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九三年》中的土牢对话与郭文之死】土牢

    【《九三年》中的土牢对话与郭文之死】土牢

    时间:2019-01-29 05:29: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本文要讨论的是《九三年》第三部第七卷第五节,即郭文与西穆尔登在土牢中的那段著名对话。可以认为,全部叙事都是在为这场争论制造场面,这场争论清晰地展现了雨果所希望表达的理想精神。
      郭文说:“伟大的事物正在酝酿产生。……在野蛮的基础上,正在建筑着文明的圣殿。”(凡未特别注明,引文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以下简称人文版)第435-442页)在这里,郭文明确地谈到了革命与崇高理想之间的关系――革命之“恶”,带来的是“善”,只有经过现实的革命,才可能实现理想――即是说,雨果对待正义的解放的革命,其态度是积极支持的,为了打倒束缚人性、奴役民众的反动政权,雨果坚决主张通过无情的革命去“以暴制暴”(《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相反,有学者误解了雨果对待革命的态度,仅仅片面地强调了雨果对于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如《试论雨果小说中神父形象的人道主义内涵》)。而实际上雨果是把革命与人道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雨果对待理想的态度是纯粹现实的。雨果和郭文是希望把理想的可能“在活生生的时候捉住”!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此讨论雨果的人道主义信仰时,应该明确地分析一下什么是“人道主义”,更需要辨明雨果所坚持的人道主义又有何特质。
      “人道主义”一词语源自拉丁文词根humanus,就广义而言它在汉译中存在各种译法: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等。狭义的看,十九世纪的人道主义是西方人文主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内涵,其理论重点是关注人本身――“人道主义就是主张要把人当作人来看待。人本身就是最高目的,人的价值也在于他自身。”可以认为,人道主义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他人、将他者真正看成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主体。就此而言,人道主义就是一条起码的最初的道德原则,可以说是一切道德原则的前提和共同因素。这样理解的人道主义,是完全合乎郭文的言语的。比如说他“想使男人和女人地位平等”,他认为“权利就是与生俱来的工资;工资就是争取得来的权利”等等。但是否仅限于此呢?
      检查文本可以明显地发现,雨果所信仰的人道主义还包涵着对正义的追求、对理想的希望。例如,郭文认为,整个社会生活就是“个人对于全体和全体对于个人的那种无限的互让”,即是说,不仅要关心财富的增长,更要关注于人本身,要从自然状态升华到社会。郭文所真正希望的就不仅是自然性质上的人权平等,而是社会中的公正与正义;不仅仅是“使一切保持平衡”,更是“使一切和谐相处”。这就是雨果的人道主义理解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特质,它已经更进一步地跨越了时代的思想境界。而正是由于没有注意到雨果思想与十九世纪人道主义之间的特殊差异性,现今有相当多的看法还认为雨果仅仅停留在那种旧人道主义的幻想之中。
      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的雨果《九三年》(以下简称译林版)第282页有这样一段对话:(法文本、数字、着重号和括号内容为引者所加)
      1(西穆尔登说:)“除了―丝不苟的正义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 Hors du droit strict, il n"y a rien.
      2(郭文说:)“不,还有一切。” -- Il y a tout.
      3“我只看见正义。” -- Je ne vois que la justice.
      4“可我看得更高。” -- Moi, je regarde plus haut.
      5“正义之上还有什么?” -- Qu"y a-t-il donc au-dessus de la justice ?
      6“公道。” -- L"équité.省略am.fr/cgi-bin/donner_html・quatrevt1(法文版)、人文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燕山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缩写版)),发现差异如下:
      
      很明显,此处的翻译是相当混乱的。首先勘查一下法文原意:droit在此作阳性名词用,有“权利、法律,公正、正确”等意思;justice为阴性名词,有“公正;正义;公正对待;裁判(权);司法机构”等含意;équité为阴性名词,有“公正、公道;公平”等含意。可见,以上诸种汉译都还是不脱法文词义的。故此,汉语译词的选择只能着眼于语境、文本的揣摩,以下也就主要从文理出发来进行辨析。
      结合语境比较以上诸种翻译,可初步认定:译林版第1句“正义”为误译,因为原文用“du”,含有“一些……”之意,而正义是一个价值概念,它关乎人的价值判断、强调的是道德情操的理想性,怎么可能量化、并且还是“一丝不苟”的呢,而只有“法律”才具有同一尺度下的标准性、工具性;缩写版第3、5句使用“法律”也不妥,因为对话在这里已经超出了具体的法律实事层面,进入了法哲学以及伦理的形上讨论――原文la justice在此是取其“裁判(权)、司法(权);司法机构”的实指含意之上的“公正、公平”的意指涵义。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版本对第3、5句的la justice与第6句的L"équité都在文字和(或)理解上存在问题。我们认为第1句应采用“法律”,第3、5句应用“公平”,第6句应用“正义”来翻译。理由如下:
      首先讨论“公平”、“公道”、“平等”和“正义”诸词的差异。吴忠民在《社会公正论》中辨正了公正、公平与平等概念,认为公正重视的是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正当性与应然性;公平侧重点在于标准相同的价值尺度,主要具有现实“有效的、可操作化的工具”性质;而平等的理念由于存在着“过度”的可能性,所以必须与自由、社会合作这二者共同协调运作,这三者中“任何一项理念如果过于膨胀,均会有损于另外两项理念,进而对社会造成有害的影响”。吴忠民在论述中把公正与正义作为同义概念来使用,这是存在问题的。冯颜利在其博士论文《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中辨清了公正与正义的差异:就理论言,公正与正义是属种关系,正义的内涵比公正丰富,而公正的外延比正义大;而二者的实践差异表现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正义是一种较高的人生的追求社会的追求。相关的公道概念,一般工具书作如下解释:“公正的道理”,“至公至正之道”,“公平合理”(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版《汉语大词典》等)。比较之下容易发现,公道的涵义异于平等,相对近于公平,但又带有较浓的道德感,蕴涵着正义的价值判断,在这里可以把它作为公正的同义词来看。
      再来看文本语境与意旨。众所周知,《九三年》提出的是这样一个文学主题: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西穆尔登希望建立一个由法律保证的“绝对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把人拿来称一称,量一量,而且加以调整”;相反,郭文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理想的共和国”,它是一个“有才智的人的共和国”。
      综合以上讨论,不难看出较为合理的翻译应该是:
      “除了―丝不苟的法律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不,还有一切。”
      “我只看见公平。”
      “可我看得更高。”
      “公平之上还有什么?”
      “正义。”
      通过以上译词选择的讨论,可以认为,雨果所体认的“理想共和国”不仅仅是一个公正的、以法律维护人权平等为基础的现实社会,更是一个具有其正义与理想追求的和谐社会。
      在此需要简单辨明的是:雨果是否将其理想主义的人道主义偷换为了虚幻的宗教拯救,正如有学者误认为的那样(如《逻辑和宗教之融合》)。
      对于小说中的宗教情绪我们当然无法否认,但雨果的人道主义是否就一定是被宗教救赎所规定的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郭文说:“所有父亲,母亲,教师,城市,祖国,人道,每一级都是走到上帝那里去的梯子上的一级。”
      对于雨果的这一思想,应该从法国思想史的发展以及小说写作的历史氛围出发来理解。就前者而言,十八世纪法国掀起了启蒙运动,与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建立了自然神论,后期更是发展与坚持了无神论思想。思想与现实的革命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到了十九世纪“神”这种概念已经有了消逝的倾向,“即使没遭到明白否定,也失掉了重要意义,只是表面上还保留下来”。雨果承继的就是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就小说写作的历史背景来看,必须注意到作者当时经济自由主义在释放人的力量方面所起的作用,即重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当时物质进步紧密相随的是人的价值关注、是政治的进步和民主的确立,最后在法国出现了激进派在德莱菲斯案件上的胜利、驱逐耶稣会和其他教士团出教育领域以及1905年通过政教分离法律。
      以上思想的历史继承与现实的发展变革都对雨果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得到反映,使得雨果不再局限在宗教虚无的拯救中,而是走向了现实革命的理想构建。
      如此就可以理解郭文的死亡了。我认为,土牢对话与郭文之死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思想――理想主义的人道主义信仰――不同的是,前者的表达方式是明白地以郭文之口言说出来,后者是相对隐晦的借郭文之死表现出来。郭文之死并非如一些观点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次人道主义的悲剧、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反映等等,而是小说必然的演进与结局,更是主题不得不使然的合理表达,而朗德纳克的生与西穆尔登的死也是与这一主题命意联系在一起的。
      让我们对比一下朗德纳克、西穆尔登、郭文三人面对人道原则与政治原则冲突(即生与死的选择)的不同表现及其所蕴涵的意义:可以认为西穆尔登的自杀是因为内心无力面对矛盾冲突而只能在死亡中寻找解脱,西穆尔登之死是合于人情的,但却是软弱无力的――他只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无法给予我们力量。与此相反的一类死亡是意志坚定的抉择,即是郎德纳克所主动选择、正面面对的死亡,与郭文凭靠自身人性和理想信仰所战胜的死亡。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郎德纳克对于人性原则与政治原则是放在同等高度来重视的,故而他的生死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此他所面对的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就仅仅具有外在的现实性与偶然性,也就是说雨果对郎德纳克的行动表述是没有包涵多少理想的价值判断的。再来看郭文,郭文同样是无悔的采取了自己认为正义的行动,他对于自己的生命也是完全地把握在手的,面对死亡毫无怨言与悲伤,他的“内心平静”。郭文之死仅仅是他作为肉体消亡的悲哀,却是他心灵里最美好的希望所发出的理想之光,是理想主义的人道主义所能够带给人们的巨大激励与动力!
      
      参考文献:
      [1]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 [A]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冯颜利.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苏州:苏州大学,2002.
      [3]雨果.九三年[M].郑永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雨果.九三年[M].桂裕芳.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5]雨果.九三年[M].罗国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6]雨果.九三年[M].杨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Victor Hugo.Quatre-vingt-treize[EB/OL].省略am.fr/cgi-bin/donner _html・quatrevt1,1999
      [8]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9]罗素.西方哲学史[M]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0]曹晓青.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河北学刊,1996,(1).
      [11]林学锦,詹扬文.试论雨果小说中神父形象的人道主义内涵[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4,(1).
      [12]徐鸿荣.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创作思想发展轨迹[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13]郑敏.逻辑和宗教之融合――试论〈九三年〉主题的文本思路[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3).
      
      (作者简介:王正容(1975―)女,学士,重庆朝阳中学教师。江渝(1980―)男,讲师,硕士,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土牢之死对话九三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

    推荐访问

    在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讲话 春节期间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副县长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干部任前谈话会主持词 市人社局关于开展矛盾化解“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总结 善党组织方式 党课讲稿:坚持严密党组织体系完 镇党委书记在党员冬春训和党建业务知识培训会上讲话 在公司“道德讲堂”暨专题党课上致辞 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纠正“四风”整改情况报告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模板(共4篇) 办公室工作人员发言稿 主题教育实施方案(2篇) 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发展对象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汇报 集团党委上半年宣传工作总结 微党课:践行信仰信念,争做合格党员 乡镇“七一”党课讲稿 在县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四个坚持”扎实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在全市组工干部业务培训会上讲话 "个人检视剖析报告 在乡镇校车安全会议上讲话稿 XX国企党课讲稿专题党课 廉洁党课讲稿:加强党性修养 县委统战部年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在全局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讲话 纪委书记述职述廉报告 分管住建和征地副区长述职述廉报告 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讲话 区医保分局年度深化作风建设工作总结 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6个方面查摆问题 交流发言:在专题“读书班”上学习体会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