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欧洲17世纪的“山寨中国”热]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

    [欧洲17世纪的“山寨中国”热]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

    时间:2019-02-07 05:41: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纪前后,欧洲盛行过模仿中国产品的“山寨”热潮。      欧洲的“中国热”   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水平与西方相比一直都遥遥领先。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很多产品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中国产品是真正的“巧夺天工”,让西方人大开眼界。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所以当轻薄漂亮的瓷器一传入欧洲,马上所有的人都趋之若鹜。最初的瓷器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往往被当成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平常百姓根本无缘得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埃及和阿拉伯,瓷器单件的价格就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瓷器的制作工艺对欧洲来说也是个秘密,当时葡萄牙商人们猜测瓷器的原料是贝壳、蛋壳和石膏。
      到了16世纪中期,随着葡萄牙人大量从中国带回瓷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在最早和中国贸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镯都是中国瓷器,葡萄牙国王赠送给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常常是中国瓷器,并且王后委托人在中国订烧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送给有功的士兵。到17世纪的时候,由于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整个欧洲陷入了长达百年的“中国热”。当时法国宫廷中流行的洛可可风格便是受到中国情调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中国热”一直蔓延到了英国女王的宫廷中。18世纪初,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形容说:“女王本人喜欢穿中国服装出现。我们的屋里充满了中国的东西。”
      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成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式的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轿子。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需求催生“山寨”潮
      由于欧洲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量太大,供不应求。于是,仿造中国商品的“山寨”热潮应运而生。
      到16世纪之前,意大利、法国已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丝绸生产基地。虽然后来欧洲生产的丝绸在质量上已与中国货不相上下,但仍然大量采用中国图案,比如龙、凤,花、鸟等等,而且要特别注明“中国制造”以保证销路。为了更好地进行仿造,欧洲各国丝织厂的丝绸画师手里都有一本《中国图谱》。
      中国瓷器也是欧洲匠人竭力模仿的对象。根据记载,欧洲仿制中国瓷器的先驱是公爵法兰西斯科一世。他在1575年左右开始要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工厂仿制中国瓷器。由于缺乏技术与材料的知识,他们尝试用各种原料比如沙子、玻璃、水晶砂、黏土等等,企图烧制出釉色光辉且透明的坚实瓷器,但是大多数实验都以失败而告终。目前留存下来的作品显示,这些早期山寨产品釉色不清,而且含有大量的气泡,装饰手法则以模仿明代嘉庆、万历年间的青花为主,绘满了中国风味的图案。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欧洲的生产商,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在内的众多瓷厂,都曾试图进行仿造。但它们所生产的仿品只能做到外表的相似,在质地、光泽等方面都无法与中国产品相比,具有强烈的“山寨”特色。
      除了丝绸和瓷器,其它比如中国的漆器、壁纸、白铜制品都是欧洲山寨工厂的生产对象。追求时尚的法国更是在壁毯、服饰乃至家具、室内装饰、墙纸、刺绣、染织图案等设计上大量模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风格。
      
      欧洲山寨最终超越了中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欧洲山寨热潮中,在欧洲工匠们的不断学习和钻研下,很多山寨产品最终修成正果,最终和中国产品分庭抗礼,甚至把中国产品挤出了市场。
      比如白铜制品。白铜的冶炼技术长期以来都为中国独有,在“中国热”过程中运销到世界各地,为人们所赞叹。欧洲的一些化学家和冶金学家从羡慕到仿制,最终德国人于1823年仿造成功并重新命名为“德国银”。到19世纪后期,“德国银”已取代了中国白铜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瓷器在欧洲经过长期的仿制和创新,如今也成为了具有特殊风格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吴清贵摘自“凯迪社区”

    相关热词搜索:山寨欧洲中国世纪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