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左传季札观乐 谦谦君子―浅析《左传》中的季札

    左传季札观乐 谦谦君子―浅析《左传》中的季札

    时间:2019-02-02 05:30:3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封于延陵,又称延陵公子,是吴王梦寿的第四个儿子。季札以“贤”闻名于古今,他具有卓越的政治眼光,潇洒的人生态度,以其高贵的人格魅力和杰出的智慧传颂于后世。
       一、三次让国――守节重礼
       关于季札最著名的就是他“三次让国”的故事。吴王梦寿有四子,他认为四子中季札最为贤能,想立他为继承人,但季札推辞不受,于是立大儿子诸樊。等到诸樊已经除丧,将要让位于季札,季札效仿曹国子臧,他认为“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失节。”当国君并不是季札的志向,所以坚持让他当君主,他便选择“弃室而耕”,只好作罢。此后又经过让夷昧、让阖闾,他的心意始终不变。但他并不是真正能够闲云野鹤置国事于不顾的,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离政治太远。他周游列国,品评中原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品评人物――见微知浊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在鲁国的时候,见到了叔孙豹,认为他不能择人,会导致鲁国国内祸乱,殃及己身,不得善终。果然在六年后(昭公四年),叔孙豹被饿死。在齐国,他结识了晏婴,很喜欢这个人,因此劝诫他赶快把封地和政权交出,否则有灾祸。这是因为季札已经看出田氏家族在齐国的势力与日俱增,晏子听其劝告将封地和政权交给陈桓子,因而免于栾高之难。接着他到了郑国,与子产一见如故,两人互赠礼物,季札指出当时执政的伯有为人骄奢跋扈,郑国不就会有灾祸(此时是鲁襄公二十九年,三十年郑国就爆发内乱,伯有被杀),到时将由子产执政,执政时要谨慎以礼处理政事,否则郑国会衰败。接下来到了卫国,季札认识了蘧伯玉等人,很欣赏他们,认为卫国君子很多,一段时期内不会有祸患。季札从卫国到晋国,将要在孙林父的戚邑住宿,当他听到孙林父家击钟奏乐的声音,感到“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何乐?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与幕上。君又在殡,而可以乐乎?”于是离开了戚地。孙文子听说季札的话后,再也不听音乐了。季札的话可谓直刺孙林子这个逐君弑君的变乱者的内心,表现了他对孙林子行为的厌恶之情。接下来行至晋国,见到了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三人,认为将来晋国之政将权归此三家。后来的三家分晋证实了季札的预言。季札与叔向交好,于是把自己预见的齐国政治形势告诉叔向,因为叔向为人很直,希望他有所准备以免受害。季札的眼光如此高远精准,无怪乎司马迁赞他“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三、季札观乐――观政教之得失
       季札另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情是在鲁国观周乐。据《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国。在鲁国时,季札观乐,当听到《郑》歌时,听出了“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那是郑国的衰落之音;听到《秦》歌,听出了“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感受到秦国的大志;听到《小雅》,则体会出“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那礼乐精神离衰微的周王朝越来越远;听到《颂》,则听出了所歌颂的“盛德之所同也”的文、武等先王的丰功伟业。季札在演奏前并不知所歌之国,而是听声辨之,所以让人不得不称奇。此外,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后世解《诗》的重大影响。除了上面所举部分对《诗》乐舞的评论,季札以深邃入微的领悟力,对几乎全部演奏的乐曲一一进行点评,其敏锐独到的见解语惊四座,他把音乐与政治结合在一起,通过乐曲来总结各国政教得失,深刻地影响了《毛诗序》和后世对《诗》的阐释。《毛诗序》认为“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抒发人的感情,通过情感变化可以感受到一国兴亡。这几乎与季札的思想如出一辙。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注,使《毛诗》地位空前提高,其特别强调政治与音乐的关系的思想也风行于世。此后孔颖达等人又把这种阐释方式强化。总之,季札将音乐与政教紧密联系的评价方式对后世解《诗》影响深远。
       总之,季札是《左传》集中篇幅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谦谦君子――他守礼重情,,擅于识人评人,广交朋友,且智慧过人,对当时各国的政局都有独到超前的见解,却不纠缠于政治纷争之中,在诡谲多变的乱世之中还有他带来真诚和礼义。他的所思所行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千古之下,仍让人慕义无穷。
      
       参考文献:
       [1]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90.
      
       (作者简介:李一璐,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谦谦君子左传浅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