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五花八门说状元 方法能说五花八门吗

    五花八门说状元 方法能说五花八门吗

    时间:2019-02-20 05:45:3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说起状元,人们可能会立即想到“八府巡按”、礼部尚书、钦差大臣,手持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的“出京二天子”……其实,这不过是戏曲演义、民间传说的“假语村言”而已。就以清朝为例,中状元后所授的官职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比“芝麻官”略高一点。中了状元也不一定就能招驸马。状元也不一定就是“天下第一”有学问的人。因为古代(特别是明、清)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内容主要出自《四书》、《五经》。考生一定要按照八股文的死板格式操作,不允许自由发挥,所作文章形式僵化,内容空泛,脱离社会实际,故而选拔出来的“魁首”也多是些思想枯僵,因循守旧之辈。历史上在文学、科学、治国安邦等方面有成就的状元并不多。更有甚者,科举考试弊端重重,有不少是凭皇帝或皇太后一时好恶,任意圈点,儿戏之中牵连着考生的命运,所以,“走运”和“倒霉”的状元就屡见不鲜了。下面就来摆一摆这五花八门的状元龙门阵。
      
      “布衣状元”
      
      南宋时期,浙江永嘉县文士朱梅渠,字储谋,天资聪颖,才华过人,28岁时进京赴试,文章出众堪为榜首。主考官王某决定推其为第一名,为慎重起见,又将试卷携回府中连夜细审,不料因年老健忘,竟将之遗忘在枕下。
      待到放榜日,朱梅渠见榜上无名,大惑不解,立即拜谒主考,要求查卷。此时王某才想起考卷遗忘未报,十分歉疚,只好劝他下届再考,定能独占鳌头。朱梅渠自恨才高命舛,愤归乡里,躬耕田园,清贫自守。后来有一年,鞑靼国来朝,进献圆木一根,形状怪异,两端均等粗细,声言中原有人识得此木何处为顶何处为根,便甘心臣服,否则即欲兴兵犯境。满朝文武无人能识,皇帝十分焦急。此时,新科状元王十朋奏明自己的业师朱梅渠博古通今,定能识别。皇帝命其急回永嘉请教。朱梅渠笑答:“《太极历判》有云:‘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可将此木平置水中,浮者为顶,沉者为根。”王十朋回奏,试之果然,外邦使臣诚服而退。宋高宗大喜。查明朱梅渠经历,惊叹之,意欲征其入朝为官。朱梅渠婉言辞谢。高宗钦封他为“布衣状元”,欲赐给“天下第一”金匾,王十朋回奏:“誉之过高,非恩师所愿。”高宗又改题“溪山第一”。此匾至今树立在永嘉花坦村村头,以示对这位布衣状元的永久纪念。
      
      “口彩状元”
      
      清代道光年间,安徽天长县有一位才子戴兰芬,聪慧多才,生性幽默,能言善辩。弱冠之年进京赴考,途经济南。某夜,忽想起家乡有“讨口彩”风俗。即于夜半子时外出,遇人就问祸福之事,讨人“吉言”,以测命运。当下约同窗二人往河下去“讨口彩”。时至三更,万籁俱寂,正行间,忽见河边一渔船灯火荧荧,舱内一娇俏渔娘正在灯下刺绣。三人齐喊:“小娘子,有句话请教一下。”女子一看三人嬉皮笑脸,夜半三更恐不怀好意,也不理睬。戴兰芬拾起一石头向船边掷去,只听“嘭”一声。水花溅了满舱。女子大怒,出言不逊。戴兰芬乘机抢问道:“请问今科状元出在何处?”渔娘脱口骂道:“出你娘的肚子里!”他一听,哈哈大笑,拉起二人就往回跑,边跑边笑,乐不可支。二人不解,说他“犯贱”。戴兰芬说:“我乃独生子,今科状元出我母腹中,舍我其谁耶!”二人也大笑而归。
      待到考完放榜,戴兰芬却只中了第九名,大出所料。按当时制度,主考官会同阅卷大臣共同商定将成绩最好的十份考卷缄封,上呈御览,由皇上面试,钦点状元。当金殿面试到戴兰芬时,皇帝问他姓名籍贯,他脱口而出:“小民天长第九,戴、戴兰芬。”由于一时紧张,连说两个“戴”字。这一答,无形中给了道光皇帝一个“碰头彩”,喜得眉开眼笑,连说:“好!好!好一个‘天长地久,代代兰芬’,如此捷才,当为榜首。”当即御笔亲点了状元。从此,这个“口彩状元”的美好故事就在天长一带传扬开来了。
      
      “指标状元”
      
      清代皇帝对每一位科考中的状元,都要查问祖籍世系,对各省各地录取的名额要实行“统筹兼顾”,以达到“均衡、公平”。乾隆二十六年(1761)考生赵翼名列第一。皇帝御览时,见赵氏乃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沉吟片刻说:“江苏、浙江考的状元不少了,西部各省却是空白呢。”他竟然为了“安定团结”,把这个状元“指标”批给陕西省。于是,陕西考生王杰被点了状元,而赵翼换成了第三名探花,无可奈何,只叹自己“生不逢吉地”矣。
      
      “白卷状元”
      
      “文革”期间高考交白卷的笑话,至今记忆犹新,岂不知古代也有这一景。不同的是,前者胸无点墨,不得不“白”,而后者满腹经纶,故意“白”之耳。
      据《清朝野史大观》卷十记载,江南名士马士琪赴省试,试题是“渊渊其渊”,他虽然饱读四书五经,但对这个怪题却无从下笔,握管沉思,直到交卷时仍无一字。情急之下,心一横写“诗”一首:
      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士琪。
      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这次省考自然是名落孙山,但这首打油诗却名扬四方。直到民国年间,学者陈琰评论说,当时马士琪胸中早有成文,只是由于他总想拔头名,慎之又慎,不敢下笔,才闹此笑话。在此后的历届考试中,他连科夺冠,终于中了状元,但人总忘不了前事,仍称他为“白卷状元”。
      
      “美名状元”
      
      中状元居然与姓名有关,这种荒唐事,在科举时代不断发生。
      南宋理宗宝四�年(1256),江西吉水人文天祥,21岁赴试,文章锦绣,特别对于治国安邦的策论见解超凡,主考官将其列为第五名。皇帝御览时,一见籍贯是“吉水”,名“天祥”,字“宋瑞”,大悦,说:“天降祥瑞,赐我大宋治国安邦之栋梁。”主考官忙拍马屁,指着文天祥的策论卷说:“是卷古谊若龟镜,忠奸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理宗皇帝信手提朱笔点了他个状元。
      明太祖朱元璋乞丐出身,称帝后为了显示尊贵,特爱清洁,凡器物必令反复洗涤,稍有不洁即重责下人。某次科考,在“御览”考卷时,见有“殷拂,字去尘”的人,非常高兴,说:“既拂矣,又去尘,观其名必洁士也。”一高兴,点了状元。又“亟遣议亲”,招了这个“干净”的驸马。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考试。主考定第一名是吴晴,谐音“无情”。嘉靖帝不悦,意欲另选,抬头见殿前旗帜被风吹卷,被他看成“雷”字形状,以为是“上天示意”,就要点姓雷的为状元,可遍翻考卷无姓雷的,只找到一个叫“秦鸣雷”的,被他点了状元。实属荒唐至极。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考试,恰逢慈禧69岁寿辰庆典,此时光绪帝已被囚禁,一切由慈禧独断。在点状元时,听到喊“王国钧”,她老脸一拉,眉头一皱说;“好难听!”因为谐音是“亡国君”,吓得主考大臣慌忙将此卷收起,又往下喊,直到第十名,是山东潍县人王寿彭。她两眼一亮,连声叫好,因为她想到“王”者“寿比彭祖”,大吉大利,立即点为状元。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考试,是慈禧为庆贺自己70岁寿辰特加的“恩科”。也是中国科举历史上最后一科。状元本来取的是广东人朱汝珍,慈禧一看,立即引起了“条件反射”,心想,姓朱与明朝皇帝是本家,广东人,与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文这些“叛逆”是同乡:这个“珍”字与珍妃同字,处处叫她恶心,立即扔在一边。又看到一个河北肃宁人刘春霖,大悦,对主考官说:“连年干旱,还是‘肃静安宁’为上。”立即点为状元。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可惜生逢末世,未能做官,只被派过一次去云南差使。清亡后。寓居北京西城,卖字为生,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现故宫清官档案中尚保留该科的金榜,写着“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刘春霖”。
      
      “借光状元”
      
      据张伯驹《春游社琐谈》所记,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科考,广西人张建勋30多岁进京赴试,在保和殿殿试时,直到黄昏仍未完卷。眼看时辰已到,监考的王大臣8人都要立即“掣卷”。当时领班的是贝子奕谟,乃惠亲王之子,他走近一看,只剩策尾最后两行未写完,又看他的卷面工整,看他焦急不安的神情,已过“而立”的年龄,“知为边省寒士”,很表同情,就把自己吸水烟用的纸捻燃着,以微弱的光亮照明让他继续写,一直燃尽两根纸捻,终于让他写完交了卷。发榜时,果然中了状元,他十分感激贝子奕谟的救助。后来人们都说他是纸捻照亮的“借光状元”。
      
      四状元会祭
      
      清光绪年间,发生过一次“四状元会祭”的盛事。旧时代富豪及权势之家,在办理丧事时,有“题主”风俗,即在一个木牌位上写逝者“某官某人之神主”字样,其中“主”字上面一点不写,要请当时名人用朱笔将这一点补上,称为“点主”或“题主”,点主的领军人物叫“鸿题”,再选地位稍低的二人为副,叫“襄题”。最理想的“鸿题”应是当过主考的翰林,因为他曾朱笔点过“红榜”,吉利。若能请到状元点主,那是极大的荣耀。光绪某年,闽浙总督张之万(张之洞的族兄)母亲去世,大办丧仪。之万是海内文宗,道光丁未科状元,其族弟张之洞也是状元出身,门第显赫,自然要请大名士点主,于是请动了光绪帝师翁同稣为“鸿题”,洪钧(同治状元)、陆润庠(同治状元)为“襄题”。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状元题主,四状元祭奠”空前盛事,极尽荣耀。
      另外,民国年间,犹太富商哈同在上海去世。他的“慈淑夫人”罗迦陵也附庸风雅,按照中国风俗,以一万银圆请末代状元刘春霖,各五千银圆请榜眼夏寿田、探花郑三元在静安寺路“爱俪园”为哈同“题主”,也算风光一时了。
      
      (责编 朱 飞)

    相关热词搜索:状元五花八门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