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三峡生态文化创意园_三峡生态的文化反思

    三峡生态文化创意园_三峡生态的文化反思

    时间:2019-02-03 05:45: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前些日子,因政府坦承三峡工程造成的诸多问题,引起国内媒体新一轮的关注。其实,三峡工程从开建到投入运行,民众一直以各种方式关注着这一工程,对三峡问题,赞成和反对的争论几十年来从未停过。虽说如今出台了三峡的后续规划,但从公开报道看,当下的水利、气象等部门,因职责所限,对地上工程对生态、气象和水文环境的影响,研究与认知依旧非常薄弱,即便有后续规划,要做到充足的论证和科学的准备,依然很难。
      从三峡目前遇到的生态问题来看,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文化共识,也就是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应把生态利益当作一切公共利益的基础。
      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制约,改变其中一个部分,往往会对其他部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客观地看,人类当下的科学认知,对整个自然系统的理解和把握还很浮浅,也很不全面。对它的起源和动力机制,人类可能永远无法弄清。所以,人类在从事大型公共项目,应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做任何不可逆的改变。这条戒律应当成为我们进行公共决策和讨论公共利益时的第一要件。
      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生态看作一切价值基础。儒家说的“天人合一”“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都是奉行生态第一的哲学。值得一谈的是《礼记》的《月令》篇,它的核心就是强调顺时而动,一切以尊重生态利益为最高原则。这些思想虽然朴素,却成为指导古人日常生态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律法。比如春季“天子命祀山林川泽,禁止伐木”,夏季“无伐大树”,只有到了深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月令》对保护动物也有清晰的规定,对鸟禽,要求“不覆巢”“不卵”,对走兽要求“不歼夭”“不杀胎”,在春夏两季,因动物繁衍,更是禁止对动物进行捕捞、猎杀。中国古代典籍中,这样的字句比比皆是。比如《齐民要术》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吕氏春秋》也要求人的一切行动遵循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的原则。
      今天人们讨论公共利益时,不能忽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共识。不仅要把保护生态利益,视为对人类和生产力的保护,更需要把生态利益看作一切公共利益存在的基础。因为人类构建任何价值体系,都无法把自身从生态系统中分离出去。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这种社会意识。当年,田纳西州一个造价1.16亿美元的水利工程在修建中,美国最高法院为了挽救一种体长不及三英寸的蜗鲈,曾命令其停止施工。眼看建了一半的大坝将半途而废,当时的田纳西州长曾哀叹:“这可能是给世界上最小的鱼建造的最大的纪念碑。” 后来,直到国会证实蜗鲈移植成功,国会才通过修建的议案。可见当年的美国,已把生态利益看作是公共决策和公共利益的基础。
      重建这种生态文化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工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公共决策要体现对生态利益的保护和尊重,已变得越来越迫切。这意味着在论证这类重大工程时,仅有以人为本的视角还不够,还需要有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或许只有少数人能真正理解生态利益的重要,那我们的公共决策机制和法律就应当保障这部分人的合法诉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尊重生态利益的公共决策机制,让人们不再为他们做出的选择而后悔。
      编辑/独渚
      
      叶匡政文化学者,主要关注儒家现代性、现当代史常识重建。主编过“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等丛书。为《醒狮国学》《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相关热词搜索:反思生态文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