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 2018年鲁迅文学奖

    【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 2018年鲁迅文学奖

    时间:2019-02-12 05:35: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鲁迅 婚恋题材 小说 婚恋观   摘要:一般认为,《伤逝》是鲁迅的唯一的婚恋题材小说。随着研究的深入,鲁迅婚恋题材小说的外延有所扩大。本文剖析《伤逝》《奔月》《离婚》等小说的婚恋观念如下:盲目的爱难以持久;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封建婚姻中女性意志必然被消解。鲁迅婚恋题材小说能蕴涵如此深刻的婚恋观念,与其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以及特别的婚恋经历有关。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呈现的婚恋观念不愧为一笔宝贵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精神财富。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我国20世纪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伤逝》是鲁迅的唯一的婚恋题材小说。”{1}随着对鲁迅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把《祝福》《离婚》《伤逝》都看成是婚恋小说。笔者认为《祝福》虽然涉及祥林嫂的婚姻,也体现了鲁迅对封建婚姻问题的关注,但作品表现的主旨是整个封建文化对祥林嫂的钳制;而《离婚》则主要叙写爱姑的不想离婚却不得不离婚的悲剧。《奔月》是鲁迅根据我国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改编成的“新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一出“英雄美人”的婚姻悲剧。《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描写了他和子君恋爱、同居以至爱情破灭的全过程。本文论及的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指的是《伤逝》《奔月》《离婚》。
      关于鲁迅婚恋题材小说中所蕴含的婚恋观,学者们大多以《伤逝》这篇小说为基点进行探究。关于《伤逝》蕴含的婚恋观念,以往的读者一般将视点落在女性的经济基础与婚恋的关系上,近年有论者从鲁迅的思想特质即“怀疑论者”入手分析《伤逝》中的涓生后来不爱子君是因为子君“从新走向旧”{2}。笔者以为对《伤逝》蕴含的婚恋观念的分析不能将视点集中于子君一个人身上。事实上,鲁迅叙写的是涓生与子君两个人的婚恋故事,是故事整体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对《奔月》和《离婚》的婚恋观念,关注较少。本文将对这几篇小说进行剖析,对其中蕴含的婚恋观念进行概括,并对这些观念的形成原因及其价值进行论述。
      
      一、鲁迅婚恋题材小说中所蕴含的婚恋观
      
      1.盲目的爱难以持久
      《伤逝》中,“盲目的爱”其实是文眼。作者用许多细节暗示涓生与子君的爱是盲目的。一开始涓生迫切期待子君的到来,希望子君坐在身旁聆听自己谈话,子君“总是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此处的“稚气”可谓暗藏玄机,它预示着涓生与子君的交流绝非深度的心灵的交融。接下来写到的子君看到“雪莱半身像”的反应。在涓生“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之后,子君以为对涓生完全了解了,终于骄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冲破传统束缚,追求婚姻自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当然难能可贵。可是子君似乎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涓生对自己的爱有多深?子君把“求婚”一幕看得那么珍贵,而涓生却以为“求婚”的自己是“可笑”、“可鄙”的。小说多次写到两个人各有所思,步调不一。隔膜着的两个人,难以孕育长久的真爱。《伤逝》中可以得到这样的警示:盲目的爱难以持久。
      2.“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生活是爱情的土壤。但涉世不深的人往往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只有开拓生活才能滋养爱情。《伤逝》中的子君对生活与爱情之间的关联显然认识得较为肤浅。她跟涓生同居后,热衷于繁琐的家务劳动,与小官太太斗气,没有时间与涓生谈天、散步,也没有时间读书,沦为平庸的老式家庭妇女,没有了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中为自己开辟一条独特生活道路的理想与行动,甘愿做男人的附庸,依靠不时回忆涓生向自己求爱的那一幕支撑着精神生活。这样的子君,难免失去女性的魅力。
      与子君同居后,涓生“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局里、家里的生活几乎一成不变。更糟糕的是因为与子君同居,为社会所不容,失去了局里的抄写工作。为了寻找新的生路,涓生决定为杂志社译书挣稿费,但家里的生活环境无法使他安心翻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天堂”。此时,与子君组建的家对涓生已经没有了吸引力。
      《伤逝》告诉我们:为了拥有持久而幸福的爱情,必须打造一份物质精神皆丰盈的生活。当然,个体生活的营造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过去许多读者解读《伤逝》的时候把视点集中到社会解放问题上,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得看到,如果子君与涓生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有更丰赡的开辟生活的智慧与勇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创造一份能够滋养他们二人爱情的生活也并非不可能。
      生活是个大迷宫,英雄也会有落魄时。如果说《伤逝》所审视的主要是婚姻中女性的生活态度,那么《奔月》叙写的是婚姻中男性的生活窘境。夷羿是射箭高手,由于他的箭法太高妙,把诸多动物射得精光,只剩下“乌鸦”了,使得他们现在整年只吃乌鸦炸酱面。《奔月》中的许多细节表明夷羿深爱着嫦娥,他想让嫦娥过好日子,但在困顿的现实面前,英雄也气短。夷羿在嫦娥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满心爱怜,时时自责。当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失去了生活的源泉,美人的爱便不复存在。
      3.“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如果说前面两点谈论的是婚恋的前提与基础,那么这一点关注的是婚恋的核心即如何呵护爱情。涓生跟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当涓生失去会馆的工作后,子君就变得“怯弱”,使涓生的心“更缭乱”,也变得“怯弱了”。涓生认为油鸡妨害了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而主张将它杀掉,子君就因此而“颓唐”。后来因物质贫乏涓生终于将“阿随”推进“土坑”,子君就神色“凄惨”,令涓生吃惊。子君识见的浅薄令涓生意外。涓生对子君讲道理,子君“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对涓生的态度也变得“冰冷”。这时候涓生与子君的爱其实已经走到尽头。面对这样一场爱情悲剧,许多读者会谴责涓生“始乱终弃”,谴责涓生缺乏责任心,甚至有人质疑涓生的忏悔的真实性。读者的这些反应,其实是对弱者的同情。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与理性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4.封建婚姻中女性意志必然被消解
      《离婚》中爱姑这一形象极具个性。在她遭到夫家的欺凌后,娘家人拆了夫家的灶,出了一口恶气,但就是不愿接受离婚的结果。这是爱姑为了争取自己做人的权利而发出的心声。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离婚与休妻的唯一区别是前者是有条件地离开夫家,后者是被无条件地赶出夫家;两者给女性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并无二致。因此爱姑是想拼着命继续做正牌妻子的。可是在七大人设的局中,爱姑完全被孤立,最后竟被一句“来――兮”瓦解了抗争的意志,终于走向有违爱姑意愿的结局――离婚,末了还说了声“谢谢慰老爷”,爱姑的意志被彻底消解。在封建秩序中,女性在婚姻中根本没有自主权,富有反抗精神的爱姑也难逃封建婚姻的魔咒。
      
      二、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呈现的婚恋观念的形成原因
      
      鲁迅先生何以能写出蕴涵如此深刻的婚恋观念的小说?可从其文化学养和婚恋经历两方面去探究。
      鲁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他六岁左右就开始读古诗文,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代的鲁迅,曾经在南京度过四年时光,阅读了维新派代表人物翻译的一些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名著,开始接触欧洲近代进步思潮,同时还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这些阅读活动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他不但勤于读书,而且善于思考,拥有独立的见解。
      在鲁迅的爱情婚姻生活中,有过两个女人――朱安和许广平。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由鲁迅的母亲一手包办的无爱婚姻。鲁迅出于对他人的责任感而没有提出离婚。他曾对友人说过,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3}可见,无爱的婚姻给鲁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后来许广平闯入了鲁迅的生活。通过交往,他们之间产生了感情,并大胆地走到了一起。
      显然,鲁迅不仅拥有极其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还有着一些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小说是建立在虚构基础上的,一切伟大的优秀的小说,都不可能是生活的原封不动的照搬;但小说的虚构又是建立在生活的真实经验之上的。”{4}鲁迅以历史与现实为基础,叙写故事,塑造人物,传达发人深省的思想。
      
      三、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念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上述体现在鲁迅先生婚恋题材小说里的婚恋观念,呼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1918年6月《新青年》把易卜生介绍到中国来,争做娜拉成为一时风潮。“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后,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掀起轩然大波。一些报刊也纷纷宣传新的思想与生活方式,抨击旧的婚姻制度,提倡理想的婚姻生活。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努力摆脱封建旧思想的束缚,不顾封建礼法的约束,高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口号,勇敢站起来向父母要自由,向社会要爱情,满怀激情地踏上了思想解放之路。许多爱情题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都侧重表现家庭与社会对人的束缚与制约,但它们大多经不起时间的打磨,逐渐失去了光彩。而鲁迅以其思想的敏锐与深邃写下的婚恋题材小说,可说是占据了时代的制高点。其中蕴含的婚恋观念,犹如一盏明灯,不仅为当时陷入黑暗中的婚恋男女们指明了方向,而且具有时代超越性,至今仍值得人们关注、理解和借鉴。可以说,鲁迅婚恋题材小说里所呈现的婚恋观念是一笔宝贵的永远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许丹成,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汪涛,现就读于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① 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63.
      ② 杜春海.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J].天府新论.2006.6.
      ③ 连杨柳.鲁迅的婚姻、爱情和时代[J].渭南师专学报.1996.1:55-56.
      ④ 何锡章.鲁迅读书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96-237.
      (本文未注出处的引文均引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责任编辑:张晴)

    相关热词搜索:婚恋鲁迅蕴含题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