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文化情味与少年成长:解读金曾豪少年小说《秘方,秘方,秘方》|草莓味的你 纪南方沈渡

    文化情味与少年成长:解读金曾豪少年小说《秘方,秘方,秘方》|草莓味的你 纪南方沈渡

    时间:2019-02-11 05:38: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本文探究当代江苏作家金曾豪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少年小说《秘方,秘方,秘方》,分析其中含蕴的文学主题与文化精神。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对于少年成长历程、江南区域文化的积极介入与描写,探索了少年应怎样在自然与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健康成长,获得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在艺术风格上,金曾豪的少年小说吸收中国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技巧,表现出精细、机智、幽默、明快的特点,富于少年情趣并蕴涵着浓郁的水乡文化气息。
      关键词:金曾豪 少年小说 江南文化 传奇写法
      
      江苏当代作家金曾豪在少年小说创作领域著述颇丰,他深切关注文化与少年儿童精神的互动及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他的中篇小说《秘方,秘方,秘方》通过对江南地区少年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表现出对江南文化的冷静审视和深情眷恋。江南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
      金曾豪出生于常熟中医世家,在江南文化的熏陶中长大,对和乐亲仁的传统文化谙熟于心,情有独钟。他善于描写江湖空间和民间生活场景,善于在复杂的民间道德中提取优质因子,并把少年置于广阔的民间社会来探索他们的身心成长与发展。在金曾豪以少年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江南文化多方面地渗入其中,成为小说的重要元素。
      一、 “江湖”的文化情味
      在金曾豪的少年小说《秘方,秘方,秘方》(1989,以下简称《秘方》)中,江南文化区域环境作为小说的场景和环境,形成了少年人物独特的活动场域,主要表现为以“江湖”为主的文化情境。
      “江湖”作为一个词,在先秦就出现了。最初的本义确实是指江河湖海,庄子谈到涸辙之鲋时说,与其在涸辙中相濡以沫,还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个江湖就用的是本义。九州之内,江河纵横,湖泊遍地,因之,人们也用江湖泛指域内四方。由于江湖的广阔浩淼与热闹繁华、名利所在的朝市恰成对立,于是江湖变成了文人士大夫的隐遁之地,也成为游民觅求衣食、闯荡争斗的生活空间。金曾豪的小说《秘方》所描写的就是后一种意义上的“江湖”,充满了刀光剑影、阴谋诡计,也充满了兄弟情谊和古道热肠。
      《秘方》勾画出了一幅江湖民间社会的生动画卷,凸现了少年作为绝不容忽视的力量在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少年阿亮是作者用心塑造的本性真纯的理想少年,他身在江湖,渴望做一名拥有秘方的良医,解救像他父亲一样因为穷、得不到秘方而痛苦死去的芸芸众生。在他的心目中,秘方是生的希望,也是良医的标志。这使他下决心要追随有秘方的人。身在江湖的阿亮在求索“秘方”的过程中,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即“义”,这也是“江湖”的基本道德尺度。在阿亮心中,“义”大于“秘方”,这使他离开了蒙人钱财的启蒙师傅郭双井,更使他为捍卫德艺双馨的老中医方老先生的秘方不计艰险。阿亮、方家都是“义”的化身,《秘方》所描写的,正是发生在他们与黄御医所代表的社会暗流之间的惊心动魄的仁义与邪恶的斗争。在这种善恶之争中,作者通过对“道义”原则、侠义精神的形象化表现,使少年读者感同身受,并从自己的身上发现勇气、耐心、智慧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少年现实人格的选择和建构有着深远的意义。
      奔走于“江湖”上的少年主人公阿亮,其探索人生的过程是从对现实的困惑与不解和对拥有“秘方”、拥有高明的医术的渴求开始的,寻求秘方的过程即是他成长的历程。这个历程暗含了一个“游走”的主题,在“游走”、闯生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民间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向善的本性和榜样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对于善恶的判断力,艰难的岁月和达观的情怀使他接受了“扶危济困”、“欲除天下不平事”的道义精神。嫉恶如仇、行侠仗义这些永恒的江湖原则在少年阿亮身上得到了集中的呈现。
      金曾豪倾注心力思考着这样一个命题:在江南大地上,与儿童的精神生活互动的,是怎样的一个文化空间?又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文化空间?有着丰厚底蕴的江南文化是如何浸染并作用于儿童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身心成长、发展的?今天的少年儿童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认同?金曾豪以文学的形式表达着这种思考,塑造出身世、性格各异的少年群像,再现了少年们积极努力、自强不息的成长历程。
      金曾豪透过《秘方》传递出两层意蕴,首先它把少年置于民间,形成了很强的现实感和真实感,让人们看到在这个深广的江湖社会中少年怎样成长和发展;其次它蕴涵了一种使人生和社会和谐的理想,旨在培养少年传承江南文化的优质基因,形成坚毅果敢、自信洒脱的品格。这种关注现实生活与追求理想境界的和谐统一,正与江南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与金曾豪的其他少年小说所体现的精英文化取向有所不同,在《秘方》中,作品体现出对于下层平民的大众文化的眷顾。作者意识到大众文化是精英文化的基础,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起导向作用,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相互融通、渗透。如果能以民间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形式向精英文化渗透,并因此把民间文化的合理成分输入精英文化,同时把精英文化中的文化理想融入民间文化,二者就会在吸纳优质因素时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我们在金曾豪的《秘方》中看到了这种智慧和深意,作者不仅善于从少年与成人的结合点切入,还善于从两种文化传统的结合部切入,这使他的作品既充满民间的情味,又找到了引导少年儿童领悟优秀文化、走向美好人生的路径。
      二、故事性与传奇因素
      自明清以来,江南文化地区就有通俗文学的传统。诗词曲赋等皆著民间色彩,无论是文化立场还是美学趣味都是民间的。也正因为其民间性与非官方、非主流的性质,特别受到市民阶层喜爱。这种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发展的百姓参与、雅俗共赏的文化气氛,使金曾豪的创作注目于民间,注重故事性与传奇性因素,遵循作品的可读性原则即“好看”原则,表现出对于文学传统的发扬和善于言说故事的才能。
      在金曾豪的作品中,中篇小说《秘方》最富有民间传奇色彩。作家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代小说的传奇传统,将传奇思维、传奇情结和少年成长经历相结合,情节曲折、寓意深长。“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叙事特征和传统,由六朝小说“志怪”、“志人”的传统演变而来,其特点是重文采,叙事和描写手段绚丽多样,设置曲折的故事情节,在常中见奇。
      金曾豪在《秘方》中显示了他对此传统小说叙事技巧的圆熟运用。 “秘”是古往今来现实生活中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富于诱惑力的字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有魅力的指称。“秘宝”、“秘籍”、“秘密”、“秘史”、“秘闻”、“秘诀”、“秘方”,以其神秘、传奇的语境与色彩,激活了人们的好奇心。作者以少年为传奇故事的主人公,运用突发事件、生死关头、善美启迪、美丑对照、推出英雄人物等手段铺排情节、营造声势,出色描绘了人物的外在行为,与此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叙事因素,尤为关注少年的内心声音。
      从情节、结构方面看《秘方》,读者不难发现,小说以线性的时间延展、有序的空间变换的传统叙事手法,为读者展示了清晰的故事层次关系,使小说呈现出很高的整体清晰度。
      在《秘方》中,在作家的演绎下,多条线索并进,多方势力纠合,人物命运起起落落,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表现出作者驾驭传统叙事手法的功力。取材于现实社会,又充分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想象、虚构和夸张之才能。《秘方》的结构可分为两层:意象层是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少年阿亮拜蛇医郭双井为师,因不满师傅装神弄鬼、欺骗病家的行为而与之分道扬镳,误入蝙蝠洞,在生命受到毒蝙蝠危害时,巧遇杏林世家方家的两位少年相救,因此结识艺高德馨的老中医方荫时先生,也因此目睹并参与了方先生与恶毒的黄御医之间为保护方家秘方而展开的斗智斗勇。怯懦的方家长孙方金龙侥幸逃生,智勇的方老先生次孙方玉龙和阿亮的启蒙师傅郭蛇医却不幸中毒身亡。方老先生因悲伤过度,半年后即撒手人寰。方金龙因为恐惧,在爷爷的葬礼上当众焚毁了宝贵的秘方。
      意味层则是水乡少年经历风雨的成长历程,阿亮、方金龙、方玉龙活跃在水乡民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砺。同样是走过涉世之初的困惑与磨难,不同的个体却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幸存下来更加成熟、坚强(如阿亮),有的幸存下来却变得怯懦、没有血性(如金龙),有的则是“美被毁于一旦”(如玉龙),令人扼腕叹息。明线、暗线互为表里、互相融合。整部小说呈现出丰富的相互交织的多个情节(故事):阿亮拜师学医,郭蛇医行医,老中医方荫时先生治病救人、医德高尚,黄御医设毒计企图获取秘方,方金龙文弱胆怯,虽在危难中幸运生存却难传承方老先生衣钵、终致方家祖传秘方失传,方玉龙智勇双全却难逃命运劫数的悲剧,阿亮在磨砺中获得心灵成长的故事……沿着线形情节链,一个故事引起另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环环相扣,波澜起伏。
      在情节设置上,作品自始至终运用了一个悬念,即“秘方”,包括江湖游医郭蛇医的秘方和杏林世家方老先生的秘方,以少年阿亮崇拜秘方、追随有秘方的人的传奇经历连缀起来,直至最后以出乎读者意料的结局而告终。
      悬念的制造尤其能吸引少年的眼光。在阿亮误入蝙蝠洞死生未卜之际,读者的阅读期待正在于要知道阿亮是否脱险,而此时,潜在的全知全能的第二叙述人对于蝙蝠洞的神秘、凶险进行描绘,并由此引出新的重要人物――“杏林世家”方家的两个少年。这样叙事,不仅造成了悬念,同时使情节的发展有张有弛,形成了节奏,其效果是鼓励并满足了读者更丰富的阅读期待。方家的两少年又引出了方家的故事,而且这故事比前面叙述的郭蛇医的故事更跌宕起伏,更惊心动魄,新的故事中联系且融合了前面的情节并不断发展,使各个故事既生动完整又自然交汇。《秘方》所以能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在于情节的设置与描绘环环相扣,始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领读者进入故事胜境。
      在小说结局的设置上,作者没有像传统的传奇小说所喜欢的那样,设置一个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或体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想伦理模式,而是采取了直面现实,把少年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幸与不幸、欢乐与失落和盘托出,使少年读者从中得到震撼与启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秘方》的叙事语言显示了丰富的表现力,简洁、自然、灵活,无论描写心理活动还是叙述故事情节,语言都极贴近少年的阅读期望。正是考虑了少年读者的年龄阶段适应性和文学接受的特定心理层面,作品的语言呈现出鲜明的形象性特征。从叙事、状物到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常常引譬设喻,既形象通达,又启发联想。例如写阿亮在与郭蛇医、方老先生相识,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生活之后,他的人生观之变化:
      阿亮的心起先像朵柿子花,美丽而娇嫩。他崇拜秘方,崇拜有秘方的人。但在耳闻目睹过许多欺诈和算计之后,他失望了,他的心像个青柿子,僵硬而苦涩。他遇上了方家,遇上了一场场温热的夏雨。在双环的叮叮声里,那苦涩泡净了,那僵硬柔润了。而今又有一番秋风秋霜逼着、催着,这个“柿子”开始发红了……
      以柿子的自然生长、成熟过程来比喻少年的成长、成熟过程,使少年读者极易感受其中的深刻蕴涵。
      三、淳美、灵动的桃源风神
      金曾豪把江南文化习俗融入对少年成长的描写中,呈现出浓郁的水文化情韵。金曾豪的少年小说,都是以水乡为艺术舞台展开的,他所塑造的少年们,作为江南文化传人,都似水一般灵动、细腻。精湛的手工技艺,淳朴的民间情谊,生动美丽的大自然,不仅孕育了孩子们的文化特质,也是孩子们立身的所在和精神的家园。是“青山永在,绿水长流”的吴地文化造就了少年们的才智与能力,赋予了他们乐观平和的心态;另一方面,江南的人文景观也激发了少年对于家乡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从这样的文字中解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可爱的少年文学形象,更有风俗、民情的熏染,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情动于中,心向往之。
      在《秘方》中,故事框架、情节发展的背后,流动的都是江南水文化的特征,一幅幅水乡风情画卷动人心魂,水文化的情韵渗透在字里行间。水又是一种情感,表现在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上,既能传承和延续传统,又愿包容吸收新鲜的现代生活的因素,注重实际、敏于思考。淳美与灵动的水文化,参与着作品的建构:
      首先,作为小说环境设置、情节构成的主要因素,赋予作品独特的地域文化情境。《秘方》中郭师傅深夜涉水救小偷、方老中医总是乘着他的双环船沿溪流巡诊、阿亮独驾轻舟冒死去救被黄御医囚禁的方家小兄弟……水造就了多变的情绪和节奏,流贯于作品的始终。开阔处风平浪静,明朗舒缓,湍急处险象丛生,一波三折。
      同时,水作为凸显少年主人公性格气质的重要元素,参与着少年性格的塑造。
      阿亮、方家小兄弟金龙、玉龙都表现出水乡少年的智性与勤劳,勤勉进取,或凫水叉鱼,或摇橹放舟,皆有一技之长,活泼灵动,且执著于道义。这些普通人家的少年,都对生活有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在对水的征服与依存中,少年的精神与才干都得到了提升。于是我们看到了水乡强健、乐观的少年,他们和自己充满智性的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了淳美、灵动的江南文化风情画卷。在曲折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中,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的动与灵、静与柔,水乡深藏的智慧和桃花源般的诗意与风度。走进《秘方》,就走进了太湖之波的明媚浩淼,就听到了大运河水的汩汩滔滔,就看到了水乡强健的少年,正摇着撸放歌而来。
      金曾豪熟谙生活于水乡小镇上几代人的心理和命运,展开了以少年为主角的独特的水乡文化情境,构筑着以传承与包容为核心的江南文化精神。让儿童认识社会,追求生命情调,得到精神升华,是金曾豪始终坚持的文学追求,这种追求使金曾豪的《秘方》在充满民间情味的同时,获得了思想的深度。
      
      参考文献:
      [1]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徐采石.江南文化论坛:1999年卷[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 金曾豪.金曾豪文集[M].南京:江苏少儿出版社,2000.
      [5] 章红.金曾豪访谈录[J].少年文艺,1997 (10).
      [6] 徐复观.中国文化的层次性[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 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1]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12] 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秘方少年解读成长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