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帕金森还在探索新的定律:帕金森病是怎么得的

    帕金森还在探索新的定律:帕金森病是怎么得的

    时间:2019-02-12 05:49: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西方,许多人把“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当作官僚主义的代名词,讥讽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文牍主义、办事拖拉等等关于体制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弊病。人们在官僚主义面前碰了壁,往往会叹息说:“唉,又是帕金森定律!”或者,当他们希望把一件事办得痛快一点的时候,他们会和朋友商量:“你看这件事怎么办才能躲开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教授首创的。他很幽默地说,他仅仅是“发现”了这个关于机构不断膨胀、编制不断扩大的客观规律,决不是“创造”或者“发明”了它。一九五五年,帕金森教授在《经济学家》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杂文,第一次把他的“定律”公诸于世。一九五八年这篇文章被收入了作者的杂文集《帕金森定律》(中文译本改名《官场病》,将由三联书店出版,上期本刊刊载了该书的摘要)。二十一年以后,帕金森又把该书的部分文章连同他后来陆续写的其他杂文共十六篇汇集成册,命名《定律――仍在探索之中》,由英国约翰・穆雷公司在一九七九年出版。
      作者在《定律――仍在探索之中》的自序中回顾说,《帕金森定律》的问世曾经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和广泛的议论。那本书的目的几乎完全是讥讽,而讥讽的特点只是暴露令人痛心的现实,除此以外,没有提出任何解救的良方。二十一年的历史一再验证了“帕金森定律”的正确。在这段时期里,作者继续沿着行政改革的路
      
      子不断地探索着其他问题。
      “如果说在有些国家里”,作者写道,“赋税负担减轻了,极端严重的官僚主义被克服了,行政管理方面的‘肠道秘结’也被治愈了,我们一定会见到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正是怀着这样的愿望,我把我的若干定律经过补充集中成册,再度献给读者大众。”
      阅读这本《定律――仍在探索之中》,我们再一次领略帕金森教授对英国现实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他对体制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弊病的生动而又形象的刻画,再一次欣赏他那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妙语连珠的独特写作风格。
      
      浪费定律
      
      
      “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这是帕金森的第二条定律。像他在前一本书所论述的第一条定律一样,它涉及的是每天每时都会遇到的问题,一说出来,人人都有切身体会。比如,作者说,有的人加了工资,他少不了要和老婆盘算盘算多出来的收入怎么支配,结果,左一笔开销,右一笔开销,增加的那部分钱就打发得精光,闹不好,还落得负一屁股债。因此,支出不仅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而且往往还可能超过收入。
      就个人和一家一户而言,这例子还反映了量入为出的浅显道理。可是公家办事却恰恰与此相反,花起钱来几乎从不考虑收入有多少。在英国(或者美国),政府每年要求各部门提出年度预算。老练的人会在上报的数字里多打百分之十的虚数,准备上面削减。经过层层加码和讨价还价,最后财政大臣汇成一个总数,下一步才是研究怎么样去达到收支平衡――国家要花多少钱,老百姓该纳多少税。财政监督有名无实,财政部只负责审查新增加的开支项目,老项目一概归提出的部门自己负责。
      
      “这样的分工是毫无道理的,因为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现行制度下,有的地方要求增补工作人员,而另一些地方有多余的人却扣住不放。机构重叠没有人声张,生怕撤销了某个部门,日后万一又有需要,还得为恢复建制再去央求财政部。甲部门减少了编制,并不能为乙部门增加编制打开方便之门,因为二者的问题分属不同的系统去考虑,互不相干。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妨碍人们通盘考虑问题,而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寥寥几笔,帕金森就指出了体制与机构设置不合理所造成的浪费现象。
      国家浪费大了,人民的负担当然也重了。但对此谁都一筹莫展。报纸有时批评一下浪费现象,可是有关部门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这种批评偶尔引起议院的重视,然而解决办法只是成立一个皇家调查委员会,目的无非是设法把问题拖延到下一次选举而不了了之。
      政府把收入看作是无限的,所以支出也就可以随着收入无止境地上升。为了改变现状,帕金森说:“我们必须把政府管理财政的整个做法颠倒过来。”也就是说,各部门不应该先确定本部门的需要,他们首先应该了解国家可能有多少钱供他们开销。在个人生活中,谁也不会计划去花自己并没有的钱,也不会把自己过去有过的挥霍情况作为制定计划的依据。这一原则应该同样用于国家。国家必须先了解自己可能有多少收入,然后自上而下逐级分配下去,各部门根据自己分配到的数额来灵活掌握开支。只有打破“浪费定律”才有可能制止浪费现象。
      
      拖拉定律
      
      帕金森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他多年从事社会调查的收获,总结行政工作说:在任何单位办事都要经过两条垂直的渠道,一条自上而下,把上级的命令、指示、决议层层下达;另一条自下而上,把意见、要求、建议层层上报。后者尤其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对此,帕金森举了一个审批方案的例子。
      某甲携带一个方案去一家总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申请审批。第一位接见他的G先生笑容可掬,又递烟,又让坐,他对某甲建议的方案满口应承,当场表示方案立即可以递送给副助理,只消领导签个字,就可付诸实行。他要某甲直接见一见副助理。
      不料次日副助理S先生一口回绝,认定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经过和某甲一番争辩,他同意把问题提交上一级领导。
      十天以后,某甲神情紧张地前往会见主任助理O先生。谁知O先生却说S先生的意见不足为取,方案在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鉴于S先生已经提了反对意见,问题还必须上交副主任审批。
      又过了一个星期,副主任L先生终于接见了某甲。L先生寡言少语,等了半天只听他自言自语“不行”又过片刻:“办不到。”然后突然发出一串连珠炮问题:“你把全部困难都设想过了吗?财政方面的?政治的?经济的?你考虑过国外的影响吗?你有没有想过在联合国会引起什么反应?……先生,我十分抱歉,但舍此别无他路,坦率地说,你的建议行不通。”最后,L先生表示问题还可以提交更上一级领导考虑。
      至此,作者帕金森先生没有带领读者继续追踪这个方案的下落。他仅仅用了这么一段叙述来反映办事的艰难。他把各级行政领导分为“点头派”和“摇头派”两大类,你要想办一件事,就少不了在“点头”和“摇头”之间穿梭往来。
      但是,帕金森接着又指出,当今这个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原来爱说“不行”和“办不到”的人也起了变化,他们使用起了拖拉战术。“拖拉派”如果要想否定一件事,或者不想干某一件事,他们总是说:“慢慢来”或者“等一等”(意思是要“研究、研究”)。帕金森・认为拖拉现象现在既然已经发展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它的理论根据,也就是说,需要总结一下规律,知道办事情究竟要拖拉多长时间才能达到否定的目的。有人落水呼救,如果要“等一等”,那么只消五分钟溺水者就会没顶――这就达到了拒不援救的目的。一对夫妇闹离婚,为十七岁女儿的抚养问题争执不休,只要拖上一年,女儿达到成年年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样是使用拖拉之术收到不予处理的效果。
      从这样的小事,作者推及有关立法之类的大事。当然,大事就比较复杂了。某人提出了有关法制的修改方案,“拖拉派”首先打听提案人有多大年岁、他的健康状况如何。如果对方现年七十岁,把他的年龄和其他各种因素放在一起考虑,估计此人还可以活跃八年之久。“拖拉派”心里有了底,他明白了,在这情况下,“等一等”意味着九年时间。他决不会对提案人说:“在您这辈子里,这件事办不成啦!”他会变换一个手法,悄悄地实现同样的愿望――他装出关心备至的模样,成立一个专门班子负责起草提纲,又把提纲中有关财务、技术、经济、心理、统计等等问题分门别类交给若干小组去研究,等到有了研究成果,专门班子据此写出报告,上呈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会将在距离此时六年以后举行会议,会上可以决定有无必要继续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每个具体提案到底应该拖拉多久才等于否决,“拖拉派”是根据下列公式运算的:
      X=
      L=提案人的寿命
      M=从提出提案到最后作出决定之间所需的时间
      N=讨论过程中产生的节外生枝问题
      P=“拖拉派”自己的寿命
      
      这样求出来的X就是为了否定提案(或者拒绝受理某事)所需要的拖拉量。
      真空定律
      
      帕金森说,他在制定各种定律的过程中,意识到在这些定律的背后还存在着一条根本性的总的定律。这条总定律是各条定律的综合,它可以解释今天世界上政治、商业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据说,人类社会是和大自然一样,不喜欢真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一有真空出现,马上会有其他东西“乘虚而入”,填补空隙,引起事物的变化。“在一切事物中,凡是由于人力所不及而造成的真空,必定会有其他东西来填补。”这便是帕金森教授用来概括千变万化的人类社会的“真空定律”。
      关于“乘虚而入”,有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某企业家盖了一幢大楼,计划把下属的几个分散的部门集中到一起办公,然后拆除各处的旧房。可是大家迁入新楼后,还没等得及动工拆除旧房,空出来的旧的办公室又被一部分职工利用起来了。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会出现真空。比如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真空就表现在缺乏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一旦出现了真空,各种意见和流言也就接踵而来。误解取代了正常的关系,填补了真空。
      帕金森认为,为了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寻求和这些事物有关的真空。对于农民揭竿而起的问题,历史学家总是错误地引导我们去了解饿肚子的农民怎样策划造反。正确的做法是应该集中力量考虑政府本身存在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真空,才导致事件的发生。西方的现政权会不会有朝一日毁于政变?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花力气去探听这些国家的军队有没有政变的打算,那就错了。需要研究的倒是这些国家的当权派及其追随者,他们的庸碌无能会不会造成真空。侵略战争在道义上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但是战争的发生却和被侵略国家本身的虚弱(真空)关系更大。一些帝国的衰落同样也是内部腐败的结果。
      因此,帕金森总结说:“人类社会出现真空,它的重要性是我们至今仍没有认识到的。”
      
      只有发笑之权
      
      十分熟悉世界历史的帕金森对西方政治社会(特别是英国的)进行过长期的调查分析,他写文章就像是在发射一颗颗子弹,目标主要有三:官僚主义、落后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沉重的赋税制度,而后二者又都和官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帕金森的主攻目标就是官僚主义。他擅长捕捉问题,从日常生活、日常工作出发,由小及大,由表及里。他对人、对事观察入微,他描述事物,往往三笔两笔就使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读者眼前。他对官僚和庸俗作风所使用的刻薄语言很自然地会在读者中引起笑声,这种笑声包含着人们和作者思想上的共鸣。通观全书,帕金森无情地揭露和尽情地嘲弄了官僚主义,但他所做的也仅仅于此而已。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根除西方社会官僚主义弊害的药方。帕金森早先生活在英国,六十年代以后又生活在美国,面对现实,他感叹道:“改革也许是办不到的,但是我们至少还保留了发笑的权利。”
      一九八二年三月

    相关热词搜索:帕金森还在定律探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