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漫谈刻铜文房艺术品的鉴赏与购藏】 铜艺术品

    【漫谈刻铜文房艺术品的鉴赏与购藏】 铜艺术品

    时间:2019-02-27 05:39: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近年来,流行于清中晚期至建国初期的刻铜文房用品――刻铜墨盒、刻铜镇尺、刻铜印章盒、刻铜笔筒、刻铜水盂等被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关注、购藏。同时,它们的身影,也开始屡屡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上。
      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新兴收藏品种,如何鉴赏、品评、选购它们,是不少藏友关心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收藏经历,谈谈对此的一些浅见。
      我们在欣赏、把玩一件刻铜文房时,其实也是在和先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揣摩、品味着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趣、情调,感悟着他们的技法。所以,要真的“读懂”一件艺术品,就必须了解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审美取向、社会风俗,以及画家的艺术特征、刻铜的基本技法等等。
      刻铜文房产生和发展的清末民国时期,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没落而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的特殊时期。当时朝代更迭、政治腐败、军阀混战,而城市中市民阶层的生活却是相对稳定自足的。对国家未来、个人前途的悲观与失望,使不少文人士大夫开始不问世事,他们一方面享受着适世乐生的小康生活,另一方面在精神上追求艺术化和雅致清高的情趣。他们始终把生活与艺术的结合点放在世俗红尘之中,在平淡乏味的日子里寻求艺术的快乐。而参与集使用与欣赏于一身的文房用器的设计、制作、品评,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生活艺术化风气的弥漫。进而影响到那些附庸风雅的官僚商贾,最终也普及到一般社会民众,并促成了中国最后的文玩――刻铜文房如昙花般绚烂绽放。
      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文房用器的“自然朴实”与“精雕细刻”始终是他们的审美追求。“自然朴实”往往通过器物本身的竹、木、石、铜、玉等材质得以体现。中国人传统上对铜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崇尚情结。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就把青铜器视作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吉金重器,而以铜为质地的钱币,更是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史。
      精书画、通篆艺的文人参与画铜、指导刻铜,甚至自书自刻,是很便捷的一件事。所谓“金石长寿”,与在纸上行书作画时常有平庸的应付之作不同,文人们在这种可以传世久远的铜器上饶有兴致地写绘作品时,是极其精心仔细的,因此刻铜文房上所展现出来的,也多是该书画家的经典作品。
      刻铜不同于在纸上行书作画,不能像纸上书画那样以墨色的浓淡、色彩的差异来表现艺术效果,这对书画家特别是刻铜艺人来讲,无疑都是一个挑战。刻铜艺人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藉以再现原作神韵。而这,正是刻铜艺术的独特魅力。
      “虽刻犹写”虽然是刻铜的至高境界,但刻工对书画的理解、自身修养、擅长刀法等,都会决定刻铜作品的最终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一幅书画作品,交由不同的刻工镌刻,其最终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真正的刻铜高手绝不是泯灭铜性地简单地对文人书画进行追墓。操刀之先,必反复审视画意、笔势,立意于施刀之前,做到既要体现笔意,又要表现出刀意,即刀意是对笔意的二度创作。然后,才以钢铁刻刀代笔。以铜面作纸绢,铜铁相搏,铿锵奏进,镌刻出一幅具有淳厚金石味道的作品。
      正是由于刻铜艺人赋予了书画作品浓厚的金石味道,使得当时的文人雅士乐此不疲,也令当今的收藏者痴迷不已。英国诗人、画家布莱克曾指出:“艺术和生命的基本法则是:弹性的线条愈是独特、鲜明、坚韧,艺术品就愈是完美。”由此比照刻铜文房。可谓恰如其分。
      许多人都知道,欣赏碑刻作品的审美角度与审美感受不同于欣赏纸上书迹。但遗憾的是,如今不少人在欣赏、评价刻铜文房时,却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当作纸上书画来欣赏、品味,这其实是忽略了刻铜艺术品最基本的审美价值――镌刻工艺,因而让人无法感受到它的金石韵味之美。
      那么,什么是“金石韵味”呢?狭义上讲,金石指钟鼎之类的古铜器和碑石、造像一类的古石刻,广义上还包括甲骨、简牍、玺印、封泥、瓦当等出土文物。研究、鉴赏古代铜器、碑刻等的金石学在宋代出现,一直延续到晚清,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一些文人学者借鉴古代碑刻、金文古拙雄强的风格,应用于书法、绘画中,使书画一扫“帖学”书风影响下用笔流宕柔媚的审美倾向,凭添了沉雄拙朴的金石韵味。以刻刀表现出来的刻铜书画作品,从其材质、制作工具、制作方法及最终艺术效果看,都是堪称直追金石韵味的艺术品。如果我们在鉴赏它们时只注重表象而忽略内涵,才是真的枉费了先人的一片苦心呢。
      说到“金石韵味”,在此举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例子。2004年秋,笔者在北京古玩商佟长青先生处见到一批共计30多个同古堂出品的全新未用刻铜墨盒,其所用铜料质地、色泽以及盒身做工等特征完全相同,推测应是当时某人纯粹以欣赏、收藏为目的而陆续从同古堂定购的。其中打印有“北京同古堂”底铭的,均是长篇文字墨盒,而陈师曾、马晋、汪慎生、罗复堪、樊增祥等名家亲笔书画作品,却均没有底铭(据同古堂后人张幼丞先生回忆,当时同古堂并不是在每个墨盒上都打上底铭的,这批实物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据佟先生介绍,这批藏品保存状态极好,他购入时,还是用油纸包裹的。仔细观看,在一些作品上还有清晰可见的墨书字迹,如马晋所绘墨盒,有的在底面写有“马先生”、“一马”字样,而在文字墨盒的内里,有的可见“同古堂”墨迹,且在上盖内的石板上均有朱砂书迹“十五元”、“十四元”等标价。
      
      笔者从这批作品中选购了10件,其中绘画作品6件:陈师曾绘《秋菊图》,马晋绘《生清静心》、《兰石图》、《八哥图》,汪慎生绘《荷鸟图》、《松下高士图》。长篇书法作品4件:《相州昼锦堂记》、《后赤壁赋》、《岳阳楼记》、节录《洛神赋》。
      回到家。细细观赏,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与常见的刻铜文房一样,4个文字墨盒都在刀口内填充了石绿,但6件书画家的亲笔作品却都赫然展露着参差深峻的刀痕!我们知道,在出售刻铜文房前,商家都会在刀口内填充石青或石绿。使画面或文字看上去更加清晰明快。那么,这位当初的收藏者为什么偏偏要让这6件作品保持着“还差最后一道工序”的状态呢?
      反复把玩、思量,笔者总算豁然开朗――刀痕!原来他是要欣赏、品味那铿锵奏进的刻刀在剔刻掉画家的墨迹后,留下的累累刀痕!而这些或粗犷峻朗、或细密刚硬的刀痕,不正是刻铜文房的精髓所在吗?!感悟至此,笔者不禁对这位眼光独具的刻铜文房收藏前辈肃然起敬。
      由此看来,刻铜文房是集书画艺术与雕刻工艺于一身的艺术品,它与篆刻艺术、竹刻艺术、刻瓷艺术、牙雕艺术等一样,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堪可独立于中国传统艺术品之林的一枝奇葩。
      陈师曾、姚华等诸多参与刻铜艺事的画家,多在古文字学、金石学方面有广博的修养,书法深受“碑学”传统熏陶,并从三代铜器与铭文、秦汉玺印、汉魏石刻、汉唐画像砖等汲取营养补益绘画,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呈现典型的金石画风,如陈师曾所作的观音像、博古清供图,姚华所作的佛像、摹写古碑文、古印文或古砖瓦文等便属此类。此类作品一经良 工镌刻,金石之气倍增,更堪玩味。
      一方姚华亲笔写佛录经的刻铜墨盒上,他特撰跋文“茫者写佛以造像为师,冬心两峰诸家外别寻渊源,便如老莲之法英(注:此字由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英’字组成)列。”既道出了画家作画取法金石的心迹,又经刻铜高手将其复诸于金石之技,堪称相得益彰的杰作。
      书画家们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刻铜文房的制作之中,使普通工匠有所比照,有所借鉴,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了刻铜文房的艺术水准,因此即使是普通工匠的作品,其中亦不乏精美之作。
      当时,书画家亲笔画稿的刻铜文房的售价,远高于画家同尺幅的纸上作品,在刻铜文房中也算是物少价昂的“阳春白雪”了。自然不是普通百姓所用之物。普通民众所用的,多是那些由普通工匠自己写绘并刻就而成的产品,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富贵牡丹、松鹤延年、高士泛舟、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婴戏、仕女、鸣禽、走兽、博古清供、唐诗宋词等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等等,举凡书画所包括的内容,应有尽有,令人赏心悦目。如今,它们已成为刻铜文房收藏者集藏的主流藏品。
      刻铜文房的收藏魅力,还在于除《兰亭序》、《归去来辞》、《朱子家训》等这类文学名篇外,它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往往不尽相同,每一件器具,几乎都是独具特色的“唯一”的艺术品,收藏者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的惊喜”。即使是同一文学名篇作品,由于书者、刻者不同,其文字的艺术风格也是各具特色的,相互比照,极堪玩味。
      刻铜文房除了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刻铜文房盛行的百余年中,包括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陆润痒、孙中山、毛泽东、梁启超、鲁迅、周作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蔡元培、柳亚子、张学良、蒋介石、冯玉祥、吴佩孚、郑孝胥、阎锡山、袁克文、叶公绰、傅作义、宋哲元、张自忠等诸多社会名流,都与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人置办、赠送、受赠及使用刻铜文房的过程中,常会在上面留下一些雪泥鸿爪。记录下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个人经历、友朋情谊、文坛佚事等往事。而军队、学校、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也常常会以刻铜文房作为奖品、纪念品赠送。这类物品堪称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值得进一步发掘、探索。
      特别要提醒藏友注意的是,集珍贵历史价值与高度艺术价值于一身的刻铜文房,是可遇而不可求之物,藏友若有缘碰到,切不可轻易错过。例如,笔者手中藏有一方光绪、宣统两代帝师袁励准亲笔临写《散氏盘》铭文的一方墨盒。是他赠送给同光派诗人、书法家、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的。这方同古堂人所刻墨盒,透过两位著名人物的交谊,折射出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同时也是一件将文房刻铜技艺发挥到极致的代表性作品。
      从工艺价值上看,除了最基本的镌刻工艺外,刻铜文房的造型也是千姿百态的。以墨盒为例,除了常见的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外,还有桃形、钟形、书卷形、扇形、六角形、八角形、琴形、菱形、双菱形、双环形、如意形、枣核形等等,把玩在手,颇为可人。此外,集白铜、黄铜、紫铜二者或三者于一体,施以刻铜工艺的“两镶”、“三镶”刻铜文房,也颇具观赏性。
      那么,如何才能选购到自己心仪的刻铜艺术品呢?笔者认为,衡量一种古近代艺术品是否值得购藏,要综合考虑如下因素:第一、它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第二、它是否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第三、它是否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第四、今人能否达到它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准与工艺水准。无疑,从上述几方面看,刻铜文房都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大众喜闻乐见的书画内容是刻铜文房的主流。在这类作品中,书画家与刻铜名家、名店的亲手联袂之作,无疑是诸多收藏者梦寐以求的顶尖级藏品。但此类藏品在当时的数量就极少,如今更是物以稀为贵,颇难寻觅。个别收藏者热衷于购藏有名书画家、名刻工、名店铺款识的作品,结果除了买到一些现代仿品外,即使是当时的作品,也有一些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即名款是民国时期某位书画家或著名刻铜艺人的,但书画风格、工艺水平却与其本人有很大差别,因为在当时就有一些店铺仿刻名家作品。因此,购藏这类“极品”,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书画修养,明辨刻铜工艺水平的高下。由此看来,刻铜文房的鉴赏也是需要多方面知识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名家、名店之作,在当时也不一定都会署上名字和打上店铺底铭的,故收藏者在选购藏品时千万不要唯名款、底铭是瞻,否则会与佳品失之交臂。
      初涉刻铜文房的收藏者,首先不要急于购买藏品,而要“多看少动”。目前市面上关于刻铜文房的出版物已有10来种,建议买来细细研读;同时,网络上的相关知识也是非常丰富的。其中“盛世收藏”网站专门开设有“刻铜艺术――墨盒镇尺等”专版,是当今国内唯一的刻铜艺术鉴赏、交流的网上专区,汇集了诸多国内刻铜文房收藏高手,新人通过在网上观摩藏品、解疑释惑,可以很快提高眼力。增长藏识。
      基于欣赏的角度出发。那些图案草率、刻工粗恶的刻铜文房并不值得收藏,除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只有写绘精细、刻工优良的作品,才值得购藏。
      收藏新手首先不妨从藏品内容上区分,以确定自己是进行综合性收藏还是专题性收藏。所谓综合性收藏是指藏品内容涉及书法、人物(含佛像)、走兽、花鸟、山水、花卉、古砖瓦玺印、清供、军政历史等多项题材,说俗了就是遇到自己喜欢的就收,没有什么限制;而专题性收藏。则是根据个人喜好、专长等确立一项专题,如名家画稿系列、体育系列、人物系列、文学篇章系列、银行系列、铁路系列、军政名人系列等,做有针对性的系统收藏。而每个系列中,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如人物系列可分为佛像、仕女、婴戏、高士图、古典小说人物等等,可谓妙趣无穷。再如体育系列的藏品,内容涉及全国、各省、学校、军队等的田径运动会、足球比赛、国术比赛等诸多竞技项目。而人物系列中的婴戏图,包括斗蟋蟀、放风筝、抖空竹、踢毽子、放鞭炮、捉迷藏、闹学堂、牧牛、钓鱼等诸多内容,且即使同一内容,画面也不尽相同,可谓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样的系列藏品,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般来说,初涉刻铜文房的收藏者,通常首先会选择综合’陛收藏,随着藏品的逐渐丰富与藏识的提高。就会集中精力与财力侧重一两项进行重点收藏与研究,假以时日,总会有所成就。
      除刻铜文房实物外,如今在市场、拍卖会上也偶有昔日刻铜文房拓片、文字资料等现身,是欣赏、研究刻铜文房艺术的珍贵资料,亦当予以高度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文房漫谈艺术品鉴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