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蓝色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蓝色狮

    时间:2019-02-27 05:40: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灯结彩喜临门,树绿花开满庭春。在这虎年新春,我受《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杂志执行主编曹隽平先生委托,前往北京拜访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张树庭教授。由于对广告艺术的偏爱,我了解过一些张教授的情况。让我们随着这篇小稿走近生活中真实的张教授吧!
      
      一
      
      张教授于1972年7月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世代农家。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甚至相当困顿,豆腐渣加地瓜干,或者米饭拌上些许酱油,有时就是一家人的伙食。家乡有甸古训“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身在贫寒家庭,作为家中长子,既要努力读书,也要干农活,努力为父母分忧。张树庭自幼刻苦,对知识的渴望鞭策着自己,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他连当了11年学习委员。
      中学的他热爱理科,作中国的孟德尔(遗传学奠基人)正是他的理想,满腔热血,然而命运弄人,他在高考时发挥失常,又赶上浙江大学文理交叉改革,当被告知录取到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那个成为生物学家的理想破灭了。
      当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也必然打开另一扇门。与理想背离,纵然杭州美景处处,美女如云,张树庭依然郁郁不得志,那些日子,他与书为伍,诗歌、词曲、小说,大量地阅读,配合着每日读报的习惯,不仅语文学习渐入佳境,他看待社会也有了自己的价值观:“那时很想当记者,揭露社会黑暗,为民特别是农民请命。”张教授如是说。是的,从那以后,有颗种子在他的心中扎根,并随着他的成长而开枝散叶,那颗种子就叫做使命感。
      “研究生的三年,是脱胎换骨的三年”,如愿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的新闻系,张老师一扫往日的低迷,本自勤奋,又遇名师指点。张老师感念师恩,他说:“刘立宾、黄升民、丁俊杰三位老师,都是广告界的人杰,一般人能够得到其中一人指点就足以闯荡广告江湖。我生有幸,同时接受他们三人的教诲,学业大进。只因天资鲁钝,今天的成绩实在有些愧对他们。”提到恩师黄升民时,张教授说:“跟着黄老师的这三年,对我的影响太大了。那时黄老师还不到四十岁,第一次带研究生,对学术很认真,对我和何海明要求很严格。”毕业之时,1996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全国第一届广告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消息。随着张老师读研生涯的结束,事业生涯就此展开。
      有些事情是命运的选择,是偶然,但在偶然中你可以成就自己听从导师安排,张老师毕业留校当了教师。想想当年一不学中文二不当老师的自我承诺,张老师感慨道:“人生就这么奇妙,你不想要的、不希望要的偏偏就要塞给你!”既然命运选择了你,你就要服从它的安排,张老师开始筹划《广告策划》、《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品牌营销》、《消费者行为与品牌研究》等一系列课程,作为一名教师,张老师因材施教,并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法,将科研带进课堂,为学生搭建构筑研究成果的平台。
      作为完美主义者,张老师再次对自己进行了挑战,自己的福建口音给教学带来不便,他就刻苦专业提高教学水平。1998年9月,张老师脱颖而出,在北京广播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时,大家一致把赞许的目光投向这个朴实憨厚的年轻人,学校有个老教授勉励自己学院的青年教师:“看看人家张树庭,普通话说得不好,教学比赛却能得第一名!”
      锋芒初露,张树庭随后作为中国高校代表之一,被派到世界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学习。归国后,又于2002年8月底调到党委校长办公室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参与了北京广播学院“十五”“211工程”建设、创建南广学院等事业,经历了北广改名中国传媒大学、申报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大事。虽然政务缠身,张老师并没有放手广告学院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他的研究生回顾说:“张老师基本上每周有课,其他导师的学生都羡慕我们呢。”张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工作是不能放松的,他时常自责没有时间看更多的专业书,对学生有愧。
      张老师在科研上也有较多的钻研,在广告教育、广告业发展、广告创意、品牌营销、消费者行为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完成了多项较有影响的成果。因其教学科研成就突出,2001年9月,他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3月,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最令他自豪的是,由他参与创意并实际主持编辑出版《A中国广告作品年鉴》已经成功出版十年,在广告业影响比较大,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很高。在诸多荣誉面前,张老师并不引以为傲,他只是表示:活到老、学到老。
      
      二
      
      “我们读研时,他是唯一让迟到的学生罚站的老师。”研究生上课迟到罚站确实罕见,想来这是张老师独特的风格。
      张老师教育风范自成一格,“他这样做是教育我们要有时间观念,要尊重他人”。在很多学生急于投身所谓社会实践项目的风潮下,张老师极力主张读书固本,要大家踏实认真做学问,谈到张老师的认真,批论文一事给大家印象最深,每个人都颇有几分心得:“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的治学严谨和认真,他布置给我们的作业,他都会亲自认真批阅,有问题一定面对面的讲解,跟张老师我学到的两个字;认真,认真做事、认真做人。”
      “张老师对学术特别严谨,记得我写论文时,支撑论点的案例不够,张老师就说:去找100个案例再来找我,我的论文改了八遍,每一遍张老师把标点错误都给我一指出来,我非常感动。”
      “同学们的论文不修改三遍以上是不可能过张老师这关的。张老师在周末的休息时间里都还在为我们把关论文,我整整40页的论文,他从论文的逻辑到内容都一一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记得第二天我拿到密密麻麻的红字修改,实在为张老师的认真负责感动不已。”
      “在我的硕士论文初稿上,张老师用红笔做了多处透彻的批注,这版论文我装订保留至今。”
      踏实认真,对学术如此,对门生要求更如此。拜入张门,首先要接受“独立、宽广、认真、主动”八字家训:
      独立:你们是独立的学者,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
      宽广: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做学问要有宽广的眼界。
      认真: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凡事认真,必有所成。
      主动:唯主动才能敏锐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获得成功。
      现在他的“品牌庄园”枝繁叶茂,鲜花盛开,研究生遍及各地,从中央电视台到凤凰卫视,从奥美、电通等广告公司到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从中化集团等国企到公关公司等私企他的八字家训随之远播。张老师坦言,学生的发展就是自己最大的欣慰,学生快乐的生活就是他最大的成功。
      
      三
      
      “张老师待人慈悲、公正。无论向他求教还是求助,他都会施以援手,从来都是雪中送炭”。张门子弟号称是吃导师饭最多的一群,也只有他们,会在思乡的节日收到导师的礼物,每每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张老师总会伸出援手。对于门生如此,对于社会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张老师也表现出悲天悯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为张教授成长在农村,所以他比较关注弱势群体(他笑着说当时没有弱势群体这个词),曾经想当一名记者,能够为民请命。虽然没有做成记者,但是他用另种方式践行自己服务社会的使命。每一年,他固定从工资里拿出一万元捐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至今已经资助了西藏的十个小学生、新疆的五个高中生。平时遇到大大小小的募捐活动,他更是慷慨解囊。
      学生们喜欢他,同事们尊重他,业内人士敬佩他,不是因为他的职位,而是因为他的人格、他高尚的人生境界、他全心全意教书育人的精神和那颗慈爱之心。
      
      四
      
      张教授致力于品牌传播、品牌塑造,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一个为人师表、谦虚好学、严谨治学、踏实做事、认真做人、充满爱心的好老师。这个品牌在他的著作里体现着他的严谨;这个品牌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体现着他的才智;这个品牌在他兼任的多个职务中体现着他的成功;这个品牌在他的谦虚、他的善良、他的平易近人中体现着他的人格;这个品牌在他对广告事业的奉献里和他出版的书籍里展示着他的激情;这个品牌在他对学生的资助里体现着他的爱心。
      在谈到他理想的生活状态时,张教授笑着说:“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教书育人,有时间跟家人在起,多带他们出去走走。但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学者,有时就要牺牲掉一些个人理想状态的东西,去做必须做的事情,这是责任。”多么朴实的话啊!“责任”两个字道出了他一个学者的担当。愿携师生寻好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或许就是张教授的“快乐耕耘、幸福收获”吧。
      采访后记:对张教授我一直怀着崇敬和佩服的心情,作为实习记者刚接受这个采访任务时我不免有些紧张,然而,张教授亲切朴实、待人真诚,非常的平易近人。采访的两个小时中我们像朋友一样聊天,感谢张教授给予我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冰心玉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