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恪尽职守的循吏] 恪尽职守

    [恪尽职守的循吏] 恪尽职守

    时间:2019-02-20 05:44:3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国古代,称最优秀的地方官员为循吏。“奉职循理,为政之先”,是历朝历代的循吏们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他们为执行王朝法令,为顺应民情民意,恪尽职守,把所任之官的职能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为历史留下可歌可泣的酣畅之笔。无论在老百姓的口碑中,还是在地方史志和王朝正史中,循吏的人品和政绩都是最感人的篇章。
      唐睿宗时,杨�初仕为麟游县令。适逢唐睿宗两个爱女出家当道士,唐睿宗专门为她们在麟游县境内修造金仙、玉真两座大道观。御史大夫窦怀贞负责督造,命令麟游县强征“罪人之家”的资产以助道观之用。杨�觉得这样做不合大唐律法,拒不执行。窦怀贞勃然大怒:“焉有县令卑微,敢拒大夫之命乎?”杨�回答得正气凛然:我只知坚持正义,只知为政不应扰民害人,“不知计位高卑!”(《旧唐书•良吏传》)御史大夫在唐时位居三品,是纪检监察系统的最高长官,乃朝廷重臣;县令不过是六七品(官秩最高的京畿县令也不过五品)的地方官,其间高卑相差悬殊。窦怀贞又是唐睿宗和太平公主的宠臣,权倾一时,其与杨�之间尊微之别更犹天壤。加之窦怀贞是手捧圣旨,为皇帝爱女办事,杨�则是为蒙冤的“罪人”护财,其间又是一种巨大反差。但邪恶到底压不住正义,杨�最终镇住了窦怀贞,使其不得不收回成命,而且还不得不称赞杨�的回答有理。
      唐玄宗开元年间,潘好礼任滑州知州兼�王府司马。�王好游猎。为使百姓少受骚扰,�王每欲出游,潘好礼都通过谏诤将其阻止了。一次,�王瞒着潘好礼,不顾农事正忙,架鹰呼犬,带着浩浩荡荡的家丁队伍出去打猎。潘好礼知道后,拦路谏阻,请�王回驾。�王不答应,潘好礼即卧于马前,高声叫道:当前正值农忙之时,王爷怎么可以领着一帮恶少和狗马,践踏庄稼,放纵一己之乐,而损害百姓利益?若不听劝,那就请:“先踏杀司马,然后听王所为也!”(《旧唐书•良吏传》)义正词严,声威慑人,�王又惭愧又害怕,一面感谢潘好礼的谏言,一面急急打道回府。
      明武宗正德年间,唐侃任武定知州。皇太后死,将葬承天府。宦官们趁机胁迫京城至承天沿途的州县官,索要金钱,若不给,就说你“供张不办”,还说要报告皇上处其死罪,吓得一些州县官闻风而逃。唐侃非但不逃,还放一棺材于州衙之旁,宦官索钱急,就将其诱至棺材旁,指着棺材告诉宦官:下官已准备好了一死,“金钱不可得也!”(《明史•循吏传》)这帮宦官一路威风,处处受奉承,要啥得啥,从未见过这等阵势,竟被唐侃吓得惊恐不已,赶紧逃离武定州。
      清雍正年间,龚鉴任甘泉知县。县里有个叫明惠的和尚,因在皇宫做法会受到雍正帝恩宠,遂依仗这层关系,肆意敲诈勒索地方政府,“干求遍于江浙”。一天,明惠和尚派人带着书信和礼金找龚鉴,想走门子违法办事。龚鉴不但不买账,还将来人打了一顿板子赶走。雍正帝知道后,特将明惠和尚召回京城加以禁锢,再不许外出。为了坚持原则,依法行政,一个小小知县,居然敢给皇帝宠僧大难堪,在封建专制时代可谓难得一见,举朝为之震惊,史称“当是时,甘泉令声闻天下”(《清史稿•循吏传》)。
      循吏们高尚的奉职精神,在其离任未离境时,表现得尤为感人。
      陆师于清康熙年间任新安知县。因父亲去世,还乡服丧。归途中,碰见一些骑兵挟着弓箭,赶着牛车,载妇女30余人。陆师发觉不对头,便加以盘问,这些妇女竟是本地驻军将军为发泄兽欲买的饥民。真是无法无天!陆师喝令停车,一面命县吏送饥民妇女回家,一面十分策略地“恭请”将军处罚骑卒,借以告诫将军:国法不可违,伤天害理之事做不得!有人问陆师,既已离任,为啥还要得罪手握重兵的将军?陆师答道:“知县一日未出境,忍以饥民妇女媚将军邪!”(《清史稿•循吏传》)
      周人龙于清雍正时任安陆知府,才数月,即升迁。正要离开安陆,碰上长江发大水决堤,周人龙立即召集附近县民数万人,亲冒风雨,率民筑堤。有人劝他:“已迁官,何自苦?”周人龙答道:堤不修补好,我走了,“伏汛一至,民何以堪!”(《清史稿•循吏传》)经过两个月奋战,江堤筑好,周人龙方才离开。
      这就是循吏。在任尽职尽责,已离任犹离而不已。
      “奉职循理”的做官追求,必然会培育出“政平讼理”的施政效果。
      东汉桓帝时,朝政腐败,地方也多弊政,百姓苦极。合浦郡不产粮,百姓靠海中采珠卖钱买米。历任守令多为贪官污吏,疯狂采珠,破坏了生态,致产珠海蚌迁徙他处。合浦此后便无生意可做,商旅也不至,百姓一时无业无粮,贫者多饿死于道。孟尝这时被任命为合浦太守,一到任,即革除以前弊政,建立新的生产和社会秩序,不到一年,生态恢复,迁徙他处的海蚌又迁回合浦产珠。“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时人“称为神明”(《后汉书•循吏传》)。
      清康熙朝后期,吏治日渐腐败,地方尤为严重。浙江嘉兴府长期被两件难事困扰:一是诉讼得不到及时公正判理,“良懦不得直”,而“奸猾益无忌”。二是赋税太重,且名目纷乱,吏胥借机中饱私囊,弄得百姓不堪重负,守令也因完不成征赋任务而多被罢官。阎尧熙在此种背景下被任命为嘉兴知府,到任即着手破这两道难题。第一天就接受诉状300份,及至开堂审理,人们见新知府公正认真,当即自请撤讼200余件。剩下的,阎尧熙当堂就作判处,“各得其情”,依法杖杀恶豪,“民皆称快”(《清史稿•循吏传》)。此为“讼理”。又经过认真彻底地清理,公布每年百姓应征之税赋,老百姓始知自己应该承担的税赋额度。由于税赋大幅度减少,百姓也不再逃赋了。此为“赋均”。讼理、赋均,嘉兴很快又恢复了生机。
      隋文帝时,辛公义任牟州刺史,上任不是先往州衙,而是径直去监狱,露坐牢侧,对囚犯一个个亲自验问,十余天都如此,直到将所有案子清理完,才回州衙官邸,接着受理新的诉讼。一时处理不完,就住在公堂上,不回住处休息。有人劝他:这是公事,有固定程序,“使君何自苦也!”辛公义答道:当刺史没把百姓引导好,让人犯法受刑处,自应尽快解救他们,“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犯人听后深受感动,一般百姓也受到教育,违法之事逐渐少了。有的人因一般争执想打官司,父老乡亲立即开导他们:这点小事,“何忍勤劳使君”(《隋书•循吏传》),双方便互相谅解,官司自然也不打了。
      与贪官污吏视百姓为掠夺对象截然相反,循吏们从任职的第一天起,即满怀热情地践行其“兼济”理想,对治下百姓,特别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苦难大众,倾注真诚的关爱和尽可能的救助。
      陈幼学于明朝万历年间任中牟知县,有年县里遭蝗灾,陈幼学一面组织扑蝗,一面安排饥民生活。他没有像通常赈饥那样设粥厂,散米粟,而是组织饥民修复多年低矮破败的县城城墙,“给饥民粟,俾修筑”(《明史•循吏传》)。城墙修好了,饥荒问题也解决了。他让饥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解决自己的肚皮问题,没有向任何人乞求,没有受任何人施舍。应该说,在这件事上,陈幼学已自觉地走出了“父母官”的封建�篱,饥民们也已挺直腰杆,走出了千百年匍匐乞求的哀哀“子民”的阴影。(责编 关 工)

    相关热词搜索:恪尽职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