的近作《为彼此的乡愁》。牛津大学出版的这本小小的散文集收集了元方的几十篇短文,写故乡,谈父子,更叹人生何似。其中一篇写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短文引起了我的兴趣。莱特曼是该校物理系的教授,居然拒绝用电邮,也不用网络。他认为电邮的致命处是它的“即时性”,电邮太快,不给人斟酌的余地,一切都在仓促中决定。这种极端的态度也许很难让人接受,但正如元方所说,这可能是莱特曼的偏见或成见,也可能是他的洞见与睿智。
      因此,我刻意涉“网”不深,不想让网络过多地侵入我的生活。我大部分的网上活动都带有实用目的,聊天室之类的虚拟空间偶尔也光顾,但多是传达信息,不会借它来培养情感。用符号表达出来的“握手”,借键盘敲击出来的“拥抱”和真实世界里的举手投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离开了聊天室,大多是人一走茶就凉。
      确实,科技还会进步,网络也会发展得能以假乱真,但它终究取代不了那个并不完美的故乡。网络上忙碌的现代人是否也应在电子高速公路上偶尔停一次车,离开一下网页,到人群中去,到闹市中去,去看看那已被你冷落多时的故乡?

    相关热词搜索:故乡网页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