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意外“章多乡”|是意外伤报销呆乡医院证明

    意外“章多乡”|是意外伤报销呆乡医院证明

    时间:2019-02-27 05:40:3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今天的计划是去距离拉萨57公里的甘丹寺。   甘丹寺建在卓日窝切山的顶上。那是一座位于海拔3800米的高山上、有500多年历史的寺庙。   坐中巴从拉萨出发,一路向东驶去。当我们行至“吉曲河”南岸的旺固尔山脚下时,发现去甘丹寺唯一的一条山路被几块大石拦腰封住。我和学生们大眼瞪着小眼,只能望洋兴叹!
      看着那半山上一间间僧人修行的岩洞,有学生竟敢提出自己爬上山去。
      开车的藏族司机笑着说:那只是你们的想法而已,这里远看是山,近看是川,路是坑坑洼洼的并呈S形盘旋,一天是根本爬不上去的。
      行囊上肩,在正午11点的阳光下,汽车绝尘而去,留下我和学生在公路边毫无目地向前踟蹰,希望能寻觅到一点收获。
      高原的早上还是凉爽的,中午却变得干热起来。公路两侧仍然是绵延无尽、温和平缓的山峦。
      走到一处铺展着大片绿树的场地,心情为之爽朗。我们就地坐在这里吃随身带的午餐。凉风掠过,只见不远处已收割的田地里成捆的青稞,一组一组地垛在那里。大家匆匆吃点东西,就走进那泛着黄色的田野。
      经过了三天的高原行走,高原反应给学生们带来的不适已经彻底消失,同时他们或多或少的有了耐劳的精神,我也可以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包迅速地追上他们,并走在了前头。
      田间尽头,是一个被众多土林环抱的小山丘,隐约有房舍卧于其间。村口处,先是一处残垣断壁,进而几幢崭新的藏式房子,在烈日的炙烤下向上生长。
      我们踏着短短的影子,循着希冀前行,直到看见一个身着黑衣的人站在我们面前,当时还以为是“山贼”出现,真个吓了一跳!奇怪的是那个“山贼”一动不动,渐渐走近才看了个清楚,原来是一个木头做的“人”,头上还戴了一顶崭新的牛仔帽。
      学生们都抢着和这位“打扮”讲究的木头人合影留念,之后继续向小村里“进军”。村口有一条小溪,我们走过一座石板小桥便进了村。
      村子很小,小得可以一眼看穿。
      一过来没看见人,看见的是人们把金秋的疲惫存入睡眠,从没有任何一种真实如收获般让人兴奋又疲惫,尽管收割后的麦地上布满了伤痕。
      藏民房的围檐上有用墨和三彩绘出的神像,暗悠悠地藏在残壁上,几经风雨斑驳,显出苍老的韵味。学生们便用随身带的水把画面浇湿,瞬间石青、石绿朱砂等颜色又鲜活起来,清晰得让人以为是新添之笔。院门都是虚掩着的,看不到里面的格局结构。我们遵守藏胞的习俗,在没有征得主人的允许时,不能走进院门一步。
      转入一个“之”字形山丘,一座插满红白两色经幡的坡头进入视线,接着是三面环山的一片洼地,里面高低错落的几幢雕房,簇拥着一座古旧白塔。白塔如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我们很惊讶的是,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里,竟有与那木措相似的白塔。走进它,看着上面用自垩粉泼洒后一绺一绺向下淌着的条纹,如同释放的烟花。白塔周围的地面,有白粉涂画的图腾和格子。用布印制的带有鸟、龙、狮、虎、马等图案的五色“风马旗”,他们从白塔底端,扯出绳索,以扇形向山顶攀援,在风中招展,有如旗阵,气势不凡。
      转到白塔的背光处,但见一位摇着转经筒、捻着佛珠的老妇人在塔下静坐。她头上扎着的那条围巾黄得耀眼,身上穿的长袖衬衣粉得娇嫩;黑色棉布袍系着饰有各色横条的氆氇;绿松石戒指环绕无名指,金色耳环护着她满脸的沟壑,显见岁月沧桑的目光,正向着远处……
      其实学生们真正希望的是能和老人聊上几句,最想要的是沟通之后所获得更为纯粹的东西。但语言的不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彼此只能限于手势和表情。学生们给老妇拍照,与她合影,还把自己的手和老妇的手握在一起拍照。还觉得不够,就又拿出笔和纸,围着老妇画起来。在秋日骄阳的白塔下。不带一点杂念,不带一点焦虑,更无人打扰,画着这位安静的藏族老人。
      一阵呼唤声传来,抬头看,邻近的那座山顶,几个孩子正向我们摇手,一组浮云正盖在他们的头上,系在他们的指端。不一会儿,山上的几个小孩精灵似地跑了下来,黝黑的脸上挂着稚气与好奇,围在我们身边。他们的脖子上还扎着红领巾,并会说普通话。
      Y同学伸出手轻轻地在一个女孩脸上拂去一缕汗水,向她询问:“这是什么地方?”
      “章多乡!”
      “章多乡!”原来这里叫“章多乡”!一个多好听的名字。在这里,无需发现太多古迹,仅仅是朴实与幽静,就可以使我们呆足整个下午。大学生们把随身带的笔记本、碳素笔、糖果等送给这几个小学生,小学生在白塔下给大学生们唱藏族歌曲,大学生们在白粉图画的图腾上和小学生们跳着“巴扎嘿”。
      短短的接触,已让我永远忘不了那些纯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
      让我们喜出望外的是,12岁的嘎措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做客,
      和嘎措热诚相反的是她家院子里的两条大黑狗,见了我们就使足了全身的力气“汪汪”大叫,似乎非要挣断铁链,与我们决一死战似的;墙根下懒散的鸡也凑起了热闹,四处乱飞,直到越墙而逃。
      午后安静的小村,由于一群不速之客的到来,一时鸡喧犬吠,好不热闹。
      嘎措引着我们走进屋里,进“客厅”,看到的是班禅像和毛主席像粘贴在已经变老的墙上,醒目异常,墙上还有嘎措画的画和她的三好学生奖状;柜子上设有简单敬奉佛像的供桌,旁边放有帽子、水杯等;地中间是一方砖砌的炉子,烟囱伸向房顶又穿透出去;没有电视、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西面靠窗的地方也是用砖砌的平台,上面铺有氆氇织毯,代替了沙发座椅,但只能坐下我们五个人,还有几个人只能站在院子里向屋里看。
      小主人嘎措只笑不说话,从画得红红绿绿的木柜里取出白瓷蓝釉的茶碗,一个一个擦拭干净,摆在那冬天用来生火的炉台上,然后捧上装满酥油茶的暖瓶,倾倒在我们面前的茶碗中,小屋里顿时充满了酥油的香气。
      女主人回来了。她有着厚重的外表、鲜明的轮廓;她没有穿藏袍,也没佩戴珠宝项链;辫子盘绕在头上,穿着简单的衣裤。我们担心,她会不会觉得所有来西藏的汉人,都是在公路上急驶而过地去看专门的寺庙和景点,而不会有人专门下车,再走那么长的一段麦田,来到这个小乡村?眼前这么多的不速之客坐在她家里,还不客气地喝着她的酥油茶。
      和嘎错一样,女主人毫无怪罪地向我们微笑,眼神清澈,让我们感到了一种淳朴的真诚和彻底的放松。她热情地为我们添着奶茶,使我的碗里又溢满香气。
      我们向女主人问起酥油茶的制作方法。她走进右手边的厨房,拿来一块茶砖给我们看,然后将茶砖掰碎,放到了铁锅里加水煮,水沸后撒点碱,茶叶水就变成酱油的颜色;然后,将煮开的茶叶水倒进碗口粗、半人高的圆筒里,再放进一些酥油、盐巴,她抓住筒中的木杵,上下搅动,反复提压,让茶叶、油脂和水融在一起,之后倒入锅里,煮几分钟,就是香气腾腾的酥油茶了。女主人还重新为我们摆好茶杯,给我们每人又加满酥油茶。喝着土黄色的酥油茶,既止渴又充饥,是我们在高原品尝到的最美的饮品。
      我先后曾有过两次进藏的经历,但这么近距离地看到、接触到藏族人的生活以及与他们进行零星片语地交流还是头一次。两条黑狗看它们的主人和我们出出进进的,也变得很融洽起来,就不叫了。而学生们也陆续走到院子里,开始用照相机记录着藏胞房檐下的生活景象。
      嘎措家的房子筑在三级台阶上,以石头垒砌,分东、西两间屋子,东屋是客厅,西屋是寝居。院角有个猪圈,有口水井;茅房半露半现在平台角落,没有排水设施。墙头上有大大小小的并不是专门用来栽花的瓷缸或瓦盆,从中生长出的花朵,朴素地表达着主人的一己之好;外墙门窗上跳出的楣檐,悬挂着红、蓝、白三色的条形布幔,布幔的每种颜色据说都是有意义的;小小的木框窗户,是藏式特有的装饰风格,窗框外涂抹了夸张的黑色窗套。窗户木条多黑色、红色和黄色,木条上的颜色据说也是有说道儿的;院落大门上,一个牦牛的头骨装饰在那里,犀利的牛角伸向天空;门檐下还张贴着草纸刻印的经文,经文的内容分别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它强烈地标注着房屋主人的用心所在。主人丝毫没有共赏的雅兴,只有我们这外来的过客可能察觉出一抹他乡之遇的心境。
      院子靠墙立着一个木梯,我跟着一名学生,爬上房顶,房顶是一块四十平方米的平台,没有任何挑檐之类的修饰;、屋顶的每个檐角,有用五种彩色布条和树枝插成的“五色幡”。平台踩上去很柔软,原来上面铺了一层细土,有些谷物正在晾晒。再看左右邻居的房屋顶都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大平台,积木般散落在大山的缓坡或平坝上,从这家绵延到那家。用石块堆砌的民房裸露着岩石的本身,各种不同的颜色协调地拼插组合在一起,与周围的农田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田园风光。
      远处的田里有藏人正在忙碌着,组一组的青稞垛,看上去像是一只只的羊卧在那里……
      章多乡,多好听的名字,这个以雪山为蓠墙、青稞作幔帐、散布着牦牛的小村庄,在佛光笼罩下,是那么的和谐安详。
      章多乡,一个在没有设想与之邂逅的美丽小村庄。
      ――2006年9月5日记
      
      
      
      
      

    相关热词搜索:意外章多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