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 浅谈后现代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 浅谈后现代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

    时间:2019-02-27 05:40: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尽情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舒适和便捷的同时,诸如环境、居住、交通、健康以及各种压力等新问题不断升级恶化,全球变暖、空气污染严重、能源危机等等都成为世界的共同研究课题21世纪的今天,健康的环境、绿色的世界,已经成为主题。环境艺术设计将在这一变迁的过程中充当必不可少的角色如果环境艺术设计在后现代文化的发展中没有了国家民族独特风采的融入,就不会有人们热切的关注、强化虚与实对比的同时,充分发挥“有法无式”的设计理念,以此达到感性与理性、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形成一种“意到笔不到”的艺术氛围,通过有限的外在艺术语言,传达出内在精神、个性情调和风度仪态吧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 全球化进程 环境艺术 艺术批评三尺度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疆界变得越来越宽泛甚至越来越模糊,过去一度被精英知识分子所高度提倡的“高雅文化”也逐渐被放逐到了当代生活的边缘,大众化的文化越来越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取向。纵观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它们以幽默、叛逆和奇思妙想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给我们一个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乐观年代。
      在这样一种后现代文化环境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尽情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舒适和便捷,但是,与此同时。诸如环境、居住、交通、健康以及各种压力等新问题不断升级恶化,全球变暖、空气污染严重、能源危机等等都成为世界共同的研究课题。21世纪的今天,人类更要学习大自然所拥有的完美体系,对自然的智慧要尊重,师法自然使社会进入良性的循环,促进创造全球新文化,让全人类拥有文明的时代、健康的环境、绿色的世界。环境艺术设计将在这一变迁的过程中充当必不可少的角色。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可以将精神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一个感染力、震撼力和冲击力兼备的艺术空间,一个空间艺术场、一个大型的装置艺术品。
      早在19世纪的欧洲,法国思想家、文艺评论家、史学家、法国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巴黎政治学院的奠基人之一的丹纳,在其代表作《艺术哲学》中就提出了“种族、时代、环境”三元素说和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前者强调了三元素对文学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后者则强调了艺术批评的客观性。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我们从丹纳的三元素说可以看出环境、社会意识、时代精神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中世纪时期,整个时局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惨不忍睹,基督教在此基础上统治了人心,启发和引导着艺术家,哥特式建筑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哥特式建筑的屋子特别的大,为的是容纳更多的人,在宽大的正堂之外的两旁还有侧堂,横里还有十字耳堂,顶上是巨大的穹隆,四边是巨大的支柱,教堂的窗子玻璃都是彩色的,为的是不让明亮与健康的日光射进屋子,整个屋子除了阴暗便是五颜六色的色彩。使得整个屋子变得神秘和奇异。这样的设计是因为中世纪的人普遍有着过分纤细与过敏的想象力,所以他们不满足干普通的形式。形式的富丽、怪异、大胆、纤巧、庞大,正好投合这种病态的幻想所产生的夸张的情绪与好奇心。他们排斥古代建筑稳固的基础、匀称的比例和朴素的美,中世纪的人们既要求无穷大,也要求无穷小,同时还以整体的庞大和细节的繁复震撼人心,其目的正是要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刺激,让人目眩神迷。这种奇特的情绪、骚乱的幻想、强烈而又无法实现的渴望,都是僧侣与骑士时代所特有的。在丹纳的艺术哲学中,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年代,随着文化的不同,艺术品也呈现出与之文化相呼应的特征。正是这样的理论指导着丹纳去研究各个时期的艺术,通过研究表明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环境。
      当把环境艺术设计当成空间艺术场、大型的装置艺术品看待时,那么环境艺术设计也会遵循这样一种规律和法则的,在今天这样一种后现代文化盛行的时代,环境艺术设计将如何发展呢?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后现代文化崇尚自由。是非精英的、通俗的、流行的、媚俗的,在反理性上比现代主义走得更远。后现代主义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关心的是过程和感性的直接把握,后现代对传统的、古典的、僵化的理性思想模式有批判作用,追述平等、民主、自由和文化共享,形式的多元本身是现代性进程的需要,但是完全只解构不建构,反中心反历史反主题,一切都会变成非理性的形而下,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无规则无意义可言,环境艺术设计本身也会受到这样一种非理性的形而下的影响,那么如何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在后现代社会中平衡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呢?也许后现代的科技会是这一对话实现的平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高科技的发展给世界环境带来了压力和能源危机等,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对环境的改造,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法已经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了,2005年在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就已经展现出科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那年我有幸去日本参观了这次世界博览会,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映像最深刻的就是会场安排:整个“爱知世博会”的会场分为“海上区域”与“青年公园”两大部分,为什么会场要分隔处理呢?开始我也不明白,觉得分隔会场会给观光者带来许多不便,这不是吃力不讨好的安排吗?后来,从会场导游那里得知了实情:因为会场两大区域之间有一片区域是日本濒临灭绝的动物――大鹰的栖息地,为了遵循世博会的主题精神,出于对自然界的尊重,所以调整了原已审定的总规划,形成了爱知世博会会场最终的格局――顺应自然构造,不改变地形地貌,用现代的交通理念连接两大区域,最终展示出来的是在两大区域之间用缆车连接,而缆车在经过大鹰栖息地的时候,所有的透明玻璃窗会自动转化为磨砂效果,这也是为了不惊扰这个区域的宁静,同时这种设计也反映出了日方的新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的运用。这届世博会中,再生材料、再生燃料的大量运用,带来了一种“世博新感觉”,也许这将是21世纪世博会的新形式和方向性趋势,同样也给环境艺术设计带了很多新的可能。例如,世博会中,为了降温,各国展馆都大施解术,长久手日本馆用竹子覆盖整个展馆以降低日照强度,同时通过墙面绿化和间伐木材(森林中被砍掉的细木材)节省能源;濑户日本馆则选用圆形外观,减少对环境的负荷,并引进日本传统工艺,用自然通风形式为人送上凉意;名古屋市展馆推出的大地之塔用水流流过墙面的方式达到类似洒水的冷却效果…像这样的高科技运用还有很多很好的,让我大开眼界,那次的参观经历让我感觉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它是为了生活环境而设计,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利用当代的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段去实现美化的设计,运用设计去“包装”我们生活的环境,使我们在更好更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后现代文化打破了人们固有的单一思维模式,使人们在这样一个时空观念大大缩小了的时代对问题的思考也变得复杂起来,对价值标准的追求也突破了简单的非此即彼模式的局限,它的大胆、幽默、奇思妙想等积极的因素也正顺应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在后现代社会的历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元素和理念被用运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也正是在这种后现代文化的极度包容下,很多标新立异的设计都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不管后现代文化如何发展,如何反叛,最终检验设计成败的标准可能还会依赖丹纳的艺术批评三种尺度为准,即艺术品(环境艺术设计)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有了这样的尺度,那么环境艺术设计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发展就有了方向和指引,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也会更加扩大,发展也将更完善和美好。最终人们所关心的再不会是如何维持最起码的日常生活,而是如何更为舒服或“审美地”享受后现代文化下环境艺术设计所带来“完美”的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后现代浅谈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