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家国情怀名句 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名句 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时间:2019-02-02 05:29: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活动中,倾听着诵读者激情澎湃地朗诵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感受到了一位爱国诗人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迫切地想要再次品读这首诗……   戴望舒是以“雨巷诗人”著名的。他的成名作《雨巷》一诗,运用中国的富于弹性的文字,柔曼舒缓的韵律,回环复沓的调子,表现一种纤细的凄惋哀伤的个人情感。《雨巷》的确是艺术精品。伟大的抗日战争改造了我们的诗人,民族解放战争的圣火锻冶了我们的诗人,抗战以后的戴望舒仿佛完全换了一个灵魂,同时也完全换了一副歌喉。他终于从狭窄幽长的“雨巷”中走出,而开始伸出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壮阔美丽但惨遭日寇蹂躏的河山了。他由前期品尝自己纤细的情感,咀嚼身边小小的悲欢,浅吟低唱着自己孤独落寞的情绪,而终于发出战斗的呐喊和呼号,为民族生存做动人心魄的怒吼。因此,当戴望舒写下他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了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戴望舒因为抗日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搜捕,身陷囹圄。在黑暗的牢房,诗人满怀对法西斯强盗的深仇大恨,挚爱母亲――祖国的意念弥坚。他笃信,胜利是属于祖国的。
      躺在监狱潮湿的地上,诗人神游祖国大地,心海中不禁波翻浪涌,吟唱了一曲仇恨侵略者的愤怒的悲歌,讴歌了一曲渴求祖国解放的光明的赞歌。这是心的呐喊,心的呼唤,这是心的流泉。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景。诗人寓情感于描绘之中,不言情却句句关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人民苦难的哀痛,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诗人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全诗的灵魂。戴望舒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它超越个体的有形的手掌而化为民族的“无形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阴暗”。
      诗的前半部分,是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象”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象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象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抒发着对祖国、对人民无限深厚的感情。
      这首诗以感情深挚而见长,情绪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融为一体,自然和谐,始而深沉,继而高亢,而贯穿其中的是一股爱国主义的激情。诗中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诗人的脉搏与祖国、民族的脉搏共同跳动,诗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血肉相连。诗的结束一句,言近旨远,突出了全文的中心,留下了令人回味的余地。
      
      (作者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爱国感人至深情怀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