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范文程【洪承畴的悲剧和喜剧】

    范文程【洪承畴的悲剧和喜剧】

    时间:2019-01-30 06:05: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洪承畴在清史中被列为贰臣,其人其事史籍中记载颇多。《素月孤舟》讲述洪某降清而遭家人唾弃的故事,是一本画得很精彩的连环画。王企玫画风很独特,秀丽中又透出沉稳,人物形象常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静穆之感,能在不动声色的画面中闪现笑意。因此,无论是美人计,池上树下,素月孤舟还是仗剑追杀,落荒而逃,都能于讲述痛史中传递蕴含的讥讽之意或展现喜剧效果。
      《素月孤舟》1960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60开本。几十年岁月沧桑,此书现在已很难见到,我亦不见此君久矣。只是王企玫书中所描绘的景象:水上高脚木屋,匝地的大榕树荫......为我童年时代在福州所熟视,所以很难忘却。前不久,一位朋友让我欣赏了他收藏的《素月孤舟》,使我得以一偿宿愿,欣喜莫名,自不待言。但隔了几十年再看此书,却另有一番感受,觉得对洪承畴,对其家人,乃至对《素月孤舟》,都可以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我之对洪承畴感兴趣,主要有两点:第一,此人虽为汉奸,但有很高的政治才干;第二,他是一个福建人。
      洪承畴在降清之前与清太宗曾有一番做作,从中颇能窥见此人本性。此事《清史稿》中有记载,不过高阳先生说得更生动传神些。且看洪承畴的表演:
      崇祯十五年二月,洪承畴松山兵败,为清军所生擒。清太宗为今后逐鹿中原计,欲收服洪承畴,便下旨以礼护送洪承畴到京,同时,杀一同被俘的巡抚邱民仰等人――这是故意的,他要吓吓洪承畴。洪承畴没有被吓倒。到得盛京,住宾馆而科头跣足,肆意漫骂――这也是故意的,他要试探太宗的态度。及至范文程来劝降,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到了范文程能够从从容容地与之谈古今治乱之理时,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看机会来了,一面说话,一面很仔细地拂去燕泥,拂了又拂,唯恐沾污了衣服似的。范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回奏太宗说:“洪承畴一定不会死。他对他的衣服尚且如此爱惜,何况他的性命?”其实,洪承畴早就想投降了,只是说不出口,借此机会表露本心而已。这才有了后来的“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的丑剧。
      洪承畴是颇擅于赌心思的。但从政治厚黑学的角度说,要做大人物,光有会赌博的天赋还不够。得讲档次,歪瓜裂枣的小流氓不行。得道貌岸然,而尤为关键的是在正气立朝的同时,对尔虞我诈的本质要有透彻的领会和掌握,即所谓:原则只能为我所用,而不能为其所制。据说许多大人物常据此识别可能的潜在对手或后继人才。以洪承畴手段之高超,技巧之娴熟,特别是能在关键时刻大胆抛弃原则的作为,他是当然的高手。洪某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权重,口碑也不错,既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爱戴。松山兵败,举朝大震,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皇帝以王侯规格赐祭十六坛,七日一坛,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投降了。看他降清前的那段表演,很明显,洪某人并不打算用生命来捍卫大原则。
      福建人一向比较推崇智计。郑堂的故事在福州地区传了一代又一代,不知有多少福州的才俊之士受其影响。项南主政福建时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以智取胜”。这里的“智”颇有让人疑惑的地方:福建地处边远,并不是文化积淀很厚重的地方,若论经天纬地的大智慧,如何有优势?其实不然,正因为远离中原,历史遗留的束缚少,偏能别出心裁,形成机智灵敏的风格。你看福州的闽剧就常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机智和诙谐。林则徐是左海伟人,有一则史料是这么描述他的:“警敏,长不满六尺,声如洪钟”,“善饮,喜弈,好勤动”,“神采威秀,顾盼风生”。鲍国安扮演的林则徐就少了这么一点“闽味”,他似乎没有注意到林则徐与曾国藩或左宗棠有什么不同。有人说:地域特点使福建以一种更为简明的方式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有利于中原正统理念普遍为人认可,因而在清初福建民间隐藏有更强烈的与北方胡族对抗的心理。事实是否如此,我不敢妄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林则徐焚烟禁毒的壮举,与遗老遗少情结无关,他这种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毅然采取的不计个人生死荣辱的决绝态度,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一脉相承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这个福建人说的。
      洪承畴就出生在有这样文化背景的福建人家。洪承畴的家人没有洪承畴那么高的政治道行,但有把民族大义摆在第一位的直截了当的思想。“正邪自古同冰炭”,“汉贼不两立”,如此意识,再佐以福建人的传统智计,边远地区化外之民不知深浅的胆略,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蛮劲,洪承畴家人与洪承畴的冲突就变得极富于戏剧性了。
      高阳先生还说过一个故事,这回是关于洪母的:
      顺治二年,洪承畴以大学士出任江南总督,政绩卓著,两年后奉召回京。摄政王多尔衮对其慰劳备至,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宠信之隆,羡煞了满朝大臣。在这样的背景下,洪承畴特地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夹头夹脑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原来,洪承畴自为太宗收服后,成为镶黄旗汉军;旗下命妇定制须轮番入侍太后,所以洪老太太这样子开骂――当然是借题发挥。洪老太太二千里迢迢征程,不辞跋涉,就是为了要教训儿子,为前明遗民志士出一口恶气。
      洪承畴饱读诗书,决不能说不懂君子恋德的道理,现在反由凡夫俗子的家人以民族大义之名予以教训,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在洪承畴的传说中,有不少好事者的附会之词,这与清初遗民对洪承畴的痛恨有关。洪承畴的真实面目,不是一声“汉奸”的怒斥或“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叹息所能表达清楚的。随着历史的演进,许多价值观念都会发生变化,洪承畴为朱姓天子工作还是效劳于满族皇帝,在今天看来,已不是什么大问题;洪承畴降清后在使江南百姓步入安居乐业境地方面是有贡献的;但是这一切,包括恪守原则会带来的僵化、教条的毛病,都不能成为藐视原则的理由。为人处世,当有原则。如果认可在原则问题上可以变通的价值观,人就会变得厚颜无耻,社会就会变得不论是非,个人也许会因此占大便宜,但对一个民族,就是灾难。现在的成年人,看多了大人物的小人行径,对现实生活的复杂和社会竞争的残酷大都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他们采用了一种很复杂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读书要有好成绩,但不能做书呆子。比如说:教材里设置了关于交通规则方面的内容,大凡成绩好的孩子都能就此侃侃而谈,也能写面面俱到的作文――当然免不了雷同的毛病,这不妨碍取得好成绩――这不但是老师努力教学更是父母严厉督促的结果。可在实际生活中,过十字路口时,要不要闯红灯呢?这就要视情况定了,具体地说,得看有没有交通警察站那儿。在没有人的十字路口等绿灯的人是书呆子,是没有竞争力的。这也是父母或身边的大人点点滴滴教导的结果。前者是为了孩子能做大人物,后者也是为了孩子能做大人物,父母的用心可谓良苦。当年洪老太太视有一个洪承畴这样的儿子为奇耻大辱,现在的父母呢?生子倘如洪承畴,没准是一种荣耀。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话说得远了,现在,回到连环画,回到《素月孤舟》上来。我一直觉得:连环画的故事情节应富于戏剧性,如果冲突背景耐人寻味,所绘图画又能曲尽其妙,那就更好。《素月孤舟》就是这样的。

    相关热词搜索:喜剧悲剧洪承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