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闲话刀鱼宴]红楼宴双色刀鱼

    [闲话刀鱼宴]红楼宴双色刀鱼

    时间:2019-02-20 05:45:2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家乡江苏靖江位于长江下游右岸,襟江近海,淡水鱼资源十分丰富,号称“长江三鲜”的刀鱼、鲥鱼和回鱼即出产于此。长江浩浩荡荡数千公里,物产富饶,珍奇无数,这三者可算是其中的精品。各类以三鲜为主料的菜肴中,又以刀鱼宴最为豪奢,因其全部以鱼入馔,菜品多样,滋味各异,久负盛名。
      刀鱼,又称�鱼、刀鲚,形体扁薄,狭长似刀,故得其名。刀鱼色白,略带卵青,背有黄纹,每年春夏季由大海洄游进入江河繁殖。刀鱼肉质白皙细嫩,鲜美可口,兼有补气功效,两千多年前已为席上珍馐。汉初问世的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经有关于它的记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还有“鱼狭薄而长,大者尺余,一名刀鱼”的解释。宋代文豪苏东坡曾有“恣看收网出银刀”的赞美诗句。清代李渔称其为“春馔妙物”,他说:“食鲫鱼及鲟鳇鱼有厌时,鲚则愈嚼愈甘,至果腹而不能释乎。”“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清代诗人清端更是用这样美妙的诗句来描摹刀鱼的喜人情态。
      刀鱼虽鲜,却使不少人望而生畏。因为它全身上下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骨、刺、芒,近于千数。那尖刺锋利而坚挺,稍有不慎,吞入喉中,进退不得,痛苦不堪。过去人们吃刀鱼时都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大意。不过,还是古人说得好:“芒刺在背稍龃龉,欲令徐咀方识真。”“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好东西是要慢慢品味的。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其《问�鱼》一诗中也这样点拨:吃刀鱼时细细咀嚼,“正恐鲁莽一嚼不见珍”,否则就品不出刀鱼“自有味外味”了。
      如果因为怕被鱼刺卡住而不敢吃刀鱼,那是大可不必的。在老家靖江,身怀绝艺的厨师早就掌握了去除鱼刺、巧手烹调的技巧,尽可放心大胆吃刀鱼。
      阳春三月,春江水暖之时,刀鱼开始大量上市,刀鱼宴也就应时而兴了。10斤左右的新鲜刀鱼,就能办一桌酒宴,或蒸或煮,或炸或焖,或炒或熘,或炖或爆,在厨师的一双巧手之下,以刀鱼为主料,可制作出20多种样式、滋味各不相同的鱼肴。有桂花鱼饼、芙蓉鱼片、醋熘鱼块、椒盐鱼条、水晶圆子、香脆桂圆、文武刀鱼、炒刀鱼面、一品豆腐、双皮刀鱼、刀鱼丸子汤等等。20多道菜挨挨挤挤地摆满一桌,观之色泽缤纷,形态各异,令人赏心悦目;闻之香气四溢,不腻不艳,令人口舌生津;尝之则细腻滑嫩,鲜美无比,令人齿颊留芳。实在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刀鱼宴中,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吃法是油炸。将刀鱼洗净后,去内脏,在油锅中炸至酥脆。它的优点是鱼刺基本上都可以下咽,缺点是吃不出刀鱼特有的美味,与其他油炸后的鱼味道没有什么两样。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很不喜欢这种吃法。他讥刺这种吃法为“驼背夹直,其人不活”,意思是说,为了怕鱼刺而油炸,就像为了矫正而硬把驼背夹直一样,味道全无了。
      还有就是清蒸,和鳜鱼蒸法一样,最适宜于鱼刺未硬时。清蒸前,将刀鱼刮去鱼鳞,用两支竹筷从鱼鳃处插入鱼肚里,卷出内脏和鳃,用清水洗干净,放入八成热的水锅里烫一下捞出,用刀轻轻刮去鱼身上黏液,在鱼身的三分之二处切下鱼尾待用。将刀鱼整齐地摆放在汤盆里,鱼上先放笋片铺平,火腿片放在笋片上,再放上冬菇、猪板油丁、葱节、姜片,加盐、酱油、绍酒,上笼用旺火蒸10分钟左右,鱼熟立即出笼,拣去葱节、姜片,将卤汁滗入锅内,加少许鸡汤,烧滚后倒入鱼盆里即成。其特点是色泽洁白,鱼肉细嫩,汤汁微红,滋味鲜美。
      如果愿意红烧,只要将洗净晾干的刀鱼放在油锅中略煎,加葱段、姜片及黄酒炙一下,再加酱油和少许盐。待鱼上色,加一碗水,盖上锅盖,用大火烧一滚后,改用小火焖约三五分钟,揭盖,加糖,再烧一分钟即好。也有的厨师将红烧、清蒸两种并列在一起,称为文武刀鱼。一盆之中,两条刀鱼,一为红烧,一为清蒸,一盆两味,相映成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皮刀鱼,制作最为奇妙。那盆中的一条大刀鱼,看上去浑然一体,完整无缺,可一伸筷,才发现除头尾之外,已经连一根芒刺也没有了。不知就里的人以为有什么鬼斧神工,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就是先剥下一条刀鱼的皮待用,然后将已去净芒刺的鱼肉与头尾拼成一条鱼的形状,再在上面覆上那一张完整的鱼皮,蒸熟之后,看上去俨然是一条全鱼了。这样的吃法有点类似于清代盛行的“印刀鱼”,它是将生刀鱼切去头尾,刮取鱼肉,用麻布包紧挤出鱼肉,镊去细刺,用特制的鱼身形印模将鱼茸放入,印成鱼身,然后装上切下的头尾,以蛋清挂浆,调味后油炸就食。清人曾赋诗赞美印刀鱼:“皮里锋芒肉里匀,精工搜剔在全身。一经解网刀如笏,岂怕刀鱼再刺人?”可惜的是“印刀鱼”的做法如今已失传,对老饕们来说,着实是一件遗憾之事。
      刀鱼的全身都能做菜,鱼头、鱼尾以及那最使人不敢问津的菠菜籽芒,用油炸透后,伴以佐料,就能变为甜、辣、酸三味冷盆,观之色泽金黄,食之香酥无比。
      尝过这许多刀鱼菜之后,可别以为刀鱼宴已快要结束,精彩的还在后面。它不是“菜”,而是一道点心――刀鱼馄饨,作为宴会完整的菜点程序中的重要一环,刀鱼馄饨为刀鱼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刀鱼馄饨,顾名思义,就是用刀鱼肉为馅做成的馄饨,其味之鲜美,可想而知。制作刀鱼馄饨,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工艺是去净刀鱼刺骨。去刺关键在于揭刀鱼皮。刀鱼的皮薄嫩异常,而那些细于发丝的毫芒又大多连在这皮上。熟练的老厨能在将鱼皮完整地揭下的同时,顺便带出一大半细芒。然后,用一块狭长的新鲜猪肉皮垫底,将除去主骨和头的刀鱼平摊在肉皮的肉质层,用刀背轻捶刀鱼身子,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软刺全部嵌在肉皮里,留下的便是已经纯净的刀鱼肉了。
      鱼肉取出,接下来就是做馅了。同样很考究,先把新鲜的刀鱼剁成肉饼状备用,再将鲜嫩的秧草在开水锅中焯一下,榨去多余水分,细细地切好,倒入肉饼,加适量熬过的熟猪油;再打入几只鲜鸡蛋,加味精、食盐,拌和均匀,这样馅就大功告成了。再考究一点,刀鱼就要挑早春出水的鲜货,尽可能选肥硕的雌鱼;秧草要选当日清晨割下的,最好是头茬带露水的嫩头;鸡蛋则务必是三天内生下的,还要剔除蛋黄。鲜加鲜加鲜,“三鲜”合而为一,“杀伤力”可想而知。做这些工作,厨师都要戴上口罩操作,否则香味太过诱人,流下口水可就麻烦了――开个玩笑。厨师见多识广,有没有流口水的我不知道,反正我进过一回置办刀鱼宴的厨房,馄饨出锅后,我就夹了一只出来尝鲜,筷子刚夹开馄饨皮,香气飘了出来,口舌里津液大动,差一点哈喇子就下来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老祖宗说得对。
      在民间,还有一些刀鱼的吃法,可资一谈。听说渔船上的船工,吃腻了嘴,竟别出心裁地把刀鱼排放在锅盖上用竹钉钉好,煮饭时水蒸气上升,饭熟鱼也熟。鱼肉成片下落,就烧成别有风味的刀鱼饭,而鱼刺居然都在锅盖上整齐地排放着。据说还有一种刀鱼面。不是面上加刀鱼,而是把刀鱼肉刮下,加面粉,拌和制成面条,想起来味道应该也很不错。
      因连年滥捕滥捞,长江淡水鱼资源遭到破坏,出产量大减。如今“三鲜”已是身价倍增,大多栖身于高档酒楼宾馆的酒席之上,觥筹之间,只要有这三者中的一样,酒席的品味就陡然不同了;如果这三鲜能联袂出席,那就愈显弥足珍贵了。平头百姓偶尔尝回鲜还可以,要想在全套的刀鱼宴上大快朵颐可就难了。
      
      (责编朱飞)

    相关热词搜索:闲话刀鱼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