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在战争与现代生活中回荡的日本电影] 日本电影战争时期的暴行

    [在战争与现代生活中回荡的日本电影] 日本电影战争时期的暴行

    时间:2019-02-17 05:33: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左岸笔记   在战争与现代生活中回荡的日本电影      一八九五年电影在法国首次公开放映之后,“作为生意的电影”便迅速在全球各地扩散,包括卢米埃兄弟在内,他们亲自前往或派人到亚洲各国拍摄欧洲人感兴趣的纪录片。为数更多的则是形单影只的放映商,他们带着放映机器与影片四处找寻市场。在西方对东方的好奇与市场的驱动力之下,电影悄然跨越了东方/西方、殖民国/被殖民国的藩篱,成为电影史研究者眼中二十世纪第一波的“全球化”现象。
      这批形单影只的西方电影生意人,奏响了东亚国家例如朝鲜与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序曲。相较之下,日本则以另一种姿态迎接电影的到来。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地进行全面西化,电影恰是一项新鲜的舶来品。不同于朝鲜与中国的是,让电影进入日本的中介者并非西方人,而是曾留学法国里昂工业学校的稻烟胜太郎。这与明治维新以来大量派出留学生的政策有直接关联。稻烟胜太郎的同学之一,正是卢米埃兄弟当中的弟弟。原本是电影门外汉的稻烟胜太郎,在得知电影的新奇及其背后可能的商业利益之后,随即引入电影到日本。这个中介过程除了偶然的成分之外,多少也与日本通过留学建立国际交流甚至商业网络的策略有关。稻烟胜太郎引入电影之际,正值甲午战争结束之时,一方面,当时日本的社会气氛约略是通过对长期以来作为巨大他者――中国的战争胜利,更加肯定了明治维新的成功;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也逐渐渗入当时的流行文化当中。日本电影的开展,正是在战争与标示摩登的现代生活两方面同时开展。
      就电影与战争之间的关联来说,电影在日本初期的开展,与当时的战争气氛及对战争纪实片的仿效有直接关系。虽然电影通常被视为一种艺术,不过,如同电影研究者埃拉・沙哈特(Ella Shohat) 与罗伯特・斯塔姆(Robert Stam)所提醒的,我们不要忽略,电影的传播过程其实也正与西方帝国主义的扩散时期同步,彼时电影技术的先进国家美国、法国、德国等都在亚洲与非洲进行领土的扩张。而这些电影技术先进国家,配合着其殖民统治所需,以“帝国之眼”拍摄“黑暗非洲”、“神秘东方”与“暴风雨的加勒比海”等形象。就以爱迪生与乔治・梅里耶(George Mél iès)为例,爱迪生在新泽西拍摄了一系列的战争电影,这些战争电影旨在强调被侵略者的野蛮落后;而梅里耶则摄制了大量侵略者远航探险与神秘东方形象的影片。再看日本,一八九九年以美西战争为主题的战争纪实电影便已在日本播放,这使得日本电影经营者意识到战争纪实电影的市场性。隔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日本电影业者便派摄影师前来拍摄;而接下来发生在一九○五年的日俄战争更是引起观影的高潮。继甲午战争初尝胜果之后,日本社会对日俄战争也寄予高度期待,而电影作为再现战争的功能也被充分地发挥,日本国民在银幕上的战争里得到了满足。事实上,电影作为政治宣传的中介,也展现在殖民地的统治当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当中,从印刷资本主义的角度指出,近代小说对于国民意识的形塑有重要的作用。埃拉・沙哈特与罗伯特・斯塔姆则进一步指出,相较于小说,电影以更迅速有效以及集体的方式将被殖民者纳入共同体的想象当中。在殖民地的统治方面,日本也确实擅于运用电影作为统治工具,例如大力在台湾地区开拓电影功能的高松丰次郎,便是在受到首相伊藤博文的鼓吹之后而来台发展,至于伊藤博文本人,不仅是战争电影的影迷,更早已意识到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二十世纪之初,也即日本疯狂并吞朝鲜的时候,当朝鲜皇太子受日本之邀赴日访问之际,为安抚朝鲜民众担心皇太子有去无回的不安,正是伊藤博文安排摄影队拍下朝鲜皇太子的行踪,并将拍成的影片在朝鲜公开放映,从而消解了一场可能的骚动。
      电影除了具有再现战争、政治宣传的功能之外,同时也成为摩登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从电影进入日本到“二战”之间,日本本地的电影发展约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电影传入日本之后,以辩士作为中心的电影观看模式与明星制的出现;第二个阶段是于二十世纪初发端的“纯电影运动”,导演逐渐成为电影的中心;第三阶段则是关东大地震之后无声电影的成熟期,以及进入有声电影时代之后的高潮期。就电影发展初期日本电影的内容来说,传统歌舞伎的故事成为主要内容,故事主角或武士或艺妓。这类故事的背景多是以封建时代为背景,与正在剧烈改变的城市生活有着很大的落差。也因此,二十世纪初叶便出现了一些根据时代气氛而来的电影,而爱情悲剧则成为故事的主题。如果将这类影片与之前的传统戏剧相比较,不难看出传统戏剧里的爱情悲剧多是发生在风月场所的情事。在西方的影响之下,爱情开始成为个人选择,为爱情而爱情的戏码也就成为二十世纪初叶日本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不过,这类电影同时也以爱情所引发的悲剧――特别是家庭内部冲突为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就观影形式来看,尽管明星有着极高的人气,不过,电影观看当中却有一个更为关键的角色――辩士。辩士,也就是默片时代电影情节的解说员,类似中国的说书人。辩士角色的出现,源自日本传统歌舞伎与布偶剧的故事解说者。在日本殖民地台湾地区与朝鲜的电影发展过程当中,也都出现了这样的角色。这一形式的出现使得辩士的言说主导了电影叙事的进行,也就是说,观众所看到的影像,都被组合到辩士能言善道的讲述当中。虽然随着电影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电影杂志,当中有许多介绍电影内容的广告,在观众已知电影内容的情况之下,辩士的发挥空间逐渐减小,不过,无可否认的是,仍有许多观众是为着欣赏辩士的口才而去。
      在电影文本从传统到现代生活改变的背后,正是城市生活的改变。事实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展,二十世纪初叶的东京与大阪,百货公司开始成为新的时代标记,尽管仅有上流阶层才得以消费得起,不过,却成为一般大众观光的地景,“今日‘帝剧’,明日‘三越’”就是当时日本的时代语言(“帝剧”为帝国剧场、三越为百货公司之名称,同以新颖现代的消费空间成为城市景观)。就电影发展来说,随着观众人数的增加与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初叶开始出现大型的电影公司“日活”。这个电影公司除了制作电影之外,也掌握了发行与放映的环节,更重要的是,它还开始进行明星制的经营。随着电影的拓展与大量观众涌入电影院,看电影俨然成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然而,电影是否是一项艺术?尽管电影在日本已有相当的观众,部分明星与辩士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仿佛他们就是电影的主角,不过,却有一批年轻人并不如此认为。相反,他们认为电影创作者如导演或是编剧才是电影的主角,这批年轻人也形成了对日本电影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纯电影运动”。二十世纪头十年间德国、法国与苏联等地的艺术思潮不断涌入日本,不过,需说明的是,欧洲电影对日本的直接影响最初并非落实在日本电影上,却是对日本戏剧发生了作用,日本戏剧恰恰是通过对西方艺术电影的吸纳,而形成了“新剧运动”。然而,在推广欧洲戏剧理念的同时,欧洲电影成为鲜活的宣传中介,这也就在无形中促动了纯电影运动的发展。纯电影运动为追求电影作为独立艺术的地位,尝试避开辩士为主导的观影形式,创作者们通过剪接等技巧尝试创作出具有独立叙事体系的电影,在这个尝试过程当中,剧本的写作者成为纯电影运动探索的主角,而该运动以文字为中心的尝试,也吸引了文学家投入电影创作当中。正是这样一个尝试过程使得电影在日本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
      步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日本的都市化进程加快、都市消费空间与都市消费文化的成形,日本的电影发展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时的文化气氛是洋溢着对现代化生活的想象,美国电影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大受欢迎。其最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电影当中所呈现的现代生活,从象征消费生活的汽车到女性的独立等,众多影像无一不展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也因此,这些电影引起日本城市中产阶级的喜爱。在这样的情形下,观众群在这一时期逐渐扩展到中产阶级。而就日本本土电影的发展来说,二十年代已有日活与松竹两家大型电影公司。不过,对于日本电影乃至大众文化的形成,一九二三年的关东大地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最主要原因在于,既有文化的生产中心东京一夕之间被瓦解,在地震之后,城市空间重新建立,在此过程当中,社会结构与消费生活也被重新架构。因为资本的再集中,大量生产、大量宣传与大量消费的时代揭开序幕。从消费生活的改变这一方面来看,百货公司也许是一个象征代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叶针对上流阶层的消费取向,关东大地震之后,百货公司开始售卖一般大众所需的日常用品,这就使得百货公司开始迈向大众化。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文化空间的出现,以文学而言,不仅有着以商业与大众消费为导向的大众文学的出现,更出现了针对不同读者群的杂志,从针对少年、少女到针对家庭主妇等不一而足。此外,关东大地震之后,女性的职业类别开始有清楚的分野,女性角色不再固定于传统女工或是店员的职业形象,而是也可以担任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
      正是在这一个大众文化兴起的年代当中,电影步入了另一个高潮,畅销的文学作品拍成电影的模式蔚为流行。其中可分为两大主要类型,一是以明治维新之前的封建时代为背景的小说,第二则是描写当代社会风景的小说;前者在日本电影当中被称为“时代剧”,后者则被称为“现代剧”。就时代剧而言,不仅出现了巨星阪东妻三郎,更有大众文学家林不忘所写的《丹下左膳》以连载小说的形式引起轰动,以至于作者将此题材创作续篇,相关改编电影也家喻户晓。除此之外,吉川英治也是描写封建时期日本的畅销作家。时代剧小说的大量出现,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例如一九二二年日本共产党组党对政局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二十年代中期步入昭和时代以后的经济不景气等因素,都促使社会上出现一种期待英雄出世的集体心理。而在现代剧的方面,描写现代生活基调的电影固然是主轴,不过,其中也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电影类型包括描写小市民现实生活的电影,尤其在大地震之后,紧随而来的是全球的经济不景气,描写小市民现实生活的处境成为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其中,小津安二郎的《我出生了,但是……》则是此电影类型的杰作。另外,随着大地震之后日本的社会转型,诸如女性摆脱传统家庭主妇的指定角色而外出工作、摩登少男少女的出现等现象,也呈现在电影银幕上,其中,关于女性的爱情电影,尤其是现代剧的焦点。在描写当代生活的小说家菊池宽、小岛政二郎、川口松太郎等出现之后,也一改新派剧女性悲剧的情况。在传统新剧派的电影类型当中,女性的角色通常是弱势、被背叛的,然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电影中的女性开始出现转型,例如沟口健二的电影当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具有独立自主、决断自己命运的可能。事实上,这除了与二十年代以来女性的社会角色逐渐增强有关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即是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在男性被征兵的情形之下,女性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相对更被突出。
      除了关东大地震所带来的重构大众文化空间的影响之外,随着录音技术的改变,唱片工业的出现也对日本电影发生意想不到的作用。随着美国资本的进入,一九二七年维克达(Victor)与一九二八年哥伦比亚(Columbia)两家公司的成立,确立了日本唱片工业的启程。唱片工业带来了“流行的立体化”――电影、流行音乐与小说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东京行进曲》就是一个指标性的例子。《东京行进曲》原本是刊载于流行杂志《国王》的连载小说,该小说以当时流行生活为背景而获得极大反响;随即不但被改写为流行歌曲,同时也被拍成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迈向发达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在社会阶级快速分化的情形下,左翼思想迅速地进入日本并且形成势力。根据日本内务省警保局的报告,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的成功等因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如燎原之火般进入日本;大地震之后,高等学校以上毕业的所谓的知识阶层尤其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在大地震之后,与大众文学相伴出现的,则是左翼思想著作或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例如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在一九二九年出版以后,一年之间便再版十次之多。除此之外,根据丸山真男的调查,当时的日本甚至是唯一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国家。在这样的时代精神之下,也出现了普罗电影运动,左翼的电影工作者们意识到电影已然成为被资本家操纵的印钞机,因此,他们拍摄了大量的反体制(包括反对军国主义)纪实电影。不过,在右翼势力掌握政治权力之后所发动的左翼肃清当中,这微弱的良心最终彻底消失。
      右翼崛起之后的日本,电影再次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一九三七年在伪“满洲国”所成立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一九三九年所成立的“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即是电影沦为殖民宣传工具的最明显例证。甚至日本在四十年代占领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之后,也在这两地都设立了电影制作中心。如果再加上朝鲜与台湾地区两个殖民地,战争时期“日本帝国”的电影生产基地可以说相当庞大。在侵略战争当中,日本的电影内容随着战争口号的逐阶段不同而转变。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在日本随即出现了几种以中国为主题的电影类型:第一类是描述日军进攻的“文化映画”(Kulturfilm)。所谓的文化映画乃是指有利于宣传与教育的电影类型,这个语汇源自德国电影。一九三八年龟井文夫所制作的《上海》,就是侵华战争时期文化映画的代表。这部通过实地拍摄日军侵略上海过程同时也介绍上海的电影,在日本很快引起轰动,当时日本文坛著名作家大佛次郎、林房雄与佐藤春夫等都曾为文推荐。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九三九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映画法》,这部法律规定,每放映一部剧情片就必须搭配一部文化映画。可以想见,日军的侵略行动在亚洲各国实地进行的同时,也在东京及日本各地的银幕上以影像的形式放映着。第二种类型则是进行“日华亲善”的政治宣传,《东洋平和之道》便是这类电影的代表。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是描述中国华北农村的一对年轻夫妇,因为战争之故逃离家乡,然而,沿途却看到日军“保护良民”的严格军纪,相反,当他们逃到北京近郊的明十三陵,却只见仓皇而逃的中国军队抢夺老百姓财产。当他们逃到朋友家时,这对夫妇与朋友一家人对未来时局也有所讨论,有坚决反抗日军的,也有认为应该与日本和平相处的,电影最终在朋友父亲所写的书法“化干戈为玉帛”等象征“日华亲善”的字样上结束。
      与相当刻板化的《东洋平和之道》相较,第三种电影类型――将中国形象女性化的电影则特别值得注意,这类电影的特殊性在于带动了流行文化生产机制的再生产。李香兰主演的“大陆三部曲”――一九三九年的《白兰之歌》、一九四○年的《支那之夜》与《热砂的誓言》,乃至一九四一年的《苏州之夜》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这类电影尽管也是在“日华亲善”的主题下进行,但是,其方式却是通过李香兰所饰演的中国女性角色,将中国的形象女性化,使之成为日本男性得以轻易拥有的对象。这几部电影有着极其相似的电影情节,李香兰一成不变地饰演对日本人存有戒心的中国女性,片中男主角的形象则都是肩负“日华亲善”重责,经过真实的交往之后,李香兰最终都被男主角的“日华亲善”精神所感动进而坠入爱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李香兰的演出与走红,流行文化机制也大量生产“女性化的中国”。当时日本的流行音乐界,依照南博的区分,可分为“公”与“私”的流行歌两类。所谓的“公”的流行歌,是指一九三七年侵华战争全面展开之后,日本各大媒体乃至政府部门经常发起与战争相关主题的歌曲征集活动,因为应征的作品赏金动辄上万,在激烈竞争的情形下,最后被选中的歌曲经常引起轰动。所谓的“私”的流行歌则是指流行音乐体制所制作的歌曲。在南博所说的“私”的流行歌当中,与李香兰的电影相同,也不断生产着“女性中国”形象。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莫过于冈晴夫的“卖花姑娘”系列。一九三七年之后,冈晴夫“卖花姑娘”系列的第一首便是一九三八年的《上海卖花姑娘》,在歌词当中,不同于电影当中日军战无不克的雄性风景,上海卖花姑娘被放置在夜晚、港边与梦境的柔性景色当中被描述。而该系列的第二首流行歌《广东卖花姑娘》同样也是以南国、港口、法国桥为背景。除此之外,同一时期,带有异国情调的蓝调歌曲例如《广东蓝调》也开始流行,这些歌词其实大同小异,也就是将代表中国的大城市浪漫化与女性化。
      一九四○年日本政府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之后,日军开始对东南亚的侵略。而这时的战争电影也出现了新类型,一种类型是通过强化甚至虚构某一历史事件,建构西方帝国对“大东亚共荣圈”成员的侵略。《万世流芳》与《南方发展史:海上的豪族》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作。《万世流芳》(日本上映时名为《鸦片战争》)以林则徐力抗输入鸦片的英国为主题,描述了英国对中国的压迫;《南方发展史:海上的豪族》则虚构了荷兰入侵台湾地区之际,日本武士协同台湾原住民赶走荷兰人的故事。另外,随着侵略的进行,战争实况也成为电影内容,而电影的片名不是战意昂扬就是如同地图版面扩张的标示。前者例如《击落星条旗》描述日军于菲律宾战争岛击退美军的胜利,《英国的崩溃》描述日军进攻香港的胜战;后者则例如《新加坡总攻击》、《香港沦陷记》等。
      应该说,从电影进入日本到“二战”,日本的电影发展,正如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历史的一个缩影,是在战争的扩张与现代的消费生活当中开展与奠基。在扩张的炮声与都会现代生活的喧嚣声当中,力图成为艺术的电影矛盾地折映着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回荡日本电影战争生活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

    推荐访问

    在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讲话 春节期间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副县长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干部任前谈话会主持词 市人社局关于开展矛盾化解“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总结 善党组织方式 党课讲稿:坚持严密党组织体系完 镇党委书记在党员冬春训和党建业务知识培训会上讲话 在公司“道德讲堂”暨专题党课上致辞 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纠正“四风”整改情况报告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模板(共4篇) 办公室工作人员发言稿 主题教育实施方案(2篇) 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发展对象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汇报 集团党委上半年宣传工作总结 微党课:践行信仰信念,争做合格党员 乡镇“七一”党课讲稿 在县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四个坚持”扎实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在全市组工干部业务培训会上讲话 "个人检视剖析报告 在乡镇校车安全会议上讲话稿 XX国企党课讲稿专题党课 廉洁党课讲稿:加强党性修养 县委统战部年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在全局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讲话 纪委书记述职述廉报告 分管住建和征地副区长述职述廉报告 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讲话 区医保分局年度深化作风建设工作总结 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6个方面查摆问题 交流发言:在专题“读书班”上学习体会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