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流淌的故事] 白色流淌一片主要故事

    [流淌的故事] 白色流淌一片主要故事

    时间:2019-01-30 05:52: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记得第一次带着研究的目的去到清水江边,是在2000年深秋,二十来天的学术旅行,使得从前几次回老家留下的已经模糊的记忆,渐渐地变得清晰和生动起来,无论是发黄的契纸和斑驳的石碑,还是静静的沿江石阶和流动的传说故事,都散发着某种灵动而诱人的气息。从此之后,笔者每年都不只一次地来到这清水江畔,不断地用文字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有了现在的这本《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
      在中国如此众多的大江大河中,清水江再普通平凡不过,它在贵州省东南部的崇山峻岭间静静流淌,是洞庭湖水系沅水上游的支流之一。然而,清水江还是有它自己的故事,而构成故事最精彩篇章的,可能就是清代以来满江漂流的木材带出的喧嚣与繁华。这一延绵不断的历史过程,几乎就是随着清雍正年间将今天的黔东南地区纳入王朝国家直接控制之后而开始的。虽然这也有官方文献材料形成时间较晚且数量及内容的系统性也较为有限的缺憾,但清水江两岸民间保存下来的极其丰富的民间文献和至今仍在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珍贵历史资料向世人展开的也正是一幅围绕木材之流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历史图景。
      笔者选取了木材作为分析和讨论的切入点来展开对清代清水江下游地方社会历史进程的描述。简言之,清水江木材的流动,始于沿江两岸民众的挖山中的杉树,待树木长大成林后砍伐撬运,通过溪河成排汇入清水江,最后在下游的木材市场完成交易,再由下河各地木商转运进入消费环节;这一环环相扣的木材流动过程,将清水江下游地区不同的人群都带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当中。
      不过,在叙述的结构上,笔者首先关注到清初王朝的开辟“新疆”及区域贸易中心市场的建立,特别注意到在开辟“新疆”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倡导和实施的清水江干支流的疏浚工程,对以清水江水道网络为依托的区域性物产商品流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王朝政府的主导和直接介入下,在清水江下游一带界分上河“生苗”与下河“汉民”的卦治、王寨、茅坪三个沿江村寨,最终建立起了三寨轮流值年执掌木材市场贸易,即“当江”的制度,以及下游“汉民村寨”为了地方经济利益和社会资源而展开“当江”权力之争,又如何最终催生了“内三江”与“外三江”共同“当江”享利的格局。
      笔者着重考察了上河地区木材流动的一些重要环节,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在国家力量介入和市场网络作用下,地方社会出现的若干变化,包括在规范和约束木材采运活动的种种江规中所展示出来的适应市场网络需要的各种机制;全新秩序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在木材与白银的相对流动中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历史时空条件下的互动关系;以及各种权力、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最后在木材流动的起点较为仔细地考察了在以木材的种植与伐运为中心的经济生活中,村落社会所发展出来的适应性机制,和以地权关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关系及观念体系演变的若干重要方面。
      诚然,笔者选取这样一种叙事的逻辑,只是便于处理材料和讨论问题的权宜之计。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以木材采运活动为中心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围绕木材之流动及区域市场网络的发展,王朝与地方社会之间以及地方社会内部极其复杂的互动过程。清水江木材之流动的背后,是整个流域不同人群在不同时空中演绎出的不同故事。笔者希望可以围绕这些故事的渐次展开,将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这一特定区域社会置于王朝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加以把握,深入探讨通过一个区域市场网络的发展,传统中国的国家力量与相应区域的地方社会发生了怎样的互动,从而对区域社会变迁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多种关系复合一体的过程,进行地域化的理解和做出历史性的解释。当然,这是将特定区域以及生存于其中的人的思想和活动联系起来,在更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上展开学术讨论的一种努力,也是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寻求学术对话的一种尝试。
      作为宏观文化中国构成的一个部分,清水江下游区域社会自有其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比较容易看见的是,木材的流动、商贸的发展,似乎是将清水江流域带入全国性市场、同时也使其加速进入王朝体系的更重要的动因。当然,不能过分强调或夸大市场的作用,在区域社会生活以木材采运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地方社会的对王朝国家“正统性”的诉求,包括对于体现在土地及山林资源控制上的各种权力和身份认同的表达等等。因此,种种基于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发展的文化权力结构的动态变迁过程,或许才是理解和解释清水江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的关键所在。
      在一定程度上,笔者梳理和讲述的木材流动故事首先得力于大量散落民间的各种文书资料的搜集和利用。这确实要感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清水江地区进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前辈学者,他们早期的艰苦工作不仅保全了很多文献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著述为后来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线索;可以说,笔者正是循着他们的脚印走向这片广袤的历史田野的。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和多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所收集到的大量民间文书中,包括清代以来的契约文书、族谱、诉讼词稿、山场清册(坐簿)、账簿、官府文告、花户执照、书信、宗教科仪书、唱本、碑铭及誊抄碑文等等,而且这些民间文书在非常清晰的时间脉络、地域格局和人际网络下体现出来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极其突出。虽然《木材之流动》一书中仅仅采用了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但它们确实为清水江木材流动故事的叙述增添了别样的色调与魅力。作为另一项重要的相关工作,这些近年来收集整理的民间文书,将以《清水江文书》为名结集出版,在已经付印的第一辑中,就收入了笔者较多开展田野工作的两个苗寨十余个家庭保存的四千多件以契约为主的各种民间文书。
      除了上述各类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自2000年以来,笔者还在广泛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中收集了大量的口述资料。其中既有民国时期即随父辈扒船放排谋生的长者对清水江一河上下木材采运活动的记忆,也有少年时就参与“当江”营生的老人对往来客商相木争价场景的回忆;既有清代后期地方团练的“总理”后裔对先祖显赫事迹的追述,也有年轻的“族长”对祖先创业历程的缅怀和村寨历史变迁的解释;既有对历史人物传奇故事的叙述,又有对碑铭、族谱、契约中相关人物与事件的阐释。所有这些口述资料,都成为本书综合各种材料了解和领悟地方社会生活的一个个辅助性证据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田野工作既增加了文献资料更为广阔的来源,而且也使得各种历史文献的解读可以更加符合区域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因此,在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中,笔者都努力将田野调查与民间文献的搜集和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视之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术实践,从中获取关于区域社会独特的“历史感”与“文化体验”。
      《木材之流动》作为一个阶段性成果,笔者所做到的,只是撷取了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木材之流动中的主要片断,而且对区域社会发展过程的勾勒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也只是初步的和粗浅的。不过,重要的是,在几年来对清水江木材流动这一有趣话题的持续关注中,笔者似乎找到了寄托乡情与兼顾学术的契合点。一方面,围绕清水江木材之流动,关于这一特定区域的市场、权力与社会等诸多问题的讨论,都可以引出许多区域社会研究中一些重要的对话点,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学术积累和思想发明的价值;另一方面,那种与清水江割舍不断的血缘联系和对故乡的无限眷念之情,不仅可以化解研究工作中难免的种种艰辛,更可以升华为饱含学术理性的对斯江斯土斯民的人文关怀。不知道这算不算得是有学者视为中国人类学本土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家乡人类学”。多年来的田野调查工作,使笔者的足迹深入到了清水江两岸更多个性突出的苗村侗寨,与更多质朴的乡民结交为朋友。但笔者清楚地知道,即便如此,对清水江两岸村村寨寨的熟稔,却未必能够说明笔者对生活其间的人们已经完全的了解;多年来积累的田野体验,也未必就可以让讲出的故事那么贴近历史与现实的真实。追寻随清水江流淌的故事,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
      (《木材之流动》,张应强著,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版,27.00元)

    相关热词搜索:流淌故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