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宋代边塞词中“边塞”的三维解读|宋代边塞词

    宋代边塞词中“边塞”的三维解读|宋代边塞词

    时间:2019-02-11 05:38: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边塞词在瑰丽壮观的宋代文学殿堂中独树一帜,蕴含有丰富而独特的边塞意象。结合宋代边塞词的真实创作状况及形式各异的艺术技巧,从历史、现实、想象三个层面来对这些边塞意象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和发掘宋代边塞词的杰出文学成就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宋代 边塞词 边塞意象
      
      在宋代,边塞既是一个充满战争与血腥的特定区域,又是一个具有神秘和异域色彩的自然景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一种既独特又神奇的文学意象――边塞意象。在宋代众多的边塞词中,探究“那些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塞生活、抒发边塞情思为独特内容的词篇,它们都与边塞结下了不解之缘,每篇作品无不深深地打上边塞的烙印”①。这些边塞意象在宋代词人们的创作中不断出现,既有边塞历史的借代化用,又有边塞现实的切身体验,还有边塞想象的情感抒发。下面,结合边塞词作中一些出现较多的边塞意象,从历史、现实、想象三个层面来对这些边塞意象进行解读。
      一、“戍人犹在玉关西”――历史的边塞
      宋朝由于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一直不断,很多时候又是以失败告终或是战局处于劣势,因此宋人在进行边塞词创作时,极少引用前代战争中的一些历史名将与战争典故,尤其是汉唐时期一些著名的抗击外敌的英雄人物和战争史实,目的是借用边塞历史,既唤起人们对以往边塞历史与故事的回想,又希望振奋当时宋军的抗敌气势,挽回颓势残局。
      首先,对历史地名的怀想化用。在汉唐历史上的一些边塞,如玉门关、陇右、楼兰等,自汉代开河西走廊以来,成为各代的边塞重地,也成为出关、出塞的象征地点,还有边塞典故中充满胜利荣誉光芒的细柳营、燕然山等。它们在宋代边塞词中出现的时候,已不仅仅是历史地名、历史典故,而与宋代现存边塞紧密相关,大多深含抚昔伤今之意,或是指代当时充满危机、应严加防范的边陲之地,或是化用历史典故希望能振奋人心、号召抗敌,或是怀想前代边塞功绩、哀叹当代边塞颓势等。较典型的有“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贺铸《捣练子》),“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朱敦儒《临江仙》),“想见陇头长戍客”(贺铸《剪征袍》),“要斩楼兰三尺剑”(张元干《贺新郎》),“细柳营开,团花袍窄”(刘过《沁园春》),“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其次,对历史人物的向往感怀。在宋代与外来民族发生战争时,特别是宋朝战局失利和外族入侵过急之时,历史上一些驰骋边疆、屡建战功的将领,较著名的有汉代的李广、卫青、霍去病,三国时的诸葛亮、孙权,东晋的谢安,唐代的郭子仪等,往往成为人们景仰和学习的典范。如辛弃疾就十分景仰汉代抗击匈奴名将李广,曾两度作词歌咏他:“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辛弃疾《卜算子》)“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辛弃疾《八声甘州》)并对其坎坷的生平经历和不幸的人生遭遇深表同情:“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从而也联系自己的不平人生遭遇,由人及己、以古讽今,直接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抗金志士的强烈不满。还有很多词是吟咏、化用三国时期雄踞一方、作战英勇、率领将领守国开边的孙权:“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朱敦儒《水龙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
      再次,对历史事件的抒写慨叹。一些词人以景仰羡慕的态度来抒写历史上的边塞史实,这在南宋较为明显。对于忠义爱国、志在恢复中原,却偏处东南的宋人来说,最令他们景仰与羡慕的成就,就是东汉窦宪彻底扫清边塞、驱逐匈奴,并在燕然山刻铭志念的丰功伟业,于是“勒石燕然”②成为建立边功的典故。即使两宋国境距燕然甚远,在边塞词中都曾以“勒燕然”、“燕然”来形容边功,如“犒饮上恩浓。燕然思勒功”(王安中《菩萨蛮》),“声摄燕然,势压横山,镇西名重榆塞”(吴则礼《红楼慢》),“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刘克庄《沁园春》),这些词人并不真想在燕然山建立一己之功,心中所冀望的是廓清当时边塞、无忧于外患。还有词人对一些边塞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描述的,如李纲的《喜迁莺》就是对北宋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澶渊之盟”进行详细描述的作品,此事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奉萧太后之命大举入侵,通过瀛洲抵达澶渊。这次辽军挥师进犯的迅捷、兵骄马壮的强劲,使得宋军措手不及,朝中官员面面相觑,胆战心寒,好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力挽狂澜,劝服皇帝宋真宗亲征:“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当皇帝仪仗与禁卫渡过黄河,出现于城门之后,军民士气如虹:“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既而辽将挞览中伏丧命,于是萧太后听从建议与宋言和,从而签订条约,是为“澶渊之盟”:“虏情 ,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此词详细交代了这件历史事件的经过,目的是希望振奋当时宋人的抗敌气势,挽回颓势残局。
      二、“塞下秋来风景异”――现实的边塞
      宋代的一些文人或是自告奋勇赴边,或是身负朝命出使,或是响应号召抗敌,纷纷来到当时的现实边塞,亲眼目睹了边地一些残酷的战争场面和苦寒的生活场景,并在边塞词创作中较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体现出与宋人统治地区迥异的风格。
      首先,对边塞战争场面的细致描述。一些宋代文人,曾亲身组织或参加过当时的边塞战争,并在词作中将这些战争场面和经历直接描述了下来。其中较突出的有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他早年一直活跃在抗金前线上,亲自率领军队英勇地抗击金人,大大小小参加了很多次战斗,并在其词作中真实记录下了一些英勇杀敌的经历和残酷战斗的场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壮岁旌旗拥万夫,锦 突骑渡江初。燕兵夜 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鹧鸪天》)词中出现的都是作者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英勇擒敌、浴血作战的情景,作品成功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辛弃疾的事迹与词作为当时南宋许多爱国人士抗击外敌给予了很大的情感支持与精神动力。
      其次,对边塞地理环境的认知体验。宋代边塞词中有很多是描写当时边塞地区独特地理环境的作品,较早的有范仲淹的《渔家傲》,这是他镇守陕西延州时所作,词人以亲赴西北边塞的切身体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西北地区荒凉苦寒的地理景象,而且还对戍边将士的久经战事与思乡之情进行了表达:“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品描写了当时处于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异域风景,凸显西北地区秋霜早至、飞雁南翔的秋日萧索,在角声四起的战场关塞边,开阔的大自然视野中,长烟落日与孤城紧闭,营造出边塞地区荒凉渺远的地理氛围。家乡远在万里之遥,未立战功、消除外患之前,只能听着悠悠羌笛,难以成眠,无论将军或是士兵,都泣下因生命消耗与思乡折磨的痛苦之泪。此词写出了作为一个具备将军与征夫身份的作者在当前边塞上的真实心声。
      再次,对边塞地区生活的亲眼目睹。宋代疆域较小,统治版图不及前朝,北方燕云十六州的陷落,使得一些汉唐前人生活的中心地带,也变成了兵马刀剑的边塞之地。原是文化荟萃、经济繁荣的繁华城市与古都,如通往西北的门户雁门关、位处首要之都的长安、占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并州,随着北方多次发生战争而残破,汉民族生活重心逐渐南移,亦渐趋荒僻,一些将士才子们赴边曾亲眼目睹此种惨况并以词咏之:“雁塞说并门。郡枕西汾。山形高下远相吞。古寺楼台依碧嶂,烟景遥分。晋庙锁溪云。箫鼓仍存。牛羊斜日自归村。惟有故城禾黍地,前事消魂。”(裴湘《浪淘沙》)“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尘埃车马晚游行,霸陵烟水。乱鸦栖鸟夕阳中,参差霜树相倚。到此际。愁如苇。冷落关河千里。追思唐汉昔繁华,断碑残记。未央宫阙已成灰,终南依旧浓翠。”(周邦彦《西河》)他们发现这些原有的繁华都市和重要之地,因外来民族战争的影响,已不再是人们安居乐业之所、繁荣兴盛之地,因而对比今昔,慨叹不已。
      三、“关河愁思望处满”――想象的边塞
      宋代边塞词中有许多词作字面上虽是写当时边塞的场景与画面,但实际上是作者在想象艺术的作用与推动下,凭着对传统边塞诗词意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自己早年边塞经历的回想,借用词中的边塞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与感受。这些情感中,既有抒发征人思妇之间的相思之苦,也有感伤壮志难酬、慨叹岁月流逝之感,还有恢复心炽、渴求抗战胜利之想。
      首先,抒发边塞相思之苦。在一些边塞词的创作中,作者在想象艺术的作用与推动下,凭着对传统边塞诗词意象的认识与理解,借用词中的边塞意象来表达情怀。既有单写征人望归,也有单写闺妇思边,更有从征人、思妇两面立说的作品,如:“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双鸾衾 悔展,夜又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欧阳修《清商怨》)词上片从边塞的节候时序起兴,边地秋晚,行人望雁思家,并因思念而留下痛苦的泪水。下片则写闺中思妇的行为与情绪,展开双鸾被褥而后悔,孤枕难眠又觉夜晚更长、思念更深,冷清寂寥之际,即使是做梦也未曾归来,已到梅花开时,却只能听着北方边塞的乐音,等待思念中的人儿归来。此词用想象的笔法来写,并不是欧阳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他承袭前人写闺怨相思的创作传统而写的模拟之作。
      其次,慨叹岁月流逝之感。宋代边塞词中写边塞忧思的作品较多,尤其是慨叹流年虚度、感伤壮志难酬的内容。这类词作不同于那种单纯吟咏生命有限、岁月流逝的作品,作者大多是一些早年曾亲赴前线作战、后期却屡遭朝廷贬谪和打击、晚年也无法实现抗敌救国理想的英勇将士,作品也大多是在他们遭贬时期创作,采用回忆和想象的方式,在回想早年英勇杀敌中阐明晚年悲愤无奈之情,抒发岁月流逝之感中夹杂壮志难酬之苦。南宋爱国人士陆游晚年退居山阴后所作《诉衷情》一词,是这方面较典型的代表作:“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上片作者在想象和回忆的作用下,一方面回想自己早年在南郑前线的边戎生活,一方面又伤叹自己徒有杀敌报国抱负而功业无成。下片感念神州陆沉,胡虏未灭,而自己年岁渐老,壮志成空,痛苦悲愤至极,情何以堪!
      再次,渴求抗战胜利之想。南宋成立带给宋人们最大的想望,就是如同汉代般中兴,一举击退侵犯中原的异族,恢复故土与故都,完成复国中兴大业。对于不断抱持希望的南宋词人而言,金朝对于北方的统治只是一时的,只要南宋朝廷君臣励精图治,就有收复的可能。即使希望渺茫,词人们都不愿放弃“中兴可冀”的想望,于是抗敌救国成为了当时的时代风尚。黄机在开禧北伐初期所作《满江红》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战斗动员令:“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绿鬓将军思饮马,黄头奴子惊闻鹤。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狂鲵剪,於菟缚。单于命,春冰薄。政人人自勇,翘关还槊。旗帜倚风飞电影,戈铤射月明霜锷。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此词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用下,南宋数万大军出师北伐,将要一举“扫清关洛”,使金兵“狂鲵剪,於菟缚”,直至被彻底消灭。同时号召南宋军民人人奋起,同仇敌忾,抓住金国衰落的大好时机,向侵略者发起强大攻势,力争一举收复中原失地。词人慷慨高歌,唱出了南宋军民的共同心声和愿望,吹响了开禧北伐的战斗号角。
      宋代边塞词中的这些边塞意象,不仅深受前代边塞历史与传统的深远影响,也有当时边塞战争与现实的实况反映,还有借边塞想象来抒发个人怀抱与情感,真实地体现了宋代词人对当时边塞的认知与思考,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宋代边塞地区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深邃的时代精神,理应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探究。
      
      ① 何尊沛.论宋代边塞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② (南朝)范晔.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边塞宋代解读词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