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观照现实_“青歌赛”:接受美学的现实观照与解读

    观照现实_“青歌赛”:接受美学的现实观照与解读

    时间:2019-02-12 05:42: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青歌赛 接受美学 现实观照   摘 要:艺术欣赏者的接受和参与作用,对一部艺术品的成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接受美学角度对第十三届青歌赛进行全方位的观照与解读,可以看出两亿受众的认可与参与,是青歌赛践行接受美学观点的最好观照,同时观众也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央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是央视四大王牌栏目之一,两年一度,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3届。1984年第一届比赛中诞生了关牧村、殷秀梅这些歌唱家,第二届捧出了彭丽媛、阎维文、韦唯、毛阿敏等,另外还有董文华、杭天琪、蔡国庆、解晓东、孙悦、毛宁等知名歌手均出自青歌赛,他们在中国歌坛煊赫一时,可以说,青歌赛折射了中国歌坛20年的发展历程。
      今年的“第13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尽管在举办时间上前移了3个月,但创下了参赛人数和收视率的新高,也为举办方央视文艺中心带来了不低于一个亿的经济收入。可以说青歌赛已经成为我国声乐界最权威、参赛者数量最多、社会知名度最高的全国性赛事,成为中国歌星的第一摇篮。来自权威部门的收视统计,今年第十三届央视青歌赛的收视群体超过两亿人,在重庆、北京等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每天节目组收到的短信数量以几十万计。作为一档平民参与极高的全国性赛事,本届大赛增加了合唱类别,每个团队人数规定为30到60人之间;原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组合五大类别中的通俗类别比赛,改名为流行类别,充分考虑到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依照接受美学的原则,艺术欣赏者的接受和参与作用,对一部艺术品的成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接受美学看来,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是一首待演奏的乐谱,必须经过艺术欣赏者的接受和参与,才能成为动人心弦的乐曲。以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对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一动态艺术品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观照与解读,我们会发现,这届乐坛赛事,在践行接受美学的同时,也让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一、光影声色――视听感观之美
      
      一次成功的歌手大赛对于广大观众来说首先是一场视听盛宴。从视听艺术的形象感和审美观照角度来看,第十三届青歌赛融光、影、色、声等多种视听元素于一炉,以服饰新颖亮丽、灯光背景炫目、演唱方式多样为突出特点,充分满足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在观赏性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赢得了大批的电视拥趸。
      少数民族选手将别致新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服饰呈现给观众,而他们的民族唱法各具特色。不少歌手大胆引鉴西洋艺术,作民族化的创新。如《玛依拉》在民族歌曲中揉进了西洋歌曲的女式花腔,很谐和很流畅,让人耳目一新。这种非常成功的创新唱法,打开了民族唱法又一个广阔的创作和演唱空间,值得推崇和赞赏。地方戏曲成分也被用到了演唱中。新歌《千古绝唱》《美丽家园》和《断桥遗梦》在创新中糅合了中国戏曲成分,听来非常亲切和婉转、悠扬,让人荡气回肠,余味无穷。流行歌手韩红演唱的《天路》,被藏族歌手泽旺多吉在民族唱法中所演唱出来是那样的完美,声区转换圆滑自如,而且饱满、流畅,在气势上相当雄伟和宽广,是一种真正的美的艺术享受。
      原生态音乐是一块无尽的民族音乐瑰丽的宝藏。本届青歌赛,原生态演唱“异军突起”颇为震撼。选手们大多融入了一种情景演唱形式,这是在现代声乐艺术表演上很少见到的表演内容。无论是情歌、嫁女、拉纤、哭嫁、赶集、劳动等生活中,把声乐艺术赋予了一种民族风情,穿插着很多重唱、对唱、轮唱、合唱、戏剧、舞蹈等表演元素在里面,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视听之娱,也发掘出一种健康而和谐的精神生活内容来。
      很多观众评论说:“歌声悦耳,服饰养眼,对话动情,表演生动,表演自然。”比如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那种和谐美成了一种原生态中极为自然纯朴的理念。视听感观之美在原生态的歌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些选手的音域已经达到或超过四个八度,而且音色是那样的高亢、悠扬,穿越性极强,让人大吃一惊。有很多演唱歌手唱出的假声,在声区变化上能自然转换和过渡,而且这种嗓音不是空的、浮的、飘的,那是有强力气息支持的激昂、嘹亮的歌声,显然这是有一定的共鸣区的作用。
      合唱比赛在今年第13届青歌赛上首次亮相,包括有伴奏的和无伴奏的多声部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本届青歌赛合唱比赛是最聚人气的声乐比赛项目,第一次出现在电视直播中,一是参赛队伍水平高,士气旺;二是形式多样,有无伴奏的合唱,还有无伴奏无指挥的合唱;三是参赛队的服装光彩夺目,表演形式也是多元化;四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本次最为闪亮的亮点,其视听欣赏上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审美兴趣,建立起一种和谐,整齐,大气磅礴的审美情趣来。
      本届合唱比赛的合唱曲目非常丰富,有反映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的合唱、有古典的民族音乐合唱,还有外国的精品的合唱作品;有大家耳闻目睹的经典老曲作品,也有新时代的创作曲目。
      
      二、素质考核――文化魅力之惑
      
      纵观历届青歌赛,许多电视观众都表示出对综合素质考核这一环节的浓厚兴趣。综合素质考题既含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常识性知识,又兼容了美声、民族、流行、合唱等四大唱法的专业知识,它不但考查了参赛歌手的知识底蕴,也为广大参赛歌手在知识的广泛摄取方面敲响了警钟,同时还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了一次检验自己的知识储备,摄取音乐知识的难得机会,使他们在艺术美的享受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有网站针对第13届青歌赛做了个调查,题目是“青歌赛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结果有36%的网友选择了“专门捧场余秋雨老师”,选择“专业选手演唱水平高”的只有32%,显然,在历届青歌赛中,余秋雨往往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本应成为主角的歌曲与选手退居次位。有人写过这样的评论,“余秋雨的评委席:中国最难坐的椅子”,也有人说,“青歌赛如果没有余秋雨,就失去了大半的吸引力”。
      因为青歌赛成为热点红人的评委不只余秋雨一个,多次担当青歌赛“视唱练耳”环节评委的中央音乐学院普通教师赵易山,在最近这两届青歌赛上变成了热门人物。如今赵易山的粉丝“山羊”们,已经形成了多个“羊群”,有的经常在赵易山的博客上抒发心情,有的在专门的“山羊吧”里留下感受,有的则设立QQ群结伴讨论。
      评委对场内歌手的演唱和场外观众的咨询给予了现场解答,既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又有相关较强的针对性,使观众增加了声乐艺术方方面面的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大赛的文化品位。其实,余秋雨和赵易山的走红,与青歌赛这档电视节目的走红互为前提,余秋雨负责“争议”,赵易山负责“引领”,两者的作用都是引起关注度,提高收视率。
      相比评委的走红,许多歌手在答题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素质实在不敢恭维。一位歌手在被问及“杯水车薪”这一成语是什么意思时,答:“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的工钱。”问:大力神杯是什么赛事的奖杯?歌手思索20秒,然后回答:是不是和火车有关系……问:百步穿杨是什么意思?答:百步之外射中了杨六郎,形容敌人之凶残!“焚书坑儒是什么朝代的事情?”答:“宋朝的铁木真。”“法国的首都是?”答:“伦敦。”“一日不见,请接下一句”,选手抓耳挠腮半天居然挤出三个字:好想你!诸如此类的错误比比皆是。难怪观众疑惑:难道现在那些外表光鲜的明星歌手都是“金玉其外”?
      
      三、审美疲劳――难见创新突破
      
      纵观十三届青歌赛,民歌歌手“千人一面”、曲目“千歌一调”的现象愈演愈烈,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虽被称为“民族唱法”,人们看到的歌手演唱,却一个个在口号式的高亢旋律中豪迈抒情。第13届青歌赛美声唱法的比赛,参赛选手几乎是专业演出团体的演员,特别是很大部分是部队演员,出国留学回国的专业参赛选手和全国音乐院校的大学教师。然而,歌手站在舞台上嗓门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足,都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一般,动不动就是“高山”“大海”“长江”“黄河”,曲调往往高亢激越,许多歌手硬要从内容空泛的歌曲中酝酿感情,也实在是勉为其难。比如说男高音都唱《今夜无人入睡》或《星光灿烂》,根本无演唱个性可言,一些旧曲目被选唱的重复率很高,如《断桥遗梦》《大江南》《西部放歌》等频频出现。许多观众纷纷发帖议论:“远一点的王昆、郭兰英,近一点的彭丽媛、宋祖英,男歌手有吴雁泽、李双江、蒋大为,一听就能识别出来谁在唱。现在,女歌手、男歌手唱了半天都是一个味,毫无自己的风格!”
      这种现象暴露了我国美声歌曲创作严重落后的局面,成了美声走向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制约屏障。我国现在只有徐沛东和陆在易等很少几个作曲家,偶尔在搞一点美声创作歌曲外,很难见到新创作的美声艺术歌曲,更不用说高难度的中国歌剧式的美声歌曲。这也许是与市场有关,因为市场创作好的作品集中在影视歌曲上,这无需更高的声乐作品。
      本届青歌赛的流行唱法也呈现一派萎缩的气象。既无新歌流行又无唱法上的革新,失去了时尚的成分,大多数歌手演唱极其苍白和暗淡,无病呻吟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听众面最广的流行歌坛,陷入一片迷茫的境地。很多选手选曲上照搬音乐剧和以演唱外语歌为时尚,这就从根本上丢弃了现代流行的重要元素,重新成了拾破烂和翻唱老歌的路子,这本身就与现代时尚背道而驰的。很多选手成了眯眼唱法,先自我陶醉一番的无病呻吟似的瞎唱一气,观众听之而不知所云。创作人才极度匮乏,题材也窄,有的歌词文理都不通,缺少起码的生活情感,缺少民族化和生活化的创新理念。流行唱法的表演上有过多的造作和矫情,极度虚浮。
      细细品读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受众意识”贯穿了大赛始终,大赛始终体现出对广大电视观众审美趣味、审美习惯的关注与重视,为广大艺术受众喜闻乐见,又能引导其审美品位趋向高雅的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无论得失如何,作为一个历经十三届二十余年精心打造日臻完善并得到人民认可的文化品牌,青歌赛不仅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的大发展大繁荣、而且为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启示。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许伟欣,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观照美学解读接受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