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宋代边塞与边塞词创作]宋代边塞词

    [宋代边塞与边塞词创作]宋代边塞词

    时间:2019-02-12 05:31:3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宋代 边塞 边塞词   摘 要:宋代边塞因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等之间的战争出现了较大变迁,其复杂的历史状况与战争特点直接影响到边塞词的创作,这些影响较突出地表现为:作品数量较少,创作热情不高;情感基调较冷,昂扬气势不再;艺术手法上多采用边塞典故等。
      
      边塞题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的题材之一,早在《诗经》时代开始,经汉魏乐府诗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边塞诗一直在古代诗词创作中经久不衰,尤其是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将边塞文学推向顶峰。到了宋代,由于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一直不断,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等进行战争,战争问题成为当时宋朝士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当时正蓬勃兴起的词创作中,人们自然地就将边塞题材与战争问题写进词作中,更多地关注边塞题材与边塞问题。下面将结合宋代边塞的历史状况和战争特点,来对边塞词的创作及其原因作一番探究。
      “边塞”二字,《说文》中解释:边,行垂涯也。塞,隔也。边塞在广义上指一切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地理屏障,狭义的“边塞”特指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边塞的所指区域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大致来说,从秦汉一直到唐代,都是以沿北方长城一线及河西、陇右地区为边塞,然而在有些朝代,如东晋和南朝,因政权版图的变迁,边界就移到了淮水、长江一带。至于宋代,其边塞的情况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其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宋代边塞的变迁较大,疆域是自秦汉大一统以来历朝中最小者。北方早在北宋开国前就已建有强大的契丹政权(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后改称辽),原属中原地区的燕云十六州也在后晋石敬瑭的手中划入辽国领土。宋朝建立时,其北界已经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而且在后来宋辽之间的战争中,辽军曾多次南下,最近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宋军也曾推进到此线以北;但在双方稳定时这样的边界形势并没有改变。西北方,在宋开国后就一直有党项部族屡次扰乱宋朝,期间多有降服和叛变,反复不定。元昊于1034年(宋景 元年)正式建立西夏,此后与宋朝更是经常地展开大规模战争,其西北界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西南方,一些在唐朝后期就脱离了统治的少数民族地区,宋朝并没有恢复控制。吐蕃自9世纪中分裂后出现了许多分散的部族,宋朝时仍称为吐蕃或西蕃。大理国由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于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建立,直至1253年(南宋宝 元年)被元大军灭国,其疆域大致辖今云南除昭通东北数县外全境、四川大渡河以南,贵州西部。南宋的疆域与北宋相比,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南宋初,金兵一度进到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1141年(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与蒙古联合灭金后,宋军虽曾一度利用金亡之机收复北方失土,但终遭蒙古侵袭,节节败退,蜀地、襄阳、临安相继失守,最后广州、福州等地亦陷,终致亡国。从上可以看出,两宋政权统治的疆域与前代大一统的政权相比,无论是秦、汉,还是隋、唐,宋代的疆域都是最小的,宋代被称为“边”和“塞”的地方,也不再全是以前人们所通常认为的北方长城,更多的是指当时宋朝国境边界和一些与外族政权发生战争的地方。
      2.宋代统治者采用“崇文抑武”、“虚外守内”等政策,带来并加剧了边防危机。宋王朝建立时鉴于中唐以来军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决定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并基本上为后来的宋朝统治者所遵从。宋太祖即位不久,就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封他们为仅有虚衔的节度使,“国家因唐、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1}。从而根除了将领拥兵自重乃至割据叛乱的可能性。并且宋王朝十分重用文臣,大兴开科取士,数量较之唐代增加了近十倍,进士们基本不需要经过吏部的考核,即可直接授予官职,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宋朝军队“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军事上与西、北民族政权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同时宋朝统治者在军事力量的加强和布置上,很多时候也是将数量众多的较有战斗力的军队,安排在保护皇帝和守卫京城的中原腹地,而在偏远边疆上的一些军队往往得不到朝廷及时补给与加强,边防的调度安排上也是执行缓慢,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使边防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无力抵御,屡屡战败。并且宋朝在很多次对外战争失败后,统治集团也是采取妥协求和的态度,不仅要给予对方大量的岁币,有时还要割地来重新划定边界。此外,宋朝内部的农民起义和部将叛乱也是常有发生,特别是农民起义,较著名的有王小波、李顺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不仅起义次数多,战斗时间持续也长,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将军事力量的主要矛头集中在平定内乱上。所有的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加剧了宋朝的边防危机。
      3.宋朝在边塞地区发生战争的次数多,战争结果失败的居多。宋朝自基本统一中原之后,先后与外来民族政权辽、西夏、金、蒙古等多次发生战争。北宋与辽在公元979(太平兴国四年)至1004年(景德元年)的战争,时间长达二十六年,其中宋朝打了败仗的就有幽州之战、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高梁河之战、岐沟关之战等,后在澶州之战中虽未战败,但签订的“澶渊之盟”实际上是以宋朝的屈服而告终。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从元昊称帝开始,先是发生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次大规模战役,并且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史称“镇戎三败”,后来通过签订“庆历议和”而求得暂时和平,但此后西夏仍接二连三不断侵边,之间的战争也是互有胜败,直到北宋灭亡才止。两宋与金之间长期处于打打停停状态,从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至公元1234年(南宋端平元年)持续了一百多年,期间经历了北宋被灭,南宋政权被金军追击南迁等,最后也是签订辱国丧权的议和条款才求得暂时安宁,相互之间的战争数不胜数,其中宋朝打败仗的又是十居七八,直至金被元军所灭,而且当时的南宋政权也是半丧山河的小朝廷。南宋与蒙古的战争,从公元1234年(端平元年)南宋发动收复三京之役,到公元1279年(祥兴二年)南宋灭亡共持续四十多年,期间发生的众多战争之中,蒙元大都处于主导地位,宋军则是被动挨打,并节节败退,终致灭亡,于是整个中国都处于蒙古的统治之下。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宋代边塞的这些复杂情况和战争特点,以及宋朝人士对当时边塞的认识等等,直接影响了当时边塞词的创作。在宋代众多的边塞词中,我们可以探寻对那些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塞生活、抒发边塞情思为独特内容的词篇,它们与边塞结下了不解之缘,每篇作品都深深地打上边塞的烙印。因此,宋代边塞词的创作受到了当时边塞和战争较大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数量较少,创作热情不高。“边塞”成为宋代文学中的一个主题,最早是出现在诗歌中,在《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九,诗类卷一百四十九,“军旅类”中列有“边塞”{2}一个分目。对于宋词,人们历来多以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来划分,近人胡云翼《宋词研究》按描写对象把宋词归纳为艳情、闺怨、思乡等十一类,并没有提出“边塞词”。明确以宋代边塞词为研究主题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这些相关的研究中,对于宋代边塞词的作品数量的认定也不尽相同,有的从严界定,认为只有二十多首{3},而有的择选标准较为宽松,统计出三百余首{4}。总的来说,相比数以万计的宋词而言,宋代边塞词的作品数量是极少的,并且在宋人的心目中,除了少数名作外,边塞词所占的分量是非常轻的。宋人对边塞词的创作热情也不高,在整个两宋时期,都未出现像唐代王昌龄、岑参一样的边塞大诗人,更不用说是形成一些专门写作边塞题材的诗派或词派了。当然客观原因上,也有宋代文人不像唐代文士一样可以边功入仕,较少真正接触到边塞等。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宋代边塞的孱弱与战争的劣势,始终影响着一些文人作家的民族自尊与创作心理,就像一道很深的伤口不愿轻易触及,大多数宋代的文人作家就带着这种内心深受创伤和感到耻辱的心态,宁愿在歌舞中沉醉麻木,尽量把战争边事和屈辱遗忘。这些情况就影响了他们对边塞词的创作热情。
      (2)情感基调较冷,昂扬气势不再。宋代边塞词不论是词调,还是一些词句,相较于唐代来说,其情感基调总体上偏冷。宋人在创作边塞词时,多采用风格较纤柔的词调来写,如《望江南》《临江仙》《浣溪沙》《西江月》《秋波媚》等。而且在一些边塞词中虽有表现豪壮悲愤之情和充满信心想要建功立业的词句,但总在暂时的万般豪情中夹杂着永存的一丝惆怅和遗憾,或是因为战败太多,或是因为边塞苦寒。因此宋代边塞词中的意象、色彩、所闻、所见、所感,无不给人一种凄凉、衰飒的清冷之感。同时,文学风貌决定并反映出人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宋代边塞对外国势的衰微和对内崇文抑武的政策影响了整个文人阶层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趋向于优柔而不刚果、懦弱而不雄强的性格方向,助长了他们柔弱的心态,所以大部分宋代文人的心理基质是孱弱的,反映到文学中来,就很难出现像唐代边塞诗人驰骋沙场、扬威边疆一样的昂扬气势。总的来说,宋朝国势的衰微一直都是宋人心中的隐痛,对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进贡岁币和割地称臣等妥协投降政策,极大地伤害了宋代文人的自尊和感情,从而这些作家在进行相关边塞词的创作时,自然就出现了清冷而柔弱的词风。
      (3)艺术手法上多采用边塞典故。在宋代边塞词众多的艺术手法中,最令人注目是其采用了许许多多的边塞典故。在这些典故中,出现较多的是在汉唐时期边塞上的一些地名或是人物。这些宋代边塞词中,有很多是词人以模拟的态度来写汉唐历史上的一些边塞,如玉门关、阳关、陇右等,自汉代开河西走廊以来,成为各代的边塞重地,也成为出关、出塞的象征地点,而玉门关、阳关在宋代都已不在国境之内,在这些词作中它们成了其他代指,或是表明宋代边关、战争之处,或是表现离别、送行之意。而更多的边塞典故则是带有作家深深的寄寓意义,如燕然勒石、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在宋代边塞词中成为了激励士气、大败外敌,从而恢复中原、一统河山的理想与心愿之代指。在宋代边塞词引用较多的历史人物中,既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三国时期的豪杰人物周瑜、孙权、诸葛亮,还有淝水之战中的谢安、东晋北伐名将祖逖等,这些人物要么是抗击外族、扬威边塞的著名将领,要么是胸怀壮志、运筹帷幄的豪杰之士,要么是以少胜多、常胜不败的旷世英才,而这些人物似乎都是宋代边塞上和战争中最缺乏和最需要之人。从这些典故中,我们都能发现宋代文人深受边塞之患和战争之苦的影响。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q139
      
      作者简介:董继兵,硕士,湖北省咸宁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1} [宋]叶适:《叶适集》(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宋]李 等编:《文苑英华》(卷二九九),中华书局,1966年版。
      {3} 张雪飞:《宋代边塞词探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 蔡岚婷:《两宋边塞词研究》,台南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相关热词搜索:边塞宋代创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