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八一三”抗战与《旅行杂志》:抗战史研究杂志

    “八一三”抗战与《旅行杂志》:抗战史研究杂志

    时间:2019-01-30 05:55: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有一个笑话:甲、乙二人商议合本做酒,甲对乙说:“你出米,我出水。”乙说:“米都是我的,如何算账?”甲说:“我决不昧良心,到酒熟时,只还我这些水就算了,其余的都是你的。”老蒋为人,对别人或有收敛;而对他的这些“学生”,他的这种“甲方出水”心理,就像涌地之泉,想掩饰都难!这些事情叠加起来,也就影响了历史。
      1937年9月1日,新一期《旅行杂志》又出版了。然而这一期的读者都发现,他们一向钟爱的《旅行杂志》精美的彩色封面变成了黑白色的,杂志的分量也明显单薄了。当然,这是我在2005年对当时读者的揣测,因为不久前我在潘家园看到并买下这本旧杂志时,就发现了它与我原来手中的《旅行杂志》不同。
      1937年9月这一期的封面,编者选择了平绥铁路青龙桥的长城。巍峨的长城仿佛是抵御外辱的坚强意志。而上一期,也就是1937年8月号的封面,选取的是西湖仲夏景色,画面中的凉亭与盛开的荷花弥漫着一种舒适、惬意的仲夏氛在敬告读者的文章中,编辑解释了这期杂志发生变化的原因。文中这样写
      在九月份稿件将次整理终了时,上海的战事,便已爆发。战事发动之次日――8月14日,黄浦江上空,有过激烈的空军战,炮声和枪声,震动了本志编辑室的窗,编者在这一刹那间,很能镇定,自忖此时宛然如在火线上工作。后来枪炮声格外密集,路上也异常骚动;而一般在黄浦滩观战的人,像潮涌一般的奔至四川路来,编者究竟不是一名战士,虽然方寸不乱,但是环境终于将我们逼走。出了本社大门时,目击中流弹者染着殷红的血,而行人紧张的神态,把这一条繁盛的街衢,顿时造成一个很恐怖的局面。编者在文中所谈的战事就是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1937年8月13日上日军对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下午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舰疯狂炮击上海市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变。8月14日,中国军队向日本军队发动进攻,这天中国空军也初试锋芒。文中作者曾提到了激烈的空军战。旅行杂志社所在地在四川路420号距离外滩很近。在1938年出版的《沦陷前后的上海》中有一篇《上海三日纪》中提到,8月14日,四川路已人战时状态。
      《旅行杂志》1927年创刊于上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大量拥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职能的完善,加速了都市化的进程;以西方时尚消费为主体的消费文化逐渐形成,市民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形成了所谓的“上海生活”。中国旅行社创办的《旅行杂志》正是这种消费文化的产物;1927年春,《旅行杂志》创刊,设编辑室于上海仁记路110号四楼,由庄铸九总负责,聘请《申报》编辑赵君豪主编务,画家张振宇司美术。
      《旅行杂志》初为季刊,季末出版。从]929年第3卷起,改为月刊,月初出版。《旅行杂志》秉承提倡旅游事业的信念,在刊物设计、包装、纸张等方面力求完美,突破了一般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经营之道,“务实成为国内惟一完美杂志”,从而吸引了中产阶层的眼光,成为他们的必读刊物之一。1930年时,一本16开、100页的《旅行杂志》的售价为大洋3角,同期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每册只售大洋2角,而16开、24页的《生活》周刊的售价仅为3分5厘。由此可见,《旅行杂志》在当时是很奢侈读物了。
      谈到奢侈,1937年第9期《旅行杂志》的“敬告读者”中有一段话比较有意思:
      把本杂志过去的内容检讨一遍,我们的杂志,除了提倡切实的旅行文字之外,又极力注意到印刷和纸张的精美,每期有很多的图影,封面是用彩色印刷的,这样便花了很多的费用。在这非常时期,如果再讲究这些,我们便是浪费,便是不爱惜物力,更是太无心肝。我们知道,在欧洲大战时,德国为节省纸张计,把新闻印在面包上,看完了重要消息之后,将面包吞下肚去充饥,这种精神是大家值得取法的。
      看到这里,我就一直想编辑为什么会用战时德国的例子。后来我想到了《旅行杂志》的后台老板,上海银行家陈光甫恰恰在创办《旅行杂志》不久后,作为江浙财团的一员(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主任),在经济上鼎力支持蒋介石发动了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便迅速驱逐了苏联军事顾问,开始向德国寻求军事援助。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德国总理。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希特勒见蒋介石政府驱逐苏联顾问、与苏联交恶、发动“四一二事变”、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等行动与其坚决反共的立场非常合拍,中德军事合作也因此渐人高潮。而在这期间,陈光甫也深深感到了蒋介石对他所在的江浙财团财富的贪婪。
      当年支持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想不到,十年后,他旗下的《旅行杂志》在1937年第9期,因日本人进攻上海而被迫压缩成本出版以后,国共又有了第二次合作。当然,他更不会也不可能想到,六十多年后,当年他凭着商人敏锐的感觉开创的中国现代旅游业,又增加了一个既时尚又怀古的“红色经典游”的商业冠名。在这个冠名下的很多项目中,有一项就是对于由一批中国富有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完成的一次特殊旅行――长征的缅怀。
      在这个特殊旅行――中国红军长征胜利完成后的两个月(1935年12月9日),北京数千爱国学生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这一行动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与此同时,厚达200页的《旅行杂志》“十周年纪念特大号”也面市了。有意思的是,在这期售价为大洋4角的“特大号”里,第一篇文章的题目竟然是“导游与爱国”。这是《旅行杂志》十周年纪念征文的第一篇文章,编辑特意在题目下注明了“以收到先后为次序”。当然,这篇文章与当时遍及全国很多城市的抗日爱国运动无关,只是论述了旅行与爱国的关系。文章最后写道:“愿今后《旅行杂志》于记游之中,对于记述往昔贤哲之史料,广为采录,使读者不仅识其地,兼以识其人,憬然于我国人物之伟大,文化之优长,则其认识国家,当尤深切;而爱护之心,当尤真挚也。”
      还有一点十分有意思,当年《旅行杂志》上经常露面的两位名人――张恨水和胡适,现在同样被商业化炒作得很红。张恨水是《旅行杂志》的“台柱子”作者,一直为杂志写连载小说和旅行方面的文章,只是1937年第9期上,他连载的小说《如此江山》被迫压缩掉了。而胡适题词的广告则还在这一期上,这则广告是为坐落于上海北四川路上,拥有三百余间客房、高达十层的上海新亚大酒店写的:“新亚酒店的成功使我们深信我们中国民族不是不能过整齐清洁的生活。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十一日一 胡适”。关于胡适与陈光甫,今天的人们或许知道1938年10月后,胡适与陈光甫在美国为国民政府筹款时曾赠陈含“做了过河卒子’’句的诗,但恐怕很难想象胡适这样的大学问家能在陈光甫的杂志上为一家豪华酒店做广告。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青年学生在当年红军长征路上消费“红色经典”旅游时,一边读着胡适的书,一边听着MP3的耳机里由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电视剧的插曲……那么,他又是如何理解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意义呢?1937年8月中旬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展开的,2005年8月中旬之后的中国历史呢?我不知道六十多年后人们对此将如何评价。

    相关热词搜索:抗战一三杂志旅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