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新中国“开国刊”刊里刊外的故事 新中国开国将军

    新中国“开国刊”刊里刊外的故事 新中国开国将军

    时间:2019-02-03 05:24: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说起新中国诞生时的“开国书刊”,据承担“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任务的“新闻处”摄影科科长吴群回忆,当年形成的纪念出版物主要有4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套片(笔者注:以大会新闻处名义赠给会议代表)。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画册(笔者注:赠送代表、高级干部与有关人士,1999年再版)。
      3、《“新中国画库”第一种――开国大典》摄影集,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编辑发行。
      4、出版了1期“开国大典”画报;华北画报社的业务刊物《摄影网》第16期(1949年10月15日出版),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陆空军大检阅”专栏照片。(《中国摄影发展历程》,吴群著,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吴群的归纳虽然有点欠缺,但是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开国出版物”并不多。追索新中国的“开国刊”,最名副其实的恐怕当属吴群没有提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刊》(以下简称“新政协会刊”)。它比以上4项出版物更要难得一见。
      “新政协会刊”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闻处编辑出版的16开简装“会内刊物”,由新闻处会刊编辑科负责,封面注明“请勿外传”,从1949年大会开幕的9月21日到9月30日每天出1期,10月1日、10月10日各出一期,共出版了12期。除第1期内容完全是当天会议情况外,其它各期内容一般为前一天会议的总结,当天会议的议程、名单、发言等,还刊出了28幅照片。别有意思的是,虽然它的内容与装帧没有会后编辑出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完整和精美,但它是开会的工作刊,具有重要的时效,即时刊登了一些贺电、会况和“花絮”,所以可读性更胜一筹。
      
      中南印刷厂赶印“开国会刊”
      
      解放前夕,北平有18份日报、2份晚报、1份英文报,其中有一份《北平新报》。解放军进城后,中共北平市委请示中央后命令一些反动报纸停刊,由中南印刷厂接管了《北平新报》,7月1日划归人民政协庶务处领导,马上承担起新政协筹备会的印刷工作。9月20日,厂长吴永英又受领了印刷“新政协会刊”的光荣任务,并立即向全体职工进行紧急动员。虽然铸字房只有1个领班2个见习生,装订房只有2个技工,但是不分干部和工人一齐上阵,有的人累得病倒了,有的人疲劳得靠着墙就睡着了……会议开了10天,大家忙碌了10多个昼夜,只在第8天因为实在忙不过来,才把已经印成的会刊拿到新北平印刷厂去装订。
      这样一家只有5架机器4名技工的旧报小厂,承担了政协会议会刊的印刷重任。大家自豪地表示:眼望着经过我们两只手制造出的文件走向会场,我们沸腾起喜悦的热情。我们39颗热爱毛主席、热爱代表们的心,随着会刊带到开国大会。(“新政协会刊”第10期)
      中南印刷厂的职工,成为印制新中国开国刊的无名英雄。
      
      石金虎刘佩珍敬献毛主席绒绣像
      
      会议第6天,一直没出图片的“新政协会刊”在9月26日的“第六期”头版刊登了首幅照片――上海艺术家石金虎和刘佩珍合作敬献的毛主席绒绣像。
      绒绣,发源于欧洲,是采用彩色绒线在网眼麻布上钩绣出画面的刺绣艺术,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上海和烟台。20世纪30年代“本土化”中,诞生了刘佩珍、高婉玉、张梅君等中国早期的绒绣艺术家。据记载,以刘佩珍为首的刘氏五姐妹开中国绒绣肖像之先河,解放后又创作过“高尔基”、“攻打冬宫”、“列宁宣布苏维埃成立”等艺术精品。石金虎是当时有名的油画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送给斯大林的肖像就是他的画作。石金虎画图,刘佩珍刺绣,一起代表上海人民向“开国盛典”献上了毛主席绒绣像。
      近年来,随着上海迎接世博会,绒绣大师刘佩珍从长期的默默无闻中,开始被关注。几年前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挖掘到一批精美藏品,其中就有一幅刘佩珍的绒绣《西斯廷圣母》。据说,上世纪50年代,这幅精品代表中国参展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甚得好评。
      
      北海幼儿园献花
      
      “新政协会刊”第六期上还刊登了“大会第五天”的照片:北平市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和内蒙古人民代表团在会议进行中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及全体代表献花致敬:“……谨代表北平市一百万妇女和北平市所有的儿童。以万分的欢欣来向大会全体代表及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朱总司令献花;庆祝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市妇联的4个女同志带着北海幼儿园的6个儿童,将3个大花篮献给了人民敬爱的领袖和全体代表。这6个儿童幸福地成为新中国“开国盛典”年龄最小的大人物。
      解放前,北平城里只有伪社会局的市立托儿所、伪行总的北平市儿童福利委员会主办的儿童福利示范站、私立婴儿寄托所、私立圣慈托儿所,一共4个社会托儿所,还有2个不对外的北大家政系婴儿园和师大教职员子弟托儿所。北平解放,进城的干部子弟一下子“爆满”,急需托儿所幼儿园。幸有延安来的于陆琳主动挑起这个担子,接管了原社会局幼儿园。因为地方太小,又相中了北海公园后门附近的先蚕坛,他们到处求助,找到梁思成指导助教张昌龄设计了北海幼儿园,向李富春要了木材、水泥和油漆等建筑材料;乌兰夫支援了几百只牛羊;陈毅、刘晓帮助解决了设备和生活用品;贺龙和大连市委支援了衣料布料;铁道部滕代远免费托运……只花几个月就建起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北京第一所大型现代化的全日制幼儿园,解决了许多干部的后顾之忧。
      不过,北海幼儿园后来广为人知的,是那张风行全国的“我们热爱和平”的照片宣传画和一则“马越成长的故事”。宣传画上的女孩叫孟运,,是于陆琳的女儿;男孩是马越,到1957年成了全国儿童、少年教育的典型人物。
      
      徐才代表平津青年献花献旗
      
      “新政协会刊”第八期上,刊登了“北京、天津全体青年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及大会献花、献旗”的两幅照片以及献词:“在世界的东方,新中国诞生了!它,光芒四射,腾起欢呼的热潮。像太阳,从波浪汹涌的海面升起……”诗一般的语言,喷发着火一样的激情。
      笔者几经努力,寻找到照片中的平津青年代表――徐才。当年他叫韩文才,1946年参加革命,在平津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青年和新闻工作,担任过中国武术协会的副主席与主席,现在是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名誉主席、中国武术协会的顾问。见到这位白发书生般的“武林中人”,我说:“原以为您一定是个武林高手!”
      1948年,年轻的小徐到天津究真中学教语文和历史,迎接了天津解放。老人感慨地说:“解放军打进来,国民党把究真中学所在的河北一带都戒严了。一天,究真中学也落下了炮弹,再 出门一看,解放军的尖兵来到了马路上。我就给解放军带路指示方向,也算是平生第一次参加了战斗……”接着他到团市委担任了宣传部副部长和天津青年报社社长。时当政协开幕,组织上选派平津各10名青年代表向会议献礼,徐老担任了带队人。年事已高的老人记不清当时献了什么,但“最难忘的是在中南海怀仁堂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和朱老总。当时,我没有回天津,接着就参加了开国大典,在广场团中央的队伍里”。
      
      刘良模让贤马坚
      
      政协会议开到27日,出了一则动人的“花絮”:“宗教界代表刘良模自请改任候补代表,请由马坚任正式代表”。他的提议“经宗教单位全体代表同意并通知主席团,业经主席团批准”,成就了一则“开国佳话”。
      刘良模是爱国抗战名人,曾经向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推荐演唱《义勇军进行曲》,使《义勇军进行曲》传遍了北美大陆。1949年他应邀回国参加“新政协”,在9月25日召开的“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上,力陈《义勇军进行曲》重大的国际影响,从国际性的角度为新中国国歌的确定添加了很有分量的砝码。
      马坚,北京大学教授,把《论语》及《河伯娶妇》等中国民间故事翻译传播到阿拉伯世界的人,完整汉译伊斯兰经典《古兰经》的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季羡林先生在北京大学“纪念马坚教授诞辰90周年”会上曾经回忆:“解放以后不久……有一天,我的清华老同学胡乔木同志来看我;他告诉我:‘请你转告马坚教授,毛泽东先生看了他那两篇文章:《穆罕默德的宝剑》和《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写得很好,增强了汉回民族之间的团结,请你向他转达谢意’。”说的是马坚及时撰写文章,消除了误会,加强了民族团结。在开国盛典上,马坚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来还参加阿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多次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担任阿语翻译。
      
      来自四面八方的贺电与献礼
      
      从开会前,到闭幕式时,会议一共收到国内四面八方的贺电342份。按收到时间先后排列,在开国盛典开幕前有7份。
      最早的是8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全体指战员给“新政协筹备会”的贺电,第二份是“第四野战军、华中军区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邓子恢率全体指战员同贺”的贺电。第四十三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浴血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湘赣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把红旗插上了广州城。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半年,他们又“木船渡海峡”,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海南岛,实现了贺电中“以最高的速度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解放全中国”的誓言。
      9月21日会议一开幕,各方纷纷电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或“诞生”,大多数为军、政和各界团体贺电,“最小”的单位,似乎是“兰溪县立云山小学全体师生员工”。而最多的单位,可能要算北平师范大学及其附中、附小,共有7份。与各地比较,不知何故北平单位的贺电显得偏少,尤其各大学显得“更少”。或许因为大学的教授学者这时还未习惯“集体观念”,多是以个人身份联名致贺。比如就有北大“郑昕、刘心铨、向达、樊弘、马坚、容肇祖、金克木、周作仁、赵遁搏一九四九、九月二十七日”这样的私人贺电。
      据统计,“开国盛典”一共收到88面“贺幛、锦旗”,献礼者有“南京市纪念七七抗战十二周年纪念大会(庆祝京沪广大地区解放、纪念人民解放战争三周年)”、“北朝鲜全体华侨”、“旅美旧金山加省华工合作会和平民主联盟、华侨民主青年团”等。新疆代表团的献礼是一件“图马克”和一顶“多普”。会议前几天新疆通电和平解放,本身就是献给新中国最丰盛的礼物。
      回顾新中国的开国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刊》,9月22日出版的第二期首篇“大会开幕式”的综述有这样的句子:“中国人民所渴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于昨日下午七时在北平开幕……”――“开国盛典”,这个总结性的祝语,是多么精彩完美的概括,从此在建国初期广泛传布。

    相关热词搜索:开国新中国故事刊里刊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