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的集体无意识――家族观念:感谢作家为家族写书

    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的集体无意识――家族观念:感谢作家为家族写书

    时间:2019-02-12 05:36:2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 家族观念 原型   摘要:对家族题材的关注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文学现象,它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借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把走不出的“铁屋子”、走不出的“家”的叙述结构,理解为一种20世纪中国文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心理结构,以此来看中国现代作家的集体无意识――家族观念,从中来探讨中国现代作家因受这种独特的家族文化情结所影响的叙事情感矛盾。
      
      中国新文学在文学主题上虽然保持着与时代主潮的同步,但现代作家对旧家庭的衰落始终表现出持久关注的热情,家族小说比比皆是。这些作品不仅能通过某一家族的兴衰成败和人物的命运浮沉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而且家族叙事对揭示家族个体存在状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有很深远的意义。就像“老国王被新国王,新国王又被后来的新国王所杀的循环模式”一样,说明“家”和“铁屋子”的故事和情景已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之中,可以说是在我们身体上打上了印记。其中所蕴涵的原型力量和文化精神是任何一个现代作家都无法忽视的。
      荣格说:“创造过程,就我们所能理解的来说,包含着对某一原型意象的无意识的激活,以及将该意象精雕细琢地铸造到整个作品中去。艺术家把握住这些意象,把它们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赋以意识的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可见作家的创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而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完全出自遗传,而它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概念对集体无意识观念是不可缺少的,它指出了精神中各种确定形式的存在,这些形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普遍地存在着。神话原型批评学者弗莱指出:“原型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①而荣格也说过:“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片,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掘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在宽阔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②
      那么他们的意思也就是说,原始神话传说故事里面出现的一些人物、一些故事,甚至与一些叙述模式,当他们成为我们祖先的一种记忆之后会以一种密码遗传――也就是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储存在我们头脑当中,并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当中,在人类的记忆当中反复出现。按荣格的说法,为什么我们看到某一些艺术作品会产生共鸣,会激动,至少从某种角度看,就是因为艺术作品唤起了我们一种原始的记忆,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原型。
      从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开始,中国现代文学就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鲁迅以其忧愤深广的批判精神塑造了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封建宗法家族的狂人形象。自此之后,取材于大家庭生活的创作便从未中断。走不出的“铁屋子”,同时也是走不出的“家”,作为一种特有的意象,一种叙事主题,广泛而长远地存在于现代文学的叙事模式中。虽然家族题材作为一种叙事模式在整个文学创作领域早已屡见不鲜了。像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国的如《金瓶梅》《红楼梦》等。为什么在新旧文化转型的“五四”时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一方面以《新青年》为阵地,热情宣传民主与科学,激烈地批判封建道德,批判以孔孟纲常为核心的家族制度,一方面又徘徊留恋于既是“铁屋子”又是“家”的家族叙事模式?
      借用结构主义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我们不妨把现代文学大量的家族题材的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家”或“铁屋子”,理解为一种20世纪中国文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心理结构,从中可以窥视出中国人、中国作家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家族观念。
      钱穆先生曾说过:“‘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③可见,家庭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承担自己对家族的责任与义务,即便是没有接受过正规文化教育、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一样会在思想、精神与行为上流露出较明显的家族意识。这种观念一代代地传下来,早已固若金汤。
      如果说宗教对西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在中国,人们更多地接受的是家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启蒙知识分子屡屡把批判传统的矛头对准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但又因为知识分子本身就出自这个家,这种批判常常显得极为矛盾犹豫。理智上的彻底决绝的批判和反叛与感情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依恋形成为激烈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这种冲突被大量地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中,从中可以透视出民族文化的某些原型意义,表达出民族心理内容与精神活动的基本观念形态。
      鲁迅作为封建没落世家的长孙,家族情感是他最敏锐且始终无法摆脱的情结,他终生都在摆脱而最终也没有摆脱对家庭的情感记忆。正是由于难以摆脱,所以他才既有像《狂人日记》《伤逝》《离婚》《祝福》这样对家族制度对中国整个家族史剑拔弩张的抒写,愤慨身处“铁屋子”,万难破毁。也有对“家”对传统生活方式不无留恋眷顾的描写,像《朝花夕拾》这样的回忆性文字和《故乡》这样的散文化的小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旧事重提,时时肩负着黑暗闸门,沉痛也不间隙的流露出童趣,你不无怜悯的想起他也是个凡人。”④这里李欧梵曾提到了“追溯抒情”的技巧,“在小说中回溯自己过去足迹的过程也是自己发现一系列道德教训的过程。”他认为是鲁迅有意安排于其艺术中的一种“局限”。张爱玲小说创作中,家族叙事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她成长的年代恰恰是晚清最后一代贵族彻底衰落的年代,她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衰败,仿佛刻意要留下见证似的,她的小说多写寄居上海中国近代的旧家族的生活场景,及暂居香港的官宦世家,像《第一炉香》中的梁家,《倾城之恋》中的白家。她以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笔触,将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大题目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从人在日常生活的状态来奏响生的自由和欲的苦闷的旋律。和鲁迅小说中的“铁屋子”相比,张爱玲笔下的“家”更像是一座“铁闺阁”,多表现在宗法父权体制之下,女性在深闺固门中被置于内囿的处境,她的《金锁记》就主要刻画了宗法家庭的残酷和不幸的婚姻导致了一个女人怎样的心理变化。几乎还没有哪个中国作家,能将一种女性的心理渲染到如此令人颤栗的程度。但从感情上,她同样摆脱不了旧家庭的影响,由于在破碎的、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张爱玲在精神上总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对家族亲情有一种潜意识的渴望。以全景式的家族生活为题材,描写中国家族制度在形式上走向彻底衰落的是巴金的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作者以反映封建宗法家族解体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变迁为目的,描叙了知识分子与封建宗法家族之间关系的各个层面,及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而这些都是与巴金少年时代从封建家庭中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积累的生活印象分不开的。除此之外,现代文学从长篇小说丁玲的《母亲》、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到中篇小说巴金的《憩园》、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梅娘的《蟹》;再到戏剧如曹禺的《雷雨》《原野》《北京人》以及其他大量的家族题材的作品,我们都能感受到现代作家这种独特的家族文化情结所影响的叙事情感的矛盾。他们在作品中一方面把旧家庭看作专制王国,沉睡的“铁屋子”,礼教的堡垒。可同时在感情上又走不出旧家的包围,对旧家的解体流露出无法自抑的感伤与眷念。
      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旦原型的意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⑤谁讲到了原始意象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借此,我们正可以解释这类家族叙事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现代作家共鸣的原因,正是因为潜藏在文艺作品表层结构背后的这种凝聚了祖先的某些典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由此可见,家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同时它也是现代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正如家族本位是中国社会的特质,家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对封建家族制度、家族伦理的批判同样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
      
      基金项目:该文系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现代作家的家族意识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霞,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① 弗莱:《批评的解剖》,普林顿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65页。
      ② 《荣格文集》,冯川编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97页。
      ③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1页。
      ④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77页。
      ⑤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1页。
      (责任编辑:张晴)

    相关热词搜索:无意识中国观念集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

    推荐访问

    在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讲话 春节期间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副县长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干部任前谈话会主持词 市人社局关于开展矛盾化解“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总结 善党组织方式 党课讲稿:坚持严密党组织体系完 镇党委书记在党员冬春训和党建业务知识培训会上讲话 在公司“道德讲堂”暨专题党课上致辞 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纠正“四风”整改情况报告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模板(共4篇) 办公室工作人员发言稿 主题教育实施方案(2篇) 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发展对象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汇报 集团党委上半年宣传工作总结 微党课:践行信仰信念,争做合格党员 乡镇“七一”党课讲稿 在县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四个坚持”扎实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在全市组工干部业务培训会上讲话 "个人检视剖析报告 在乡镇校车安全会议上讲话稿 XX国企党课讲稿专题党课 廉洁党课讲稿:加强党性修养 县委统战部年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在全局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讲话 纪委书记述职述廉报告 分管住建和征地副区长述职述廉报告 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讲话 区医保分局年度深化作风建设工作总结 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6个方面查摆问题 交流发言:在专题“读书班”上学习体会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