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小慧”与“大知”_暴露女友之大年惊喜小慧

    “小慧”与“大知”_暴露女友之大年惊喜小慧

    时间:2019-02-05 05:39: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如今吏治之风不如人意,投机取巧、妄报地方政绩的不乏其人。我读《汉书》中的“张释之传”,有一事记载:汉文帝视察圈养野兽的上林苑,问上林尉苑里野兽的数量,十余问,尉不能尽答。文帝颇不满,以为此尉无能,打算撤其职而任用他手下对答如流的“啬夫”。事情后经张释之的一番劝说而作罢。
      上林尉不能尽答皇帝的询问,当然可说是“官僚主义”,未尽职守。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处。这使我想起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先哲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可谓“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现实与人事的。比如,对于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尚且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又如何能去从事神怪之事?孔子于神怪之事付之阙如,避而不谈,意味着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我以为这是一种相当谨慎客观的务实态度。其实,人类对自然界所掌握的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尚未知晓的自然之谜有待人类去探索。而一有肯定或否定,便束缚了人类进一步探索自然的思维与能力。
      梁漱溟先生对此事也有论述,其致孟宪光书云:“神鬼有无问题弟尚疑莫能决。凡事之不晓然者辄存疑:这谨慎的态度本来是好的,不可附和流俗以不信神鬼自诩。”(《梁漱溟书信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当时我看到这段话,心里十分震惊:居然与世俗之见有如此大的不同。然而仔细思量,觉得此话说得甚好。“不知为不知”,也包括不妄随人言。既然神怪之事不可知,则妄随人言也是一种“迷信”。信奉神鬼与自诩不信,其揆则一。
      宋人陈师道《后山谈丛》云:“明者无所不知;知者有所知有所不知;众人所知者少,所不知者多,而强其所不知。”无所不知的“明者”,大约就是人类屈指可数的大智大慧的人吧?有所知有所不知的“知者”,就是对事物采取老实态度、实事求是的人。而所知者少所不知者多的“众人”,还要强其所不知而为知,当然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了。
      孔子所赞同的“知”,其实大有深意。他将知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而经得起复验。看似朴拙,实为大知。而那些巧舌如簧,不惜弄虚作假、诳言妄语的人,自以为聪明,实于“大道”甚有障蔽,他们被仕途、名誉、金钱和其他种种的眼前利益蒙蔽了心目。这些人纵然能取巧于一时,也难得逞于长久。在历史与现实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有多少?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吕端,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弃“小慧”而就“大知”的一个好例子。《汉书》中张释之为上林尉的辩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立论,从而得到汉文帝理解的。
      [王坤平荐自《文汇报》2005年10月10日/许创哲图]

    相关热词搜索:小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