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通江有座皇家陵园】皇家陵园

    【通江有座皇家陵园】皇家陵园

    时间:2019-02-20 05:45: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从前,四川通江县城东门溪有一明代建筑,俗称娘娘庙,其实它不是庙,而是一座依据皇家规格修建的陵寝。   陵区前方有一石牌坊,高6米,宽约15米,一字排开呈三道大门。中门比两边侧门宽大,上端正中有一块高约2米的竖匾,匾的四周是镂空龙纹浮雕,匾额刻“皇恩宠赐”4字。中门石柱上刻阴文楹联:“徽音永著仪容杳,圣德昭彰遗迹留。”牌坊外侧石柱也有一幅阴文楹联:“水秀山明,山叠水,水叠坡,龙飞凤舞;物华天宝,天连物,物连根,玉砌金雕。”左右侧门横额分别是:“贤媛贞静”、“流芳千古”,左石柱下方刻“正统十二年竣工”,细算起来,这陵寝已经有500多年了。
      经过牌坊不远,有两根高约5米的华表,华表后方是主建筑娘娘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进入正殿,有石桌石凳,四周绘五彩壁画。正殿内有耳门可通后殿,后殿仅设祭坛,祭坛后是紧闭的两扇铜门。整个建筑庄严紧凑,富丽堂皇。
      1954年,通江拆除娘娘庙,修建看守所。民工进入陵园,毁牌坊,砸华表,砍花木,撬铜门。可他们用尽各种办法也没有将铜门打开。有人急了,就用炸药炸门,轰的一声,门是炸开了,但点炮的人手也被炸伤了。
      一座近600年的名胜古迹转瞬成了瓦砾场。
      打开铜门,里面是石砌的墓室,一口黑漆大棺安放在墓室正中。打开棺木,里面有一具骨骸和一些金玉饰品。
      这位墓主叫何玉兰,曾做过明建文皇帝朱允�的妻子,在死后30年才被明英宗朱祁镇封为金贞娘娘。
      朱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个放牛娃、寺庙小沙弥经过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一举扫荡群雄,推翻了不得人心的元朝统治,创立了大明基业。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十分注重接班人的培养,在登上皇位的同时,就册封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请名儒做太子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38岁的太子英年早逝,这使朱元璋很伤心。按他自己制定的嫡长子继位制,应立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为继位人。但朱雄英在10年前就死了,朱标的次子朱允�就成了法定继承人。朱允�儒雅仁柔,朱元璋怕他担当不了大任。相传朱元璋曾出过一个对子要他对,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对“雨打羊毛一片毡”。而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对的却是“日照龙麟万点金”。朱元璋不语,又见朱棣平时英武善谋,很有魄力,所以想改立朱棣为储君,这一想法却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无奈之下,只好立朱允�为皇太孙。
      1399年朱元璋病故,21岁的朱允�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建文。他虽然当了皇帝,但一直担心能否坐稳这把龙椅。他知道,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自己的父亲已去世外,其余25个叔父都封了王,他们盘踞各地,拥兵自重,对中央政权是个极大的威胁。要保住皇位,就必须削弱叔父们的势力,使他们没有能力与中央对抗。
      建文帝要向王叔们开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藩王在封地有自己的武装,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共同的利益也会使他们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再说有些藩王本来就对侄儿当皇帝不满意,特别是燕王朱棣,根本没有把侄儿放在眼中,他当时的封地在今天的北京,势力胜过其他侯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绝不甘心只当一个藩王。建文帝一上台就想拿他开刀,但一时找不到开刀的理由。这时正好有人告发周王朱(木肃)谋反,建文帝借机逮捕了周王,想杀鸡给猴看。
      这一招并不成功,反而让朱棣有了借口提前行动了,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说削藩这些馊主意是皇帝身边的奸臣出的,要以武力清除这些人,于是发动了长达四年的叔侄大战,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京师一片混乱。这时不知是谁点燃了皇宫,一时间烈焰冲天,浓烟滚滚。朱棣的军队破城后,一边救火一边寻找建文帝,可是皇帝的影子也没找到。有人说建文帝焚宫自杀了,可是又找不到尸体,虽然找到一具焦尸,但没人敢肯定那就是皇帝。史家和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在破城之前趁乱逃走了。
      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得了皇位,但怕天下不服,总觉得有一天侄儿会动员旧部重新夺回皇位,他要斩草除根,就必须把侄儿找到,于是在国内派人四处明察暗访,又派郑和七下西洋寻找。
      到底建文帝到哪去了呢?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地道出逃,化装成和尚,逆长江而上,四处躲藏。现在云南、四川、重庆不少县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关于建文帝遗迹的记载,《通江县志》还记载了他与何玉兰结婚的故事,并记载了玉兰死后,朱允�写的两首诗:
      阅罢严楞磬懒敲,笑看黄帷寄昙瓢。
      北来嶂岭千层回,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时知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含悲哭未休。
      《明史纪事本末》又说建文帝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主动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报名姓,要官府将他送往京师(当时首都已从南京迁到北京)。英宗不辨真伪,派老臣吴亮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吴亮就直呼其名。吴亮开初否认,建文帝就说:“我当年进膳时扔了一片鹅肉到地上,你吴亮像狗一样爬到地上吃了,你记得吗?”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吊死了。建文帝最后被迎入宫中直至老死,葬于西山,不封不树。这一记载倒与《通江县志》和清乾隆版《何氏族谱》的记载相符。
      建文帝之谜虽有多种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于1402年失位后并没死,娘娘庙的修建就是力证。在明朝,修建陵墓有极严的规定,如果玉兰不受册封,不与朝廷沾边的话,享有这样的陵寝是要犯“僭越”罪的。
      建文帝25岁时被夺位,为了躲避叔父的追杀,到过许多地方。他不敢去繁华的都市,只能到穷乡僻壤的山区小县,逃到通江时,他已是30多岁的中年人了。通江位于大巴山南麓,人少地广,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建文帝到了这里后常到玉兰母女开的一小酒店吃饭,借酒浇愁。时间一久,他对玉兰产生了好感。玉兰虽是农家女子,却也长得如花似玉,冰清玉洁,且举止沉稳,朴实温柔,很快打动了建文帝的心。这个多年在外漂泊,没过一天正常生活的中年男子多么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呀,于是,他辗转向玉兰求婚。
      玉兰的父亲何思良是个廪生,曾任山阳簿尉,官场不得意回乡闲居,听说有个做生意的人向女儿求婚,便高兴地接待了他。这生意人自称姓褚,父母双亡,房屋遭火灾,田产被叔父霸占,只好离家做点生意。何思良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举止很有大家风度,虽然落魄,眉宇间仍存儒雅之气,于是答应了这门亲事,择日为他们举办了婚礼。
      婚后,建文帝成天守在家中读书写字,大门不出,二门不进,什么活也不会干,更别说做生意了。时间一长,家人对他产生了怀疑。玉兰见他成天读书倒也暗自高兴,晚上背着父母劝他去考取功名,建文帝心事重重,沉默不语。在玉兰一再好言劝慰下,建文帝只好悄悄向玉兰说出了自己的身世秘密,并说现在朝廷还在查访他,万万不可让外人知道。这时玉兰方知丈夫曾是统管天下的君主!为了安全,为让家人释疑,建文帝假装外出做生意以掩人耳目。他对玉兰说:“外出以一年为期,若一年未归,就可能被官府抓获,那就必死无疑了。若平安无事,一年之内我必然回来。”
      天不亮,玉兰就起床为丈夫收拾行囊,依依不舍地送他到江边,一再嘱咐他早日归来。化装成云游僧的建文帝与妻子告别后上路了,他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到各处庙宇消磨时光。
      光阴似箭,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有一天,建文帝正和佛罗寺住持品茶论经,一阵秋风,落叶满地,他猛然记起“一年为期”的事来,便立即辞别住持往通江赶。赶回家时却不见了玉兰,家人哭着告诉他,玉兰以为他遭不测之祸,一月前在送他分手的江边遥祭一番后就殉节自尽了。建文帝听后扼腕长叹,痛悔失约,亲至玉兰坟前吊唁。想到玉兰殉节,想到自己流落山野,真是万念俱寂,只好重新回到寺庙削发为僧,暮鼓晨钟以度残生。
      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朝廷从南京迁到北京,夺他帝位的四叔当了22年皇帝后死了,四叔的儿子朱高炽继位当了一年皇帝又死了,四叔的孙子朱瞻基接着当了10年皇帝也死了。到1436年,四叔的重孙朱祁镇当皇帝时,建文帝已是58岁的老人了,朝廷对他的存在与否早就不关心、不重视了,受他牵连的旧臣也都已平反昭雪了,政治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时他才请地方官送他回京。
      英宗朱祁镇是建文帝的侄孙,年轻的皇帝见叔爷已是风烛残年,心里生出无限悲悯,在西山为他新建一宫,让他颐养天年。有时也召建文帝进宫闲聊,了解民间生活,建文帝顺便讲了玉兰的故事。英宗很受感动,在叔爷的请求下,于正德十年(1445)封玉兰为金贞娘娘,令内务府拨白银10万两,黄金1万两,按皇家规格修建陵寝,令通江县划公产20亩地以资四季香火费用。
      陵园两年后建成,玉兰重新入殓安葬。从此,每年清明时由地方官员举行公祭,然后何氏家族举行家祭,这一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停止。
       现在,这一名胜古迹早已不复存在,只能从《通江县志》、《子贞何氏族谱》、《诺水长流》等文献中找到一点记载。
      
      (责编关工)

    相关热词搜索:通江陵园皇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