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时间:2019-02-11 05:30:1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通过人物之间的言行,来表现复杂的人事关系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使故事情节得以发展,人物个性得以显示,从而创造出神采飞扬的人物形象。陆逊是吴国的重要将领。他曾经参与吕蒙袭击关羽的行动,并在平定荆州后提出供养和提拔人才的建议。吕蒙死后,他是孙吴方面主要的军事统帅。他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挫败刘备恢复荆州的意图,为稳定孙吴政权建立了功勋。以后,他长期坐镇上游,统帅着吴国的主要军队。传记记叙陆逊一生的主要事迹,突出他高明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忠诚勇敢的性格特点。它着重描写夷陵之战,写陆逊认清局势,按兵不动,设法使吴军从退却变为与蜀军相持,又写他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一举击败蜀军,从中显现这位历史人物的足智多谋、因事制宜。
      吴蜀交战,陆逊面临内外的矛盾冲突。一是吴蜀两国的矛盾,一是陆逊与吴军众将的矛盾。它们彼此联系,互相影响。
      当时,刘备率领大军到吴国的西部边界。他从巫峡、建平连营直至夷陵地界,建立了数十个营地,用黄金、锦缎、爵位的赏赐来引诱打动各少数民族,还任命了各路将军。他“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对于蜀军咄咄逼人的进攻,孙权曾试图求和,但是遭到拒绝。此刻,吴蜀矛盾势同水火,蜀军声势浩大,处于优势,吴军数战不利,处于劣势。孙权只得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 、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抵御。陆逊受命于吴国危难之际,置身于吴蜀矛盾之中。因此,他上书孙权,认为“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徙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目前吴国争夺这个地方,务必取得成功。他表示“臣虽不材”但是要“以顺讨逆,破坏在近”。所言明确地指出矛盾的焦点,深刻地分析问题的实质,坚定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还特别强调打败刘备、获得胜利是指日可待的。陆逊知彼知己,后发制人。他一度坚守不战,等到敌军疲惫不堪,显出致命弱点,就顺风放火,大败刘备。正如王鸣盛在谈到陆逊用火攻时曾说,“逊仍用周瑜火攻之策”,战地“多山林险阻”,他等到对方“傍岩依树结营既密,然后用之”,而且,“连营愈多,烧毁愈易”。“逊久有成算”,只是不泄机密,“故能成功也”(《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二)。
      伴随吴蜀两国矛盾而来的是陆逊与吴军诸位将军的分歧和矛盾。在军事上,开始诸将看见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个个摩拳擦掌,“皆欲击之”。可是,陆逊不同意迎击敌军,认为蜀军举动“必有谲,且观之”。暂且观而不战显示他不逞匹夫之勇,不中计上当,更表明他深知这次夷陵之战与先前的赤壁之战不同,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对此,何焯说:“赤壁乘其疲,利速战。西陵避其锐,宜缓攻。”(《义门读书记》第二十八卷《三国志・吴志》)接着,吴蜀两军数月对峙。陆逊属下的将军都说进攻刘备应当在他刚刚进犯的时候,现在已经让他深入吴境五六百里,相互对峙也有七八个月,许多要害地区都被他重点固守,“击之必无利矣”。但是,陆逊觉得攻打敌人“正在今日”。因为蜀军的情况有所变化,“其军始集”,刘备“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最后,陆逊抓住刘备指挥错误的机会,果断地进行战略反攻。他派人“先攻一营,不利”,诸将都说这是白白地损兵折将,陆逊却说他“已晓破之之术”。于是,他命令士兵“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从而正式点燃惊心动魄、狂烧蜀军的熊熊烈火。另外,在人事上,当陆逊带兵抵御蜀军时,吴军许多将领有的是老资格将军,有的是皇亲国戚,他们骄傲自负,不听指挥。对此,陆逊能够谦虚克己,忍辱负重,转化矛盾,消除隔阂。他向众人明确指出大敌当前,每人都应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军令,担负责任,和睦相处,共同铲除强敌,而不应计较私利,互不服气。后来,他还向孙权表示自己仰慕蔺相如的为人,不与同僚争论高低,一心成就国家大事。
      作品通过反映吴蜀两国的矛盾斗争和吴军将领内部的矛盾冲突,表现出主要人物的智勇特点。陆逊有审时度势之智。他努力创造战胜敌人的条件,坚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与孙吴的诸位将军搞好团结。因此,他的计划符合实际,他的行动无往不利。在火烧连营、重创蜀军后,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人都积极要求乘胜追击,擒获刘备。与之相反,陆逊保持清醒的头脑,主张立即撤回军队。这除了注意魏国集结大军、居心不善的情况外,主要考虑刘备是狡猾的对手,阅历丰富,蜀军败退之后,必然尽力死守,而吴军得胜难免产生轻敌情绪,继续攻敌难以获胜。正如何焯所说,“大胜之后,将骄卒惰。�流仰攻,转馈又难。一有失利,前功尽弃。昭烈老于兵,得蜀已固,非若曹仁之在南郡可惧而走也。连兵于西,主客异势”,“盛、璋、谦如豕突耳”(《义门读书记》第二十八卷《三国志・吴志》)。陆逊有知人论事之智。他稳操胜券,劝孙权高枕无忧,就在于自己深知刘备用兵进军的情况。他回顾刘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他开始担心对方“水陆俱进”,后来观察到蜀军居然“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兵力部署没有变化,就不再担心,反而增强了克敌制胜的信心。这正如何焯指出:“水陆并用,则及锋而用。舍船就步,则师老运艰。渐见衅隙,敌得以逸待劳,伺变击怠也。”(《义门读书记》第二十八卷《三国志・吴志》)陆逊有担当重任之勇。当时,被天下称为英雄、连曹操都畏惧他的刘备攻势凌厉,敌多我少,蜀强吴弱,夷陵之战对于稳定吴国政权关系重大,吴军内部人事关系也很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兵抗敌显然有很大的难度。一般考虑私利、保全性命的人是不敢接受任务的。陆逊则不然,他不畏强敌,不顾危险,不怕困难,不辞劳苦,毅然出任大都督,而且一担负起重任,就胸怀全局,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治事用兵,从而使吴国转危为安,也使自己成为一个栋梁之臣。陆逊有作战杀敌之勇。他先用火攻的办法,攻克蜀军的一处营寨。一见形成熊熊的火势,他就率领“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起四十余营”,使刘备的将领杜路、刘宁等人走投无路,被迫投降。等到刘备逃上了马鞍山、四周布置军队防守时,他“督促诸军四面”进逼,杀得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数以万计,刘备趁着黑夜逃遁。随后陆逊指挥的吴军奋勇追杀,大获全胜,而刘备勉强退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面对惨败,刘备惭愧愤恨地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所有这些都充分表现出陆逊智勇兼备。
      作者为陆逊立传,着重反映人物面临的事关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详细描述这些矛盾冲突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从中曲尽其妙地展示出人物真正的内心世界。这就出色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出冷静观察、正确分析、巧用计策、善处矛盾、奋勇作战的古代名将形象。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汪耀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53年10月生于上海。1987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著有论文20余篇,主要著作有《西汉文学思想》《贾谊和西汉文学》《挥笔传神》等。

    相关热词搜索:陆逊三国志吴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