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孔子忠恕之道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孔子名言100句与解释

    孔子忠恕之道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孔子名言100句与解释

    时间:2019-02-02 05:30: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孔子的忠恕之道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金规则,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全新的伦理学分支,生态伦理学的革命性变革在于在强调人际平等、代际公平的同时,试图扩展伦理范围,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涉及到自然道德原则、自然道德规范等范畴,而其中自然道德原则的确立是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一种道德原则,对现代生态伦理进行建构,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国哲学家莱昂波特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他指出要把人与人关系的伦理观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指出人类也该用道德的原则对待自然。毋庸置疑,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物质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建构生态伦理的关键是首先为人与人的关系找到道德原则,并按照可能的逻辑顺序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人与人的关系建立道德原则的,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当属孔子。孔子以重新树立起可以使人与人关系复归淳朴的道德原则为己任,提出了道德的金规则―忠恕之道。
       (一)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关于仁爱的学说。而仁之思想中最重要的道德金律即―忠恕之道。
       忠者―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忠”即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己之力去帮助别人。
       恕者―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天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恕”即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赵汀阳认为孔子仁学道德金规则的正面表达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面表达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强调了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难分难舍。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论语集注》)在程子看来,忠恕之道深层的本来就包含了向物的推衍。由此可见,忠恕之道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推而究之乃是人类与自然之普遍和谐之道。
       (二) 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
       生态伦理学是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综合知识,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的行为规范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一个恰当的道德根据,是关于自然道德的学说。
       现代生态伦理观提出规整和协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适应与协调,倡导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它强调生态自然是指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态自然对人而言体现着某种生态伦理价值。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即试图在人类根深蒂固的价值与伦理观念中来一场新的启蒙,把权利和义务关系赋予非人类的物种、自然物和整个生态系统。
       现代生态伦理学向人们提出的全新的道德要求,意味着人类的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即由自然的征服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政策法规,更需要道德的力量。
       (三) 忠恕之道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意义
       在人类步入高新技术时代之际,现代生态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日益成为突出的全球问题,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度的一味的对自然予取予求肆意妄为。忽视了人是自然万物之一,缺乏人与自然平等的意识。在如此境况下,必须重申孔子的“忠恕”之道,把这一道德金律运用到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中去,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要人类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与自然平等的,因此要设身处地的为自然万物着想,切忌对自然万物予取予求,更不要把人类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万物。要用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人类为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困扰的今天,重申“忠恕”之道并非复古,而是针对现代生态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进行古为今用,为现代生态伦理的道德原则的重建寻找理论资源。这对于人们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9.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8.
      
       (作者简介:徐 曼(1986-),女,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之道建构伦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