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春光无限,情深似海】 我与你的情深似海

    【春光无限,情深似海】 我与你的情深似海

    时间:2019-02-12 05:30: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春天 青春 爱情      摘 要:分别从挚友之赠:花枝春满,情比春深;代妇人言:春色可贵,爱情价高;至情之爱:花开花落,情身俱殒三个不同的切入点,对陆凯的《赠范哗》、王昌龄的《闺怨》、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i首诗进行对比赏读,得出某种启示。
      春天是一年里最美的季节。百花争妍,蝶乱蜂喧,杨柳依依芳草绿。不管是丽日和风还是空漾烟雨,春天的景色总是最撩人,春天里滋生的情思总是最悠长。翻阅春天的诗卷,或让人赏心悦目,或令你思绪飞扬,读来心旌摇荡,满口生香。现特撷取古今三首有关春天的诗篇,其一写友情之挚,其二抒爱情之深,其三叹“无情”之缘,试对它们做一次粗浅的赏读,感受诗人们给我们描绘的无限春光与似海深情,以期从中得到某些启迪。
      
      一、挚友之赠:花枝春满,情比春深
      
      在众多的描绘春天美景与描述绵绵春情的诗歌中,陆凯的《赠范晔》,堪称言简而意丰,纸短而情长的上乘之作。其诗如下: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全诗短短二十字,无新奇之语,无巧饰之句,读过之后,却有字如珠玑之感,让人于质朴处读出款款深情,于平凡处感受到无限烟波。
      后世对此诗的作者陆凯与其友人范晔的确切身份都有争论。但他们身份的确定与否并不影响我们对此诗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情思的解读。诗中叙写诗人在大好的春光里,到户外寻芳觅春,折花归赏。花是春的信使,在野外赏花、弄花之后,不忘折下几枝带回家,家有春花便如春入内庭了。此时巧逢驿使,驿使的特殊使命让诗人马上想起远在陇头的友人。陇头在今陕西境内,隶属西北方,举眼当是漠漠荒原,从后来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便可推知早春的西北部所见之物无外乎黄沙、黄土、枯黄之草木吧,应该没有江南的芳草萋萋、野花缭乱之景象。江南春和景明,陇头人居然不能感知,无法感受,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恰好,折下之花可以转托驿使带到陇头,让远离江南之人也有机会看到江南春花之艳,感受到春色之美。“折花”本是自娱自乐,但见了驿使马上改变主意调整行为而“寄花”,足以说明对作者对友人思念之深,关怀之切。而“江南无所有”一句,诗人故弄玄虚,表面上说因为与驿使是路上不期而遇,并不曾特意为远方的友人备下什么厚礼;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春天的江南,最美丽最珍贵的莫过于能传递出浓浓春意的芳香花儿了,和它相比,其他的东西都不值一提,因此,诗人只好“聊赠一枝春”了。“聊”字本意为“勉强,凑合”,用在此处却为谦词,道出了诗人这份礼物之偶然,有点“即兴”的味道,“聊赠”的是不备之礼,而寄去的却是真挚而深厚的情谊。“我”很热情地给你寄去一枝花儿所承载之“春”,还有什么礼物比“春”更贵重的呢?!诗人让对方感知春感受春的一番深情厚谊,不正是像春天一样给陇头人以无限的温暖与温馨吗?于是,这“一枝春”之“春”字,便有了两层意义:其一,是春花带来的春的气息;其二,是江南折花人对陇头人春天般的情意。
      诗人这“聊赠一枝春”的举动,不但示友人以寸心,也给后世留下了远久的馨香。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距陆凯一千多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青年诗人汪国真在一首诗《让我如何感谢你》中写道:“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诗句亦脱胎于此,读来依然如沐春风,暖流奔涌。
      
      二、代妇人言:春色可贵,爱情价高
      
      以盛唐边塞诗著称的王昌龄,在描绘着大漠风光、传达征人将士建功报国雄壮之音的同时,也替闺中的佳人吟唱出温婉的哀怨。缠绵的私情。其《闺怨》即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王昌龄之前,已有不少以《闺怨》为主题的诗作,最早的可推及《诗经》里的《卫风・氓》《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后代文人之作亦层出不穷。如梁代何逊的《闺怨》诗二首,其一日:“闺阁行人断,房栊月影斜。谁能北窗下,独对后园花。”丈夫不在身边,妻子孤独寂寞。后花园里尽管景致宜人,但她却不堪忍受独赏而带来的伤感与相思,全诗愁苦之情溢于言表。又有初唐的谢偃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瞬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王昌龄的《闺怨》,得何逊诗的启发,又化用了谢诗的某些语句,但能化繁为简,旧题写出了新意,颇见功力。
      这首《闺怨》短小精悍,却腾挪跌宕,一波三折。以“闺怨”为题,开篇却反其意而言“闺中少妇不知愁”,先破后立,此处之“不知愁”更反衬出后文愁怨之深。当初“不知愁”说明少妇衣食无忧,纯真快乐地过着小日子。也因为“不知愁”,所以在春暖花开之际,想好好欣赏春日美景,自我娱情。登楼望远之前,把自己严妆打扮一番,似与春花媲美,与《诗经・卫风・伯兮》里那个“自伯之东,首如飞篷”的怨妇反其道而行之,足见她心情之畅快。如此一位不知愁没有怨的美丽少妇,照理说,登楼之后,美景尽收眼底,更是心旷神怡了。不料诗人笔锋一转,“忽见陌头杨柳色”,少妇不是喜上眉梢,反而“悔教夫婿觅封侯”!悲从中来,怨由悔生。“忽见”对应着“悔教”,一个“忽”字写出了少妇之顿悟。“忽见”之物为杨柳,而杨柳在古代蕴含着离情别意的特定文化内涵。传为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就写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时少妇见到杨柳,不仅感受到它们浓浓的春意,也因为杨柳依依低垂之态触动了少妇的离情别绪,让她忽然感悟到:春光无限,春色撩人,不得夫婿相陪,无法互诉衷肠,共享夫妻情分,简直是虚度光阴,虚掷青春!因“忽见”而顿悟,因顿悟生悔恨。她的“悔”,至少有三层意思:之一,夫婿离家,纵然春色迷人,却无人共赏;之二,“我”正值花样年华,由于夫婿的不在场,亦如春花无人赏,青春无人惜,美好的爱情无所依傍。之三,一年之中,春色最可贵;而人生当中,青年男女的爱情最高价。“教”丈夫抛却青春爱情去“觅封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辜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真是因小而失大呵。当初的“教”,是少妇对男儿“立功”、“立名”人生价值取向的认同。而现在的“悔”,则是她见到“杨柳色”后青春觉醒,内心深处对“觅封侯”人生价值的否定!这种青春可贵,爱情无价的人生观,我们从明代的杜丽娘身上也听到遥远的回响:“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有人认为此诗一反其调,转而歌颂起儿女情长来,“表达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 想”,“包含着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对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其审美内容也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进步的。”其实,和历史上众多的《闺怨》诗一样,此诗也不过是男子代妇人言情叙事而已。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中,诗人们对丧失了社会活动自由,整日只能蜷缩于闺围之内的幽怨之妇,可能理解,可能同情,但她们因特定的生命体验、人生价值观与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憧憬,却未必就等同于诗人本身的人生价值诉求。对王昌龄而言,其边塞诗的写作立场是七尺男儿,男儿当立功报国,这是时代与社会赋予的使命。而《闺怨》的写作立场是女子,是他代妇人说事,由此并不能说明他的人生理想产生了矛盾。在女子无权参与社会事务的时代,爱情生活往往承载着青年女子生活的全部意义。当男儿的人生理想与女子的生活理想不一致时,便产生了众多的怨妇。这正是历代闺怨、宫怨诗词连绵不断的历史与性别原因。
      
      三、至情之爱:花开花落,情身俱殒
      
      如果说,王昌龄的《闺怨》喊出了古代女子“爱情价高”的心声,那么,现代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则演绎了传统女性“爱情等同于生命”的绝唱。
      自古以来,花就象征着少女与爱情。花开花落,也暗合着女性青春与爱情的滋长和消亡。于是,诗人们总是借助花来描写青春女孩与纯真烂漫的爱情。《一棵开花的树》,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作: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期盼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读完这首诗,很容易联想到明代的汤显祖借《牡丹亭》题辞道出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确实,天下至情人的爱情,一定伴随着痛彻心灵的颤抖,死去活来的痴狂!在爱情的华裳下,有至高无上的快乐与幸福,也有透彻骨髓的悲怨与沉痛。不言而喻,甜蜜的爱情源于男女双方心灵的相互吸引,精神的双向交流,体现在心心相印、两情缱绻之中。但是,有一种爱慕之情却是单向度的,没有互诉心曲的快乐,没有耳鬓厮磨的幸福。但用情者面对一个“无情”之意中人,依然一往情深。这棵开花的树,就是这样一位美丽至情的少女的化身。她深深地爱恋着一位男子,但她的爱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经历了五百年生命的轮回,她不弃不悔。五百年漫长的等待,五百年苦心的祈求,精诚所至,令佛也为她动容。佛家认为,世间种种聚合,都由因缘而起。那么,把她幻化为一棵开花的树,长在他必经的路旁,他们就能结缘相逢相见相聚相爱了吧?!而他是怎样的一位男子呵?她已经站在他必经的路旁,满树的红花,开得那么慎重、那么认真、那么欢畅,灼灼其华,丹丹其心,耀眼而明丽。但他的目光还是游移别处,终究是无视的走过,既听不到她热情的呼唤,也看不见她无边的美艳。无视,即为无缘。纵然她有前世今生不了情,他们的尘缘却注定只是可遇而不可即。
      生活中可遇而不可即的事情常常发生,成为生命中的一种美丽的缺憾。但诗中的她面对“无情”的情人,却不止于像《莲的心事》中发出的那一声喟叹:“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在这里,化为花树的她,已经对他情钟两世,彰显了对他的忠贞不渝。而他对她的无视,即是对她爱情追求与全部生命意义的否定。于是,在他离去之后,她只有落尽朵朵红颜,凋零片片苦心,用香消玉殒来最后一次抒发对他的至情至爱。
      在席慕容笔下,像这位少女一样与情缘失之交臂的还有很多,如《莲的心事》写:“我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前缘》写:“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送别》:“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昙花的秘密》:“总是腰在凋谢后的清尉你才会走过”。与这棵花树相比,她们的落寞与哀伤是淡淡的,隐隐的,只有此诗呈现给我们的是爱情消亡、生命凋零的沉痛。这沉痛,也映照了中国千百年来女子的爱情宿命:被动的等待与守情的专一。假如说,文学史上那个在白蒴洲翘望“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江南女子,或许还有转机的可能:“长久的等待又算得了什么呢/假如过尽千帆之后/你终于出现。”那么,这位化为花树的少女,就如传说中伫立江边等待爱人最终化为望夫石的少妇一样,爱情无望的结果是:情心俱殒,生命寂灭!一个化身为石,一个零落成泥,殉情的方式不同,但对“爱情等于生命”的诠释没有本质的差别。
      有人说,“席慕容在爱情经历上几乎拥有世间所有的幸福与美好,所以,爱情之蕊在心灵的永远绽放,促使她写下了许多相信爱,相信生命因爱过而璀璨的爱的华章。”诚然,诗人本身的情感经历与生命体验是促成她诗歌成就的要素之一,但她能抒写出大量感人肺腑的爱情诗篇,更缘于她自身的才情秉性与对青春爱情的执著,缘于她对生命、生活的热爱,缘于她对人间真情的不倦探询,当然,再加上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这三首诗,写春光,写友情,写爱情,角度不同,情思不一,但都是在春天里发生的情的和鸣,爱的绵延。它们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的青春年华,如春光一样可贵;人生中的真情,如春天般的温暖。珍惜春天里绽放的每一朵花儿,珍惜生命中每一份真情,我们就可以领略到无限的春光,感受到似海的深情!
      
      作者简介:陆艳清,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教研究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高校文学艺术教育教学。
      
      一说陆凯和范晔皆为三国时人。另一说他们当为南北朝刘宋时人,范晔即编写《后汉书》的范晔。孰是孰非,有待考证。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M].汤显祖:牡丹亭・麓萝[隔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348).
      百度搜索结果.华文教育网文章.
      百度搜索结果.帅帅的老木匠文章.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温庭筠・望江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2).
      席慕容.悲喜剧・席慕容诗文全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124).
      刘淑青.一面缘,不了情[J].写作,2008(21).

    相关热词搜索:情深似海春光无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