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电影世界大融合_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

    电影世界大融合_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

    时间:2019-02-08 05:33:5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代文人都有诗词存世,且内容丰富,意义精深,以各自的特色相映成辉,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一道看不尽的绚丽风景。在这道风景里,佳作目不暇接,名篇琳琅满目,不朽的千古名句竟俯拾即是。这样的气象,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权力至上、唯长官意志是从的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学着说,跟着说,顺着说”;不得不在“说”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那么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他们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对社会的真实看法,大都隐含在古典诗词中,是不可以“明火执仗”的。否则,稍有不慎,很可能轻则遭贬失去官职和俸禄,重者招来杀身之祸,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虽然有董狐那样的不怕杀头敢于秉笔直书事实真相的史官,但毕竟属于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史官为了不惹火烧身,都是“按长官意志”办事,对历史做了太多隐恶扬善的修正后入载。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地再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的“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陈寅恪在最后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完成的《柳如是别传》,是他从柳如是与钱谦益那代人写的诗切入研究,结合大量的史料写成的大著,再现了明末清初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面貌,廓清了一个风尘女子,原来是一个让那些冠冕堂皇的士大夫在民族大节上自惭形秽的巾帼豪杰。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所拥有的这种不可替代的真实意义,有人指出,惟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
      陈子昂不但是唐朝文坛承前启后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不读他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你只能从其他作品中知道:陈子昂将建安文学与梁齐文学区分开来,把风雅比兴与建安精神融会贯通,在理论上凿开了唐诗的精神源头,是个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开拓者;你不会看到,陈子昂原来有着深切的现实忧患和悠远的历史思考,是一位怀有“安社稷”、“济苍生”抱负的政治家,更不会发现他在忧世的担当精神和忧生的超越观中,自我升华为一位悲剧意识的哲人。
      陈子昂在吟唱中深刻地感悟到,人在辽阔遥远的宇宙中何等渺小,又何等短促!人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历史中,在无限的宇宙中,能干点什么?又应该干点什么?“独怆然而涕下”后,作者感到,人在宇宙中虽然是弱小的,却是万物之灵,人会思想,人可以创造精神财富,从而使人在历史上,在宇宙中,就不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物质存在,会因自己精神的富有和对精神的创造贡献而获得永久的意义。是啊,人若不会思想,没有了精神,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渺小得还有什么呢?读完这首诗歌后,一种敬畏与谦卑汇成的心灵震撼,使人久久不能平静;一种“会思想”的自信油然而生,使人踌躇满怀、壮心不已。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在歌舞升平中,断送了南唐,沦为阶下囚。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仅有的三十余首词,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是类似“释加、基督担荷人间苦难”之精神啼血,是怀揣“律令”、眼望“星空”中对心灵和天宇的无尽赞叹。既有生命的感悟,又有人世的沧桑,还有天道的苍黄。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这样深得李煜词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长期以来,在“以论带史”、“主题先行”和“划纲划线”中,李煜的词被丢入“封建文化”的烂筐不见天日,偶有触及,也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哀叹与自怜”遭到贬斥。用“没落消极的封建思想”这样的评价,将李煜的词涂上了一层形同糟粕的灰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让乐感文化中的国人豁然醒悟人生真谛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涌起汹涌澎湃的波澜,撞击着自己的心胸。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愁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李煜的愁,是对人间苦难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对人生悲苦的精粹提炼,这种愁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语言的底色,是其所有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就像“在世界文学名著的长廊里,不断回想的是以苦难为基调的音乐,那是人类永恒的声音”一样,伟大的作品都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并引起人们内心世界那么强烈的共鸣?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之君的怜悯吧?人类文明中积淀的优秀品质,像敬畏、谦卑,像“沉默是金”,以及谨慎而不是愚妄地顺其自然、走向人生道路的态度,都是在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般太多太多的无奈编织的愁中,彻悟出来的生存智慧和人生价值观。
      “大唐气象”可能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历史了。然而,一提这“气象”,人们总是拿“贞观之治”说事,其实“贞观之治”不过二十余年,“大唐气象”到底怎么样?多数人都无语在“贞观之治”这个符号上。众所周知,读传世的文学艺术作品,最能窥见历史的真实面目。可以肯定,后人常说的“大唐气象”,多是从唐朝流传后世的成千上万首诗词中得出的深刻印象,是唐诗涵有的博大、雄浑、深远、超逸的风格,与充满活力的进取精神共同展现的社会风貌。
      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悠远的“年”、高大的“阔”、宜人的“正”,以及启航中扬起的帆,从残夜里升起的太阳,江春进入旧年必然到来的万物富殖的盛夏,无不弥漫着盛唐时代的勃勃生机和蒸蒸日上的气息。再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这样的句子,能不感到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扑面而来,这样的气概是社会的孕育、时代的使然。即便是千年以后的今人读了仍会为大唐的雄伟气象赞叹不已,骄傲有加。至今家喻户晓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浅白易晓中焕发着生机,在意味深长中勃发着进取精神,这是只有在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社会里才会有的现象。
      诚然,像“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这样的感世伤时之作,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仍然存在的地方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社会生活的凄凉荒败,在诗中得到了真切悲人的再现,让人不能不感叹曾经辉煌的大唐气象已一去不复返,李唐王朝在“不忍看”的“花色惨”中走向末日。
      当然,读唐诗更多的还是审美意义上得到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升华,以及性情方面的陶冶。阅读中必然产生的或愉悦,或悲愤,或惆怅,或凄凉……会成为深沉持久的感受。会在掩卷后的情不能已中,心底浮动起对美风的遐想、对美物的心仪,对美的境界的神往。你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多么像法国绘画大师柯罗笔下的油画,那份苍凉与旷远中透出的壮美,让你驻足良久,不忍离去。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呈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风景画:青青蓝蓝的水田上,浮现出白鹭起飞的雄姿,苍苍郁郁的夏林中,传出黄鹂悦耳的叫声,在“漠漠”与“阴阴”的对比辉映中衬托出的那份明媚与幽深,那种闲适与宁静,不正是在浮嚣忙乱中困倦了的今人所心驰神往的吗?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时,梧桐树下细雨中,一代词人李清照写下的这首诗,近千年来广为流传。“生做人杰”者多多,“死为鬼雄”者寥寥。前者易,后者难。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要歌颂一位失败者?想必作者留给读者的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才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项羽败走乌江时,原本可以渡江获生。况且“江东沃野千里”,“众数十万”,东山再起并非一点希望没有。但项羽却对前来摆渡他过江逃生的船公说:“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生死存亡之际,项羽置生死于不顾,惟想到了“廉耻”,想到了“今无一人还”而问心有愧: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曾经叱咤风云、纵横天下的项羽在“英雄末路”的怆然中,觉得只有用自杀才能告谢“江东父兄”。“不肯过江东”,这是有着先秦贵族血统的人才有的义薄云天的气节,换了刘邦,临此危难,肯定不会拒绝生路选择赴死。项羽“不肯过江东”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崇尚“诚信守义,知恩图报,凡事光明磊落”价值观的先秦贵族文化的终结。项羽后两千多年中,实用主义文化盛行于世,中国人已鲜有为了一种知耻守义的精神操守去慷慨捐躯了。在“当下即是”的价值观中,每遇国难,苟且偷生唯恐无路,讲什么气节操守呢!像李清照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足矣,有几人去想“靖康耻”?达官贵人们不都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自从先秦贵族精神在项羽身上成了绝响,中国人都在汉高祖皇帝凡事讲究实用的“伟大示范”中,再也无人做出“不肯过江东”那样的傻事了。秦汉以降,就像闻一多总结的:“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儒家虽然奔走于朝廷庙堂之间,那都是做样子的,办实事时,谁不私下里遵照潜规则?道家向往归隐山林,不过是无奈于世道败坏的犬儒主义,毋宁说也是很讲究实际的。至于土匪(游民)流落江湖,虽不一定都去打家劫舍,“有奶就是娘”却是生存的唯一理念,更讲究实际了。什么“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不过是那些官场上的伪君子吃饱了喝足了用来自欺欺人的文字招牌罢了。人若凡事讲究实用、便没有了精神追求和气节操守。这样的人再多,往往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偌大的一个赵宋王朝,竟挡不住一个小小的蛮族金人的入侵!在经历了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后,作为有很高文化修养、有深切家国怀情的李清照,对生灵涂炭中的朝廷的软弱,臣君的无能,军队的溃败,怎能不感慨万千,怎能不追问:举国上下缺的是什么……作者在对古人的咏叹中,倾诉了无尽的悲愤。她对项羽的赞叹,实际上是对先秦贵族文化消亡的痛惜,对千年后宋王朝中“江东无人”的绝望。
      每读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会心潮涌动,思绪联翩,久久不能平静……当然,读得遍数多了,便不再对清澈的“半亩方塘”映照的天光云影有太多的兴趣,也很难再沉入那种高天深水融合出的清纯明净的意境里。之所以喜欢这首诗,在于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以及那饶有兴味的理趣。朱熹不愧是思想家,仅后边两句,便显示出作者开阔的眼界,看到了一般人不太注意的“源头”。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方塘”与“源头”之间的关系,捕捉到“清如许”与“活水”之间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力量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广阔无边的思考天地。
      人世间许多“清如许”般美好的事物,像优异的成绩、辉煌的成就、明显的进步、巨大的发展,一篇优秀的作文,一部成功的作品,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有“源头活水”的。那些最愁写作文的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了朱熹的这首诗,并对诗中的哲理有所认识、体会,便会明白,读书才是写好作文的唯一“源头”,只有读书才会有语言的培养、思路的开拓、知识的储备、学问的积累,才会有了写好作文的功底和能力。然而,仅仅有源头――简单地读闲书是不够的,还必须使“源头”流出“活水”:必须在读书中能有心得体会,有新的发现,能从读书中提出问题来,循着问题深入思考,从中得出结论――即自己的思想。知识学问都是“静止”的,唯思想才是“活水”。当然这里所说的“源头活水”还有另一层意义,即经常地读书,将读书作为一种长久的习惯,才可能保证源源不断的“活水”,满足写作的需求,否则“源头”枯竭,没有了“活水”,便是江郎才尽了;再写,都是文字垃圾。不久前,台湾一位知名作家批评大陆一位正走红的文化明星,劝其不要写下去了,新作品已经没有了新东西,已经不堪卒读;作者“应该封笔五年”,应该拿出时间来“充电”,应该在“源头活水”上下点功夫。
      其实,世间许多事情无不与“源头活水”有关,许多毛病也出在“源头活水”上。不“清如水”了,往往是“源头活水”出了问题,抓住了这一点,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要害,行动起来,便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谓治本是也。朱熹将“清如许”与“源头活水”相连入诗,体现了作为哲学家的朱熹固有的思想睿智,任何现象、任何事物都有其本源,都有因果关系,这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出发点。在今天,因果逻辑是个众所周知的普遍规律,但是中国古文化里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许多学者遗憾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逻辑。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朱熹诗中的思想便显得难能可贵。唯其这一“难能可贵”才是这首诗光彩照人的魅力所在。不过“光彩”之后难免一阵黯然神伤:朱熹后一代又一代学人,并没有从朱熹的这个思想中发展出自己的本体论,形成中国人的本源意识、因果理念和逻辑思维。诚如大家所知道的,这一中国文化中的缺憾,才是后来我国落后于西方的一大原因。
      当下中国弘扬传统文化的声音此起彼伏,本文绝非撵时尚赶潮流,而是深感一些学者教授与其讲那些人们听不懂、也不感兴趣的“之、乎、者、也”,不如在古典诗词上下点功夫,做点普及阅读的工作。一来中国古典诗词确实是一个神奇绝妙的世界,里边有着许多永远闪光的思想,是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二来中国古典诗词俨然是美的化身,她用严谨的格式、优美的音律、铿锵的节奏,以及那醇厚隽永的韵味和幽深旷远的意境,构成了一支支美妙如神的旋律,人人都会为之心旌摇荡,都会为之手舞足蹈,都会感到赏心悦目、其乐无穷。别的不说,仅古典诗词涵有的这种让人神往、让人浮想联翩的美,便会拥有广泛的读者。毋宁说对人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提高,会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教育界高喊的“精神成人”、“人文培养”,其实就在通识教育中,在读点历史,读点政治,读点文学艺术作品――就在读书中,更在教师文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意识的发扬光大中。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博大无尽的宝藏矿山,是“精神成人”、“人文培养”中最理想的精神源头,从那里会汩汩流出滋润心田的泉水。特别是对青少年们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对他们的情感世界的丰富,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西谚云: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在我们这个文明悠久的东方大国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相信人们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真阅读,将会发现一个中国古典诗词才有的美的世界、情的长河。相信人们在这个广阔天地的展望和学习中,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在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启发中,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关热词搜索:古典诗词精神世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

    推荐访问

    在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讲话 春节期间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副县长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干部任前谈话会主持词 市人社局关于开展矛盾化解“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总结 善党组织方式 党课讲稿:坚持严密党组织体系完 镇党委书记在党员冬春训和党建业务知识培训会上讲话 在公司“道德讲堂”暨专题党课上致辞 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纠正“四风”整改情况报告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模板(共4篇) 办公室工作人员发言稿 主题教育实施方案(2篇) 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发展对象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汇报 集团党委上半年宣传工作总结 微党课:践行信仰信念,争做合格党员 乡镇“七一”党课讲稿 在县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四个坚持”扎实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在全市组工干部业务培训会上讲话 "个人检视剖析报告 在乡镇校车安全会议上讲话稿 XX国企党课讲稿专题党课 廉洁党课讲稿:加强党性修养 县委统战部年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在全局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讲话 纪委书记述职述廉报告 分管住建和征地副区长述职述廉报告 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讲话 区医保分局年度深化作风建设工作总结 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6个方面查摆问题 交流发言:在专题“读书班”上学习体会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