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洪武科场冤案】 23年冤案

    【洪武科场冤案】 23年冤案

    时间:2019-02-20 05:42: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南京城里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人们都急急忙忙向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奔去。原来,今天是三月初五,开国以来的第九次科举会试,将在申时以前放榜。按照明朝科举制度规定,会试每3年才有一次,从各省来的举人,经过3年苦心钻研,都眼巴巴地盼望着这发榜的日子,等着这纸决定自己命运的黄榜。
      申时,贡院辕门大开,一时鞭炮齐鸣,由监场官员捧着大黄榜,在军丁的簇拥下,将写着中选人的黄榜高高悬于辕门之前。一时间,举子们齐拥而上,万头攒动,千万双眼睛在榜上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这次会试,一共选取了52名,黄纸红字,一目了然。中试者欣喜若狂,落选者垂头丧气。直到天近中午,尚有不少学子聚集在榜前议论着。
      忽然,一位落选举子似乎发现了榜上的漏洞,自言自语地说:“奇怪,奇怪,52名中选者都是南方人,莫非北方人就连一个合格的也没有?”这句话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仔细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又有人大喊:“主考官刘三吾、副主考白信蹈,还有各房考官都是南方人,他们用乡里之情,压制北方学子,天理难容!”听到这喊声,那些失望的举子们一个个顿时像被打足了气的皮球,跺脚乱骂,纷纷用泥团石子扔向黄榜。考生们越闹越欢,索性成群结队来到礼部衙门,声言要见考官。不到两个时辰,南京城里已经贴满了揭帖,指责考官选人有私。
      礼部官员一见事情闹大了,不敢隐瞒,急忙写成奏本报到朱元璋案前。看着看着,朱元璋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怒容从脸上升起,最后竟狠狠地将奏本扔在地上。自从淮西起兵后,他就很重视网罗知识分子。定都南京后,他马上恢复科举制度,借此发现人才。可是今天,一榜会试,竟都由南方人占据,内中显然有弊。朱元璋命人立刻传主考官刘三吾进殿。
      洪武丁丑科的主考官刘三吾,翰林学士,这年已经是85岁高龄了。举子闹事,他早就知道,但对于这些指责和谩骂,刘三吾毫不理会,依旧谈笑风生。不久,他随着内侍进了御书房。朱元璋直截了当地问:“本科会试,尽取南人,朕已经命礼部重审,请先生将录取情况一一道来。”刘三吾答道:“北方举子闹事,臣已知道,然而臣在阅卷时,只以文章优劣定名次,并不知道录取者是谁。”接着又将自己如何阅卷、如何权衡、如何与考官反复推敲等事宜详细禀告了一遍。
      朱元璋点了点头,但跟着又说:“只是一榜之中,全是南方人,未免太巧了。”刘三吾回奏道:“这并不为怪,北方在元朝蛮子的统治下,文人备受摧残,这种情况历经了100多年,而南方相对安稳。因此,北方举子的根基不如南方,同场应试自然是南方举子捷足先登了。”朱元璋有点不满意地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特拔几名北方学子呢?”刘三吾却说:“臣为国取才,只知以才能优劣为标准,不能以南北方为依据,况且名次已定,不能再换了。”
      一听这话,朱元璋的火气顿时上来了:“先生执意不换,其中必有私弊,如今朕要你改黄榜,你改是不改?”刘三吾斩钉截铁地说:“此次黄榜乃是全体考官反复权衡选定的,断不能改!”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拍案而起:“刘三吾,朕从今日开始,停你翰林学士之职,回府听候发落。本科会试,朕一定要派人详查到底。”
      主考官刘三吾和副主考白信蹈被赶出宫城并停了职的消息,不到两个时辰就传遍了南京城。与此同时,朱元璋召见了翰林院的张信,命他主持重审。
      这张信的名声并不好,才学一般,又善于奉迎,因此混了个侍讲的官职。他从朱元璋手中领回复审的圣旨后,立即召集复审的官员连夜开会,把皇上的意图告诉大家,并特别指出,此次阅卷要对北方的试卷详细审查,不能把好文章漏掉。主审官的意思大家自然都心领神会。最后,张信还宣布,凡是参加阅卷的官员,阅卷期间不准踏出贡院一步,否则立刻押送锦衣卫惩办。
      转眼间1个多月过去了。一天,从皇宫内飞出一道圣旨,明日早晨,皇帝将亲临奉天殿,听取主审官张信禀报复审结果。这个消息好似烈火烹油,使整个南京城都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拭目以待。
      四月十三日,是个阴沉的天气,雨花轻飘,好似薄雾。皇宫前,气氛十分紧张,到处站满了护卫亲军,直到卯时初刻,景阳钟响,皇帝才驾临奉天殿。
      朱元璋显得特别严肃,等群臣参拜完毕后,他用洪亮的声音说:“本科会试尽取南人,朕为平息民怨,令张信复审试卷。如今张信等人已经复审完毕,朕就当众揭示,以示公道。”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张信的身上,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给朱元璋行了一个大礼,然后拿出几份悉心评点的试卷呈送给朱元璋,缓缓奏道:“遵照万岁旨意,此次复审,臣等特别留意了北方举子的试卷,方才呈上的几份试卷都是前月落榜的北方举子的。经臣等反复斟酌,认为这几份试卷文章通畅,也算得上是国家人才了。”听了这话,满朝官员不由得替刘三吾、白信蹈捏了一把汗。
      朱元璋认真读着试卷,频频点头。张信又接着说:“若论才华,这几份均可入选。可是臣等方才将这几份与前榜中试的南方举子相比,才发现相差果然悬殊。前榜录取52名,就以第52名的南方举子刘子信而言,其才学也远远高出这几份试卷。臣等反复商议,一致认为前榜不变,北方举子只可列为53名,然本次只取52名,因此不得不落榜了。”
      张信的这个结论,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下子把百官和朱元璋都炸愣了。谁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侍讲官竟然会一反常态,这么大的魄力,这么大的胆略!朱元璋也呆了,足足过了半袋烟的工夫,他才缓过神来,冷笑着说:“就在你复审试卷时,朕已经得到密报,刘三吾故意将北方举子的劣等试卷交你复审,让你拿来蒙骗孤家,是不是?”
      张信不慌不忙地辩道:“臣等在阅卷之前,已料定必有非议,所以此次复审是将所有的试卷全部重审,并无遗漏。而且在复审时,所有人员不得出贡院一步,与外界并无丝毫瓜葛。”朱元璋被堵得说不出话来,只得拍案怒吼:“翰林院官官相护,实在有负朕意。刑部听令,将张信、刘三吾、白信蹈等考官缉拿下狱,严加追问。至于张信复审结果,仍然无效,所有试卷提交大内,让朕亲自批阅以取舍定夺,退朝!”说完,拂袖而去。刘三吾、张信等20余人一齐被投进了刑部监狱。
      明朝的刑部审案,自有一套特别的方法,就是重刑逼供,什么“剥皮”、“抽肠”、“挑膝盖”、“锡蛇游”等酷刑,叫人不死也得剥层皮。朱元璋因此制造了不少冤案。其中有17年前的“胡党”案,当时的宰相胡惟庸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但在功成名就后,被朱元璋找了个“谋反”的罪名杀掉;4年前又用同样的方法杀了大将军蓝玉,这“胡案”和“蓝案”整整杀了3万多人。
      可是刘三吾等人都是铮铮硬汉,尽管百般用刑,却没有一个胡说乱咬的,刑部想给他们安个罪名都无从下手。案子审了十几天,一点口供都没有,朱元璋又不断派人来催问,审案人着了慌,将刘三吾、张信等各府家丁通通抓来,一面用严刑逼供,一面设法暗示,于是受不了酷刑的人就开始编造出刘三吾等人的种种不轨之举。两三天里,终于罗织了许多罪名,刘三吾和白信蹈曾与被杀的大将军蓝玉有较深的交往,于是被指控为“蓝党”,而张信和其他考官则被扣上了“为胡惟庸鸣冤”的罪名。
      口供上报后,朱元璋满心欢喜。其实,对于文章谁优谁劣,朱元璋心知肚明,可他还是昧着良心表彰了刑部。他认为,北方人在元朝统治下过了100多年,对新朝心存隔阂,很有必要多录取一些北方举子来笼络北方民心。可是刘三吾这些书呆子,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政治头脑,只会凭着文字决定取舍。朱元璋从稳定政权的角度出发,决定牺牲他们。
      到了四月底,朱元璋亲自拟定了处理意见:张信、白信蹈以及各房考官一律凌迟处死,刘三吾因为担任过东宫讲官,与皇太子有师生之谊,免去一死,发往边塞充军。由张信、刘三吾等人选取的举子,全部罢黜,其中列在榜首的南方人陈安被判斩首,与考官同日执行。
      圣旨发布后,南京城为之黯然,连那些闹事的北方举子也觉得皇帝的这个处理未免过重了。之后,朱元璋又公布了由他亲自评点的61名中选者,河北韩克忠获第一名,山东任伯安第二名。61名中选者全是北方人,南方举子无一人入选。
      这场大案给明朝近300年的科举考试留下了极坏的影响。明朝屡屡发生科场弊案,归根究底,就是朱元璋开创了乱点鸳鸯谱的先例。由于此案以籍贯画线,因此被称为“南北榜”,明代人则干脆称它为“南北榜糊涂案”。
      (责编何 毅)

    相关热词搜索:冤案科场洪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