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语文新课导入二三法】阅读理解课导入

    【语文新课导入二三法】阅读理解课导入

    时间:2019-02-18 05:37:5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拿起一篇课文如何开头讲授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谈谈教学中语文新课导入的点滴体会。      一、导入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龙头”的作用
      
      导入语简称导语,是教师上新课的“开场白”,亦称“开讲”。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迅速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联系“旧知”,进入“新知”。授课者如果习惯于拿起课本就课题而开讲,虽可避免离题甚远的“课前聊天”或者“课前训人”,但千篇一律的导入谈话,次次直奔主题,久而久之,就无法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每次平铺直叙,毫无激情,也会扼杀授课者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变得松散和迟钝。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推进的今天 ,变“单纯灌输”为“艺术点化”已勿庸质疑。因而认识导入语在上新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设计的艺术性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导入语“导无定法,贵在得体”,于无形处体现艺术性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除了“预习(阅读)提示”外,其它教学参考书亦没固定的导语设计。因此,新课前一个简练得体的“上文”(导语)一开始便能抓住听课者的注意力,激起学习“下文”的兴趣。“好的开头便成功了一半”这话说得入情入理。因此在导入谈话,进入新课时我总是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吐故纳新,巧妙过渡
      语文教材中篇与篇,单元(组)与单元(组)和册与册之间的编排是大有联系的。在知识面上既有基础知识的铺垫,又有综合知识的升华;在能力培养上既要求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要求基本技能的运用,体现“双基”。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小语十一册中《林海》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在进入新课前先大声朗诵小语第五册中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一自然段:“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待我朗诵完毕,有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描写片段,而且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已初识《林海》一文就是对大兴安岭美丽景物的描写。这一“旧”一“新”的联系,一“大”一“小”的对比,使教学过程巧妙过渡到新课。
      2、设情置景,营造氛围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很多内容都与我国传统的重大节日和民俗风情以及一些流行节日或运动纪念日相关。据此,在导入语设计中,我注意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亮点”,以增添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小语十一册第6课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曾借助教学媒介,先播放流行曲《九月九的酒》,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了诗的意境,深受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游子情怀感染,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浓烈。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根据当时班上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停滞不前,有一股悲观情绪。我灵机一动,于是仿照该诗歌句式这样设计了导入谈话:假如你的工作、学习不如意,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沮丧的日子里需要冷静:阴日短暂,晴空就在你的辛勤里……学生们听我朗诵完后精神为之一振,信心陡增,思想受到了教育,心灵也得到了洗礼。于这样特定情景设置中,带着气氛进入了新课,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即兴导入,自然衔接
      
      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谓五彩缤纷。如果给导入语的设计置以一定的模式,在教学设计时就无创新思维可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性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课题内容灵活设计,切忌离题而东拉西扯,努力做到即兴导入,简扼而便于点题,也不要强牵硬套,而应切题贴意,自然地与课题巧妙衔接。
      总之,教学经验不是“纸上谈兵”,导入方法亦非“道听途说”。而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具体实践。一个灵活得体的导语设计与简洁完整的总结相结合,定会是珠联璧合,有“龙头凤尾”之效。
      (作者联通:557203贵州省榕江县崇义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二三导入新课语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