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时代的哀叹|哀叹

    时代的哀叹|哀叹

    时间:2019-02-11 05:31: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多弗海滩》以其灰色的情调,在歌颂大自然的瑰丽景色的同时,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追求物质利益、缺乏文化修养和精神信仰的现状。该诗歌语言简洁、朴素,成为马修・阿诺德诗歌的代表作。
      关键词:海滩 涛声 信仰 悲剧 忠诚
      
      马修・阿诺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他毕业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曾任英国教育督学,期间去过法国、德国、荷兰等考察教育制度,后任牛津大学英诗讲座教授。他任职十年,两次赴美讲学。其主要作品有《巴希斯》《夜莺》《多佛海滩》等诗作;《批评文集》《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等文艺理论著作。作为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英国诗歌和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马修・阿诺德的诗作不多,但其诗歌《多弗海滩》却以其灰色的情调,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同时,这首诗也是十九世纪最美好的短诗之一。
      《多弗海滩》创作于一八六七年,正值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科学、文化和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太平盛世。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发明浪潮汹涌澎湃,维多利亚人信仰科学进步,对工业革命充满了信心。汽船的出现使得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贯穿东西南北。伦敦成为国际商业与金融的中心。英国生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与纺织品。英国在生产及贸易方面跃居世界首位, 当时的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侵占殖民地,大量搜刮他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在海外统治的地域遍及欧、亚、美、非、澳洲,号称“日不落帝国”。
      当时繁荣昌盛的英国也处在一个民主兴起与物质至上主义兴起的年代。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许多人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属于一种新的,突然发迹的文明。令人厌烦的忙碌和五花八门的目标是当时生活的普遍现象,人们只顾追求物质利益,情趣狭隘,对人文思想、启蒙教育、文化艺术修养等不感兴趣。文化传统在物质至上的浪潮中遭遇严峻的挑战。新兴的中产阶级纷纷陷入了典型的物质崇拜中,这个阶级追求的、向往的、谈论的、思考的和梦想的都是财富。马修・阿诺德发现,他的同胞竟然将煤与钢铁视作“国脉所系”,机器成了公众的信仰。
      马修・阿诺德没有因为自己的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发展而感到自豪、欢欣,而是冷静、理智地看到文化传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日益衰落的地位和宗教信仰面临的巨大冲击。他以独特的视角,悲叹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拜倒在机械面前,感慨传统文化的衰落。“诗歌是对人生的一种批评。”马修・阿诺德用诗歌对当时英国背离文化传统精神的现状进行了抨击。诗歌《多弗海滩》即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信念危机,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传统文明的依恋,以忧郁的情调抒发了诗人心中的郁闷和悲哀。
      
      一
      
      《多弗海滩》仅三十七行,由四部分组成。诗的开端,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颂歌的形式、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一幅笼罩在夜色中的英国多弗海滩静谧、和谐、立体、极富动感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柔和的晚风、弯曲的海岸、耸立的峭壁、飞溅的浪花。“今夜大海平静/潮水正满,月色朗朗/临照海峡,――法国海岸上/微光渐隐,而英国的陡壁高竖/在宁静的海湾里显出巨大模糊的身影/到窗边来吧,晚风多么甜!” 在温柔的夜色下,远望若隐若现的法国海岸,近观英国多弗岸边高耸的峭壁,俯视宁静、闪亮、开阔的海面,大自然瑰丽的景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为读者展现了无限辽阔的想象空间。
      “可是你听/月光漂白了的陆地/与大海相接处,那一条条长长的浪花线/传来磨牙般的喧声。” 诗人伫立海边,沐浴在月色中,面对着“海浪卷走卵石”,“涌起,停息,再重新涌起”的景观,遥望着海水与陆地交接处的一层层翻卷着的浪花,聆听着“大海缓慢而颤动”的旋律,触景生情,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内心生起了“永恒的”悲凉之情。
      诗的第一段以美景衬哀情,最后一句“带来了永恒的哀音”,则承上启下,点明主题。接下来的诗句弥漫着悲剧的气息。
      
      二
      
      “索福克勒斯很久以前/在爱琴海边听过这喧声”,随着海涛缓慢而富有节奏的潮起潮落,海浪撞击海岸带来的不悦耳音符,诗人的思绪因此追溯到远古文明,由此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类自身无法摆脱的苦难,从而引发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人类命运、文明失落这一主题的探索。
      诗句所视、所听、所感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从外部景色的欣赏到内心情感的升华过程。自然中美丽的景色和空气中弥漫的阴郁气息与诗人心灵相照映,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使人产生出复杂而痛苦的情感。
      “我们在此遥远的北海边聆听。”海水拍击岸边的阵阵声响将作者的思绪带回到古希腊的时空中。在爱琴海边,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描写了人类不可挽救的悲惨命运,他以其独特的视觉,感叹着命运的无法挽回,思考着人类永恒的悲伤和苦痛。而阿诺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也同样充满着迷茫、失落、焦虑、绝望、痛苦、飘荡和混乱,“与古希腊罗马相比,整个现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机器文明,是外部文明,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愈演愈烈”。正如诗中所描绘的“浊浪滚滚的潮汐/也在此声中听到了深意”。这深意即是索福克勒斯揭示的人类悲剧的延续,是人类苦难的重复,同时也是世界混乱、黑暗、疑惑的再现。这一切,在诗人心中产生了共鸣,成为诗人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
      
      三
      
      “信仰之海/也曾有过满潮/像一根灿烂的腰带/把全球的海岸围绕。”透过“满潮”“灿烂”“全球的海岸”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世界曾经拥有过的灿烂的文明和崇高理想。这一切是诗人的理想与追求。正如阿诺德所说的:“当一个国家出现全民性的生活和思想的闪光时,当整个社会充分浸润在思想之中,具有感受美的能力,聪明指挥,富有活力――这便是人类最幸运的时刻。”“但如今我只听得/它那忧伤的退潮的咆哮久久不息/它退向夜风的呼吸/退过世界广阔阴沉的边界/只留下一摊光秃秃的卵石。”诗人虽然具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济世情怀,但随着理想世界的消失,眼前一片荒凉,使人再也无法找到先前那份繁华与辉煌。信仰的大海曾把整个世界包围起来,如今却如海水退潮一般慢慢消退。海水退去,犹如信仰理念的消失。时空的转换,诗人的思绪又被拉回到现实世界,只能听到海水长时间忧郁沉闷的喧声和诗人心中对现实无尽的哀叹。由此,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现状。
      诗人借景抒情,抚今追昔,通过自己的诗歌来折射生活、反映社会现象――精神世界的消失,表现了人的思想和信仰的现实状况,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不安、困惑和悲伤。诗人用“光秃秃”一词隐喻了现实社会信仰的失落。
      
      四
      
      阿诺德心目中理想的英国是一个精神成果辉煌、“坚持不懈地培养关于美观、优雅和得体的意识”,“专注于看清事物本相……确立起真正的完美的标准" 的世界。也就是说,这个英国是应该有文化的、是以人的内在发展为旨归的国家。 诗人渴望人人都是文化的信仰者。然而,现在的英国缺少人文精神、文化修养,物质至上,没有关爱、欢乐、光明、和平与帮助。面临着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处在黑暗的边缘,周遭是令人困惑的声音。
      阿诺德深深叹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和现代悲剧,感到在黑暗笼罩、充满挣扎和逃亡的世界中,爱人之间的忠实具有强大的力量,经久不衰。翻开古希腊历史画卷,索福克勒斯塑造的人物安提戈涅即使在死亡面前也依然保持着绝对的忠诚,她与兄弟波利尼西斯之间的爱和忠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诗人难以摆脱现实的困扰,找不到理想的治世良方。只能在感情中寻找一丝安慰。“啊,爱人,愿我们/彼此真诚!因为世界虽然/展开在我们面前如梦幻的国度/那么多彩、美丽而新鲜。”爱人之间的相互忠诚成为诗人唯一的依托,也是诗人面对现实困惑的精神慰藉。
      诗人用自己的热情展示了爱情的忠贞不渝所带来的绚丽、 甜美和如梦的温馨。在荒原般的世界上,两人相依、相恋、相助,这份忠诚犹如黑夜中一束耀眼的亮光。诗人渴望从充满实利主义丑恶的世界里隐退,而在平和、静穆、相互忠实的世界中找到一个世外桃源!
      然而,这个世界里实际上并没有和平、宁静、光明与幸福,也没有对痛苦的抚慰。在黑暗的包围中,诗人难以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和精神家园。诗人哀叹道:“我们犹如处在黑暗的旷野,斗争和逃跑构成一片混乱与惊怖,无知的军队在黑夜中互相冲突。”在这充满混乱、搏杀、疑惑的黑暗世界中,两人的爱情显得如此的无助,却又无比的温馨。
      作者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对人类本质深刻的了解和灵魂的清醒认识。 他意识到盛世的衰落、现实的残酷、死寂的文化氛围将带给人们无穷的悲剧。“这个时代特有的忧虑已经越来越清晰化,但是那种普遍的、潜意识的、不可名状的忧虑只能通过符号来表达。” 阿诺德就是用诗歌这种特别的符号表达了对现实世界和时代的绝望、忧虑与厌恶。
      诗从“今夜海上是风平浪静”开始,以“处处是无知的军队在夜里冲突”结尾,从皎洁的明月到“没有一片净土”的黑暗,从远古悲剧到今日失落,诗人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暗示了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混乱,物质的繁荣与信仰的失落。阿诺德以他那简洁、朴素的语言,把所视、所听、所感、所思、所叹融进一首小诗中,为读者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壮丽、人类命运的悲惨、精神世界的失落,以及诗人内心的痛楚、悲伤和渴望。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徐重宁,硕士研究生,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胡家峦编.《英语诗歌精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维多利亚时代“世纪末”式批评风格》.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14763/21878/2931484html,2005.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相关热词搜索:哀叹时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