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 关于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教学方法的思考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 关于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教学方法的思考

    时间:2019-02-04 05:38: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国历来是诗的国度,诗歌作为历代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一直占据着现代语文课文的半壁江山。无论是继承传统文化,还是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无论是传统的语文授课,还是高考的考查运用,古代诗歌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于这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时下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如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如何发挥诗歌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中的作用,一直是横亘在广大语文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毋庸讳言,笔者以为时下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并不十分奏效,许多诗歌的讲解以高考为旨归,过分注重诗歌解题技巧的讲解,上成了高考的专题讲解课和强化训练课,从而导致诗歌评论术语的滥用,更严重的后果是让诗性之美在类似“尸体解剖”中消失殆尽,笔者以为这种干瘪瘪的“木乃伊”也绝不是诗歌所要呈现给读者的美。因此,在必修基础上所开设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给笔者提供了思考和实践的平台。
      一、体系建构、守正出新
      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之部”是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本诗歌教学的总结和提升,它有针对性地对诗歌赏析进行系统的探究,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模块:“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大抵上来说,诗歌的探究不脱于旨意、意境、声韵等要素,这也是历代诗评家的共识,但其逻辑顺序却有颠倒之嫌。诚然,“诗穷而后工”,诗歌是诗人痛苦心灵发酵的产物,欣赏诗歌固然不能脱离“知人论世”,但诗歌的教学总不能脱离诗旨、诗意的探究而喋喋不休地纠缠于作者无休止的生平探究之中,如果是这样,那就是讲史而不是讲诗。笔者以为,欣赏诗歌的正途,自然以“因声求气”入手,以“置身情境”为途,以了解诗旨和诗艺为旨归,进而运用于写作,从而完成从品诗到作诗的转变。笔者也常常思考,我们赏析诗文的目的何在,继承传统文化难道只是为了背诵记忆了解几首古诗,“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如果不能在诗文中运用诗性的语言、心灵乃至情性,进而追求诗意的艺术和生活,那或许就是诗歌教学的失败之处。
      此外,选文以定篇,出于选修课本考虑,《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要是供一部分有诗文基础以及学有拓展的同学进一步学习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以及地域城乡的差别,为了实现诗歌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因此有必要对每个单元的课文作“鸟瞰”式处理,对有关的篇目进行调整和增删。例如,姜夔的《扬州慢》,一变“清空骚雅”为黍离之悲,置之于南宋末年金兵南下的历史氛围,则更能体会作者抚今追昔的感叹,因此笔者教学之中将其置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单元。
      二、点面结合、分类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单元编排颇具特色,整个单元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部分,体例清晰,而且各个模块功能不一。“欣赏指导”是单元教学目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赏析示例”则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举一篇而概全章;“自主赏析”则围绕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欣赏;“推荐作品”则是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补充材料,供课外阅读之用。这种单元编排体例有助于师生在学习中知道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也只要抓好示例,解剖一篇,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而不必篇篇帮扶。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赏析指导”为纲,领会单元要点;以“赏析示例”为范本,以老师精讲为主,贵在得法;以“自主赏析”为实践,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以“推荐作品”为巩固,以学生课后独立赏析为主;以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为途径。笔者以为,关键时候老师要懂得“放手”,尤其“自主赏析”的时候,“诗无达诂”,要容忍在诗歌基础上的任何幼稚甚至否定性的批判,老师充当的只不过是气氛的调解员和迷津的引路人的角色,切忌成为主见的裁判员和道德的审判员,老师是以参与的角色融入“自主赏析”的课堂之中,一切质疑皆可“留白”,同学之间思维的碰撞定能闪烁出真理的火花。
      当然这一切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抓好“赏析示例”的范本作用。我们知道诗意阐释的程度,大部分取决于娴熟的技艺,恰如庖丁解牛一样,历经“所解数千牛”所要达到“进乎技”的境界。如何发挥“示例作品”的启示作用,用好范例,笔者较多采用的是比较阅读法。这种比较阅读可以是同类题材的不同诗文的比较阅读,见出不同作家的风格有别、情趣各异,从而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体味不同的诗歌主旨。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选赏析示例的《长恨歌》,笔者就节选了李白《清平调》、杜甫《哀江头》、郑畋《马嵬坡》,甚至联系了陈鸿《长恨歌传》、白朴《梧桐雨》、洪�《长生殿》,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了“长恨”的主题渊源。其次,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见出诗人风格的多样性,在系统讲解中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诗意。如李白、杜甫,高中生在课本中所接触的不下于十几首,即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中就选入了两人七篇诗歌,因此也完全有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自身的教学特点等重新组合编排,系统讲述其逸闻趣事、表现手法、诗歌主旨以及李杜两人不同的诗歌风格及其渊源。甚至在引导学生探究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时候,也可以以孟浩然为切入点, 引领同学一起认识山水田园诗以及它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知其然并想知其所以然的引领下,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三、注重吟诵,创作提升
      诗歌教学一向注重背诵,但背诵绝不是诗歌教学的目的,而是不断吟诵的自然结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见,吟诵是诗性人生的发酵,也是诗人诗歌情绪宣泄的一种途径,因而诗坛上也就出现了“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癫狂裸卧、亲吻大地的郭沫若;同时吟诵也是以意逆志、置身情境的开端,也是我们把握诗旨、体会诗境的切入口,更是实现情境到意境转变的桥梁。一言以蔽之,不吟诵无以体其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吟诵无以体其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吟诵无以体会其风格之新、技法之巧。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从来都不缺乏吟诵,缺乏的只是如何吟诵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实践中,笔者从两方面来引导学生的诵读,以期达到“拟其声、扬其节、慨其义、体其情”的效果。其一,诵读指导,要注意不同体式、情感、音节、音韵与朗读之间的关系。如《阁夜》为七言律诗,平仄和谐,节奏严密,读时要体会其整饬之美;《将进酒》为七言歌行,句式参差,音韵流转,读时要体会其跌宕之美;《苏幕遮》为词中小令,以短句为主,押仄韵,读时要体会其圆润欢快之美。又如诗文音节之中,大体来说,短者促,长者缓,短者慷慨,长者平滑,《蜀道难》长短相间,更能彰显情感的跌宕,将蜀道之难渲染的淋漓精致。又如音韵,韵部不同,情感迥异,平声韵低沉平滑,如李清照《一剪梅》,入声韵慷慨激烈,如岳飞《满江红》。凡此种种,皆需一一对学生言明,方能了然不惑。其二,创设朗诵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置身诗境,自然勾引其深情吟唱的欲望。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形式诸如开场引导、旁白、音乐旋律、曲调伴奏等,各擅妙思,以臻诗境。如笔者讲授李煜《虞美人》通过开场引导的形式,朗诵描摹诗人在写此词的情形,从七月七的夜、星、风、酒等渲染诗人的悲凉、无奈、悔恨等,取得不错的效果。笔者想,什么时候诗歌的吟诵能够取到黑妞白妞明湖居说书的效果,“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那么这也就是“诗之至也”。
      可以说,在诗歌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欣赏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品味,但笔者以为更重要的还是培养他们实际写作诗歌的能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只有经历过诗性的锤炼才能更深入地探究诗歌韵味;“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去写,才能体会诗歌的音律之巧、构思之苦、遣词之辛,从这种角度讲,哪怕学生写的是打油诗,也是可取的。那么写诗从哪里起步?答曰:模仿。
      须知,古人为文作诗,多是从模仿前人起步的,仿立意、仿题材、仿结构、仿表现手法。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盖学文即久,自然纯熟”之后进而“师其神,不师其貌”达到形异神似的效果。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不是抄袭,而是迈向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诚如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是这样,写诗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
      总之,诗歌教学宜采用从诵读入手,联想想象,置身诗境;在对比研读和诗意表达中扩展延伸,在徜徉情境之中动手创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应该通过这些方法去擦亮学生的灵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易感的心弦去咀嚼、体验文本,从而在诗歌的韵律、气势、意境之美中获取性情的陶冶、素养的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诗歌散文教学方法选修中国古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