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茶马古道:千年沧桑的见证】见证历史的沧桑

    【茶马古道:千年沧桑的见证】见证历史的沧桑

    时间:2019-02-20 05:42:2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这天,雅安市天全县青石乡红星村的村民在甘溪坡翻弄土地,意外地从1米深的地下挖出了一条布满拐子窝的石梯古道。那时,他们也许不会想到,一次寻常劳动,竟然掀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在时间上衔接千年,空间上牵延万里,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信息,引人探究与追思。这条险峻山道在二郎山逶迤的峰岭间斗折蛇行,在天全河壁立的崖岸边临渊攀缘,它就是在历史隧道中遁迹了半个多世纪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同丝绸之路一样,是我国西部自古以来对外交往的国际商贸道路。它肇始于唐代兴起的内地与西域诸蕃的茶马互市,但千百年来,其功能的延伸已远远超出单纯的贸易范围。历史上,茶马古道有两条路线,一条在云南,一条在四川。这两条路线犹如万里长江的两个源头,在西藏昌都汇合后一并蜿蜒流向境外的印度和中亚。云南的茶马古道最近在著名导演田壮壮拍摄的纪录片中已经有了充分的展示,而四川的茶马古道则由于20世纪50年代初修建了川藏公路,早已弃置不用,而今已是旧迹难寻。甘溪坡茶马古道的发现,如同掘开了一座丢失已久的宝藏,为千年古道的兴衰沧桑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见证。
      出天全县城往西,新建的川藏公路毫不理会天全河的咆哮,逆着激流与惊涛直接伸向巍峨的二郎山。一路看去,山青青,水迢迢,苍岩接天,幽壑垂岚,风光无限。距离县城6公里左右便是甘溪坡,村子建在半山上,僻静而古老。当年的茶马古道就从这里上山,半道上的村子,昔日就是往来背夫歇脚的驿站。站在村旁的灯塔石畔,遥想往昔背夫的情景,不由得感慨万千。从县城到此地,短短6公里,背夫的行程却是整整一天!驮着压弯脊梁的茶包,背夫在路上步履维艰,青山碧水的好景致只属于悠闲的观光者。到达山下,天色向晚,背夫们还得咬牙爬上山坡,只有到了驿站,才能暂时卸下沉重的包袱,享受一盆烫脚的热水和一个静悄悄的夜晚。
      茶马古道在天全县境内全长约108公里,主要在二郎山系的崇山峻岭与深谷绝壑中穿行,其艰难险阻,远非当代人所能想象。甘溪坡路段不算最艰险,但却有着特殊的地位。翻越二郎山的古道历来有两条:一条是“官道”,俗称“大路”,从州府雅安启程,取道荥经,翻过小相岭,途经泥头、磨西而至康定,虽然盘桓于大山之间,但可以走马帮,只是路程稍远;另一条则是“小路”,从雅安到天全,然后经过竹岗山、马鞍山,过大渡河而直取康定。“小路”较之“大路”略近,但沿途山高路陡,溪涧纵横,攀绝壁,越吊索,常需手脚并用,方可勉强通行。正因如此,天全的这条“小路”无疑是世界上最难行走的货运通道。在这条路上,驮马也无用武之地,只有人力背夫才是唯一的运输载体。他们一副背架,一根丁拐,背负如山的重量,“越阡陌,跨雪山,攀危岩,涉寒江”,在走兽与林莽的世界中,为人类的顽强谱写一曲壮丽的乐章。如果说从天全县城到甘溪坡还只是这首乐章的序曲,那么到了甘溪坡,就开始真正进入主旋律。在这里,背夫们最后望一眼身后的家园,然后驮起背囊,披开晨曦,面对远道如叠的岗岭,义无反顾地踏上险途……
      甘溪坡作为天全古道上的第一处驿站,是背夫与家人最后惜别的地点,见证过无数的生离死别。在村头道旁,一棵古柏树无声地站立着。树干壮硕,需要两三人才能合抱,曾经枝繁叶茂,为过往行人撑起一片葱茏,而今却枯死已久。它的死,乃由于背夫的牵累。许多当地背夫出行,他们的妻子或恋人都要来此相送,此别一去千里,吉凶难卜,不知何日是归。背夫们便用刀子在树身上刻下记号,彼此相约,待返回之时,就把记号削去。春去秋来,岁月无限,背夫一茬接一茬,亦代代相续无限,但大树的承受力毕竟有限,日积月累,它宽阔的胸围已是体无完肤,竟在背夫们无意的凌迟下黯然死去!如今人们来到甘溪坡,站在这棵悲壮的枯树下,目睹它满身的斑斑刀痕,仿佛还能听到一声声苍凉的泣诉。
      甘溪坡不仅是为昔日古道行旅者提供歇息的站点,也是为古道交通输出大量背夫的基地。事实上,由于地处古道要津,在茶马互市的年代,甘溪坡人祖祖辈辈都干着背茶的营生。他们大都平时务农,春种秋收之后,村里的男女劳力便结伴前往茶行受雇背茶,甚至连十几岁的小孩也在大人的带领下充当少年背夫。背茶不仅艰辛,还很危险,有的人不幸倒毙于途中一去不复返,但挣来的毕竟是现钱。对于耕种薄地一年也打不出几颗粮食的山区农民来说,一块大洋就能换回一斗大米,这比什么都实在。时至今日,村里的老背夫回忆当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怀揣几个银圆顺利返家,当着家里人把钱敲得“当当当”响的情景,仍不由焕发出孩童般喜悦的笑容。如今,甘溪坡还有4位老背夫健在,他们都已年过八旬。虽然他们从解放后就没再当过背夫,但说起当年的那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尽管他们曾经演绎的历史正在随着岁月消逝,对于当今的人们已是一个日渐远去的背影,但在他们的生命中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是茶马古道苍茫风雨的亲历者,更是天全背夫慷慨悲歌的活见证。创造了历史的人,历史总会记住他们,世世代代的背夫用血肉之躯筑就了茶马古道的千年沧桑与辉煌,古道的一石一土也记录下了他们的每一步足迹。在甘溪坡村子的入口处,一方刻有《古道背夫铭》的石碑赫然立于道旁,它庄严地告诉世人:“背夫之于斯世,如尘埃之寂寂;背夫之于当代,似星斗之煌煌。”而背夫之于茶马文化的促进,之于古道交通的开拓,铭文不禁发出了“先人之风,山高水长”的崇高赞誉。
      甘溪坡的老背夫至今还收藏着当年使用过的背架、支撑背架的丁字拐、穿过的麻窝子草鞋,以及打草鞋的机架――这是他们为自己,也为这条古道保留的珍贵纪念。作为古道历史的公共纪念,村子里还有一段石砌的旧城墙,不知修建于哪个年代,看那残基中萋萋的荒草和墙石上深覆的青苔,可以想见古驿道的兴旺时日应是十分久远。驿站的老房子还在,经过整修,依旧当初模样,游人造访,坐在飘曳的蓝色窗帘儿下,面对古道的西风斜阳,沏一壶清苦的山茶,犹可发一通思古的怀想。
      更珍贵的纪念物,无疑就是那一条意外发掘出来的原始古道。这是一条从村子延伸出去的石板道,乍看去,它与一般山道似乎并无两样,一样的曲折,一样的坎坷,一样的栉风沐雨,夏炙骄阳,冬凌寒霜。但只要走上它那起伏高低的石级,稍加留神就会发现,脚下的石头常常会有一些圆圆的小窝儿。这些圆窝儿几乎一般大小,但深浅不一,它们一路散布,而又绝非石头天然所成,仿佛是人们专门为这条道路制作的标记。它们确实是标记,是茶马古道独有的标记,是历代背夫为千年古道遗留的铁血见证――震惊世人的“拐子窝”。它的形成,乃因为背夫们途中歇息只能用手里的丁字拐支撑于背架之下,让拐子的末端杵于石板上,在一代代背夫们的一次又一次偶然重复中,竟与石头厮磨而留下了永恒的烙印!这些星星点点的拐子窝,应是古道悠久历史最有力的见证,它如同一个无字的纪念碑,向世人展示着古道的风雨年轮;它又是一部用特异文字书写的诗篇,是世代背夫饱蘸血汗,以铁杵作笔,石径为纸,在古道上完成的宏伟杰作。
      来到甘溪坡的人们,不管是访古也好,游玩也罢,不妨沿着这条古道走一趟。这段长约2000米的古老石径,如同一条游龙腾挪于山腰,它的下面,现在是车流浩荡的川藏公路,再下面,天全河坠在深渊似的谷底,经年不息地向前流淌。没有了背夫,便没有了喊山的歌号,山道很幽静,只有偶尔掠过的山风不时在苍树翠竹间荡出一阵轻啸。路旁的灯杆石还在,重新插上的灯柱悬挂着仿古的灯笼,依稀透出旧时古道的驿路风采。循着当年背夫的足迹,古道几经回环,径直插向沟谷幽深的月亮湾。深谷的险峻曾是背夫的难关,而今,一座虹桥飞跨两山,天堑变为通途,古道至此不得不让位于现代化的川藏公路,只把身后的一段风景固执地留在山间。
      (责编 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古道沧桑见证千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