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小小的儿把门开 [学校门儿大大开]

    小小的儿把门开 [学校门儿大大开]

    时间:2019-02-02 05:29: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上小学时,入学第一篇课文的内容是:“学校门儿大大开,念书娃娃上学来……”第二篇是:“老母鸡,爱儿子;念书娃娃爱书本,不要揉破书本子。”第三篇是:“排排坐,吃果果;妹妹睡着了,给她留一个。”第四篇是:“新的棉花新的布,妈妈给我做棉衣;妈妈做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爱惜。”几十年过去,这些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充满温情,而且带有韵味的课文内容仍记忆犹新。上世纪的50年代是一个“人心齐,泰山移”的时代,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学校教育强调“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尊师爱生、尊老爱幼,讲究伦理道德,反对暴殄天物,这也反映在启蒙教育的教材里。譬如第二篇中以“老母鸡,爱儿子”作比喻,教育初来上学念书的娃娃要爱护书本,“不要揉破书本子”。那时候的孩子上学,缺笔少纸,默写生字、算式演草,多在土操场上以地为纸,以石子作笔,其艰辛状况、勤奋程度是今天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尽管纸质粗糙,但一本课本在当时是多么珍贵啊!所以,课本开宗明义,就教育初入学堂的娃娃们“不要揉破书本子”。
       当年独生子女家庭是不多的,家有兄弟姐妹的不在少数。在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物质条件特别差的岁月里,是很重视教育孩子学会谦让,关心他人,尊长爱幼的伦理道德的。过去的“二十四孝”里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课本第三篇中给妹妹“留一个”果果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教育入学的孩子要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就具有极好的潜移默化作用。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是人们所说的“二加一”家庭,处于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不论衣食住行,都享受着他们的父辈、祖辈们从来没有享受过的优裕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被誉为是家里的“小皇帝”,当然社会也是发展到了这一天。但他们在谦让,关心他人,尊长爱幼的伦理道德方面的表现,却显得不尽如人意,一些孩子显得自私、任性而蛮横,他们考虑问题时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却丝毫受不得一丁点儿委屈和挫折;年轻的父母们也百般袒护,生怕自己的宝贝心肝、掌上明珠不高兴。报纸上有关这类消息的报道很多,回忆起当年“排排坐,吃果果”的课文,不由得一咏三叹!
      记得小的时候,一觉醒来,睡眼朦胧中,看见妈妈还在昏暗的油灯下,补缀着姊妹们那千窟窿、万眼睛的破衣,并不时在头发上蹭一下补衣针,以使扎针时利索些。有时,由于靠油灯太近,燎着了头发也没有觉得。多少农家的苦孩子们一冬天没有鞋穿,脚上皴裂的口子里汪着殷红的鲜血,用冻僵的双脚互相磨蹭取暖,在他们的心目中,穿新衣只是有钱人家的娃娃们过年时的事情。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哥哥的旧衣弟弟穿,当弟弟妹妹的,很少有穿新衣的机会。那时候,没有今天这么多名目繁多、色彩鲜艳而耐穿的衣料,虽有丝绸,但那是穷人穿不起的。老百姓穿上一件棉布衣服就不错了,如果是棉衣,常常面子是新的,里子多是用旧衣改做。但棉布不经穿,不上一段时间,领口、袖口、胳膊肘处就已磨破,补补丁是那时候女人常做的活儿,所以,走在农村和街上,你是很难见到一位身上没有补丁的人的。“新的棉花新的布,妈妈给我做棉衣;妈妈做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爱惜。”用新的棉花新的布做成的衣服,那是“三新”棉衣,透过儿女对妈妈做衣艰辛的理解和体谅,以感恩之心说出:“我穿棉衣要爱惜”,寒门出孝子,体现了那年月孩子的懂事与成熟。
      回忆半个世纪前的小学启蒙课本的内容,仍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缕缕温情和育人力量,杜少陵曾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思今天教育,我们是否缺了点什么?
      

    相关热词搜索:大开门儿学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