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霸道管仲】 管仲改革

    【霸道管仲】 管仲改革

    时间:2019-02-04 05:25: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管仲因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一代霸业,而成为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政治人物,孔子及后来的儒家学派对于管仲的品行及事功的评价,核心的议题是管仲之为人和事功与儒家的价值标准之间的关系。
      
      儒家评说管仲
      《论语》有关管仲的讨论主要在《八佾》和《宪问》两篇中,其主题略有不同,《八佾》篇主要讨论管仲“不知礼”的问题,而《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子路、子贡之间关于管仲是否“仁”的对话。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先说“管仲之器小”,然后又根据管仲的种种不合礼的作为,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个“不知礼”的管仲,却被孔子赞誉为“仁”。
      孔子对于管仲之仁的肯定,受到了弟子们的挑战。《论语・宪问》先是记录子路对于管仲是“仁人”的质疑,孔子的回答是:“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并不满意孔子的答非所问,于是展开进一步的追问,但孔子却坚决地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学说最重要的阐发者孟子和荀子都认为管仲所行的是霸道,即使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也并不值得称道。《荀子?大略》说管仲“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既然齐国实行的不是以仁义为基础的王道政治,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管仲之“仁”。
      宋代的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于“管仲之器小哉”的解释是:“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朱熹批评了那种将王道和“王者”捆绑的说法,认为王道之核心在于“出于至公,而无一毫之私心”。因此,管仲之器小,并不是因为他只是一个诸侯的相,没资格行王道,而是他没有行王道的“规模”。
      
      王道政治虚置
      朱熹之批评管仲,目的是为了确定儒家道统对现实政治的合法性判准地位。他批评汉唐以来的统治者不是循正心、诚意、平天下之大学之道,而是从智谋和功利中立足,其实就是在用道统批评政统: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平天下,则其本领便大。今人只随资禀去做。管仲资禀极高,故见得天下利害都明白,所以做得许多事。自刘汉而下,高祖太宗亦是如此,都是自智谋功力中做来,不是自圣贤门户来,不是自自家心地义理中流出。
      不过,这样的解读要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如何折衷孔子许管仲“如其仁”的问题。朱熹是以“谁似他这仁”来解释“如其仁”的,即赞同孔子许管仲为“仁”。朱熹判定管仲没有行王道之仁心,却又肯定孔子许管仲仁,该当何解?
      在朱熹看来,管仲的功绩不应随便磨灭,孔子许他有仁者之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管仲,中国确有沦为夷狄之危险。不过,朱熹还是辩解说,孔子所许管仲之“如其仁”与说颜回之“三月不违仁”非同等意义,只有颜回才是“纯然天理”的。
      朱熹批评汉唐君主,认为他们虽也有仁政之表现,但并非出自“遵王之道”。然而不能因此否认他们有一些作为可以看做“仁者之功”。朱熹认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孔子才许管仲之仁,孟子才视管仲为“以力假仁”,有仁之形式,而无仁之本质。
      朱熹的王道理想固然是对家天下秩序的批判力量,但被重置于现实环境中时,却连朱熹都觉得是一个难事。儒家所推崇的政治构想并不能有效地形成具体的制度性支持,儒家始终只能作为政治的批评性立场,而难以转变为建设性方案。
      编辑/坦然

    相关热词搜索:管仲霸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