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从《诗经》看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解

    从《诗经》看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解

    时间:2019-02-11 05:31: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周人和自然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处于和谐状态。是由人类文明初期对大自然的畏惧,演化为崇拜征服,最后达到和谐相处。周人在对自然界高山大川的祭祀中,在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找到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对应物。他们不但在自然界中找到了摄取物质资料的源泉,也找到了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可见周人已经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之中,和大自然处于十分和谐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 自然 崇拜 和谐
      
      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处于和谐状态。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自然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着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类对立着的”①,人类对于大自然有着“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山泽莽林之中到处潜藏着凶险,雷鸣电闪仿佛随时可以摧毁整个世界,正如《虞书・尧典》所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②,洪水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诗经》对此也有丰富的描写:“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商颂・长发》)、“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大雅・韩奕》)、“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大雅・文王有声》)。人们不能不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颤栗,他们以自身的朦胧认识去解释大自然事物及其变化,将它们“人格化”、“神化”。“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③,“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神话故事便是这一时代的生动写照。
      
      一、从文明初期看周人对自然的崇拜
      
      这种产生于人类文明初期的对大自然的崇拜,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较多的反映。而且这种反映是多方面的。因为周人祖先在开天辟地、创造基业时对自然界的感受最深,他们知道创业艰难,也逐步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所以在各种祭祀过程中屡屡提到这一点。
      《周颂・般》描绘的就是周人登山而祭的情景:“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这是一首为武王克商之后,巡守而祭河岳之类的乐歌。意思是周王朝多么强大美好,登上巍巍高山和高大的四岳,看到众水顺势合流于黄河大川。普天之下,诸侯朝参,聚集此地,答扬武王之美德,承受周命,大业世代相传④。宋朱熹《诗集传》云:“言美哉此周也。其巡守而登此山以柴望,又道于河以周四岳,凡以敷天之下莫不有望于我,故聚而朝之方岳之下,以答其意耳。”⑤可见周人一方面高度赞扬武王之功德,周朝之强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祭祀四岳而祈求大业世代相传。很明显的这是对大自然中黄河和四岳的崇拜。
      《周颂》中的《时迈》也表达了武王克商,初有天下,巡猎四方,并举行朝会,燔柴祭天,望祭山川,而周公则作此乐歌以颂之。其中写道:“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朱熹也说:“此巡守而朝会祭告之乐歌也。”(朱熹《诗经集传》)据孔颖达说:“武王既定天下,而巡行其守土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为柴望之礼”,周公“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因此,《时迈》也是周天子巡守时“柴望”山川的祭歌。《天作》也是西周最高统治者祭祀岐山之乐歌。“言天作岐山,而大王始之。大王既作,而文王又安之。于是彼险僻之岐山,人归者众,而有平易之道路。子孙当世世保守而不失也。”⑥
      显然,在《诗经・周颂》中所反映的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自然观念。从上面提及的作品中,我们只能看到对自然力的顶礼膜拜,而看不到对于风雨雷电山水草木鱼虫等自然界中万物的描绘,这说明,当时人们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面对大自然,还无法进行愉悦身心的审美活动。当然,伴随着“望秩于山川”的祭祀活动,人们登高望远,临风观澜时势必增进对山川自然形貌及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的了解。这就为日后的审美活动创造了条件。
      上面我们谈了人类文明初期人类与大自然的对立关系及由此演化成的对待大自然山川的宗教观点在《诗经》中的表现,不过,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还有更为本质的另一方面,就是: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就存在着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尽管在文明初期,这种关系仅仅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表现形式也极为简单,甚至与“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含混在一起。但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趋于和谐,自然界中各种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已不断走进周人的生活圈内。如只就生物名词而言,《诗经》中就有草名一百零五种,木名七十五种,鸟名三十九种,兽名六十七种,昆虫名二十九种,鱼名二十种。各种器物名三百多种⑦。这表明,在周代人们与大自然中的事物的接触已经相当广泛而密切了。而人们最初的审美对象便是这些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动植物。如《周南・葛覃》写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 ,为�为�服之无�。
      
      诗人之所以赞美葛的茂盛,是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 又如《召南・驺虞》写道:
      
      彼茁者葭,壹发五�。于嗟乎驺虞。
      
      诗人之所以歌咏芦苇的茂密,则是因为茂密的芦苇中隐藏着许多猎物,“中必迭双也”(犹言一胎生下五头小猪,朱熹《诗经集传》)。再如《小雅・信南山》中写到对雨雪的赞美:
      
      上天同云,雨雪��,益之以��,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这也是因为天降雨雪,正好有利于五谷生长。周人咏《苤苡》,因为据说它是治病的药物,咏《采蘩》是因为它“于以用之,公侯之事”,是祭品。显然,这里所表现的对于自然事物的审美意识都是与物质的功用相联系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史上,美的观念是伴随着实用的观念而来的,人类最早的审美经验与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一致的。这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功利观点来看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⑧
      在《诗经》中从物质功用角度直接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并不多,我们大量看到的是这样一些景物描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郑风・风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郑风・山有扶苏》)、“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陈风・泽陂》)……显而易见,上面所写的自然景物,已不囿于物质功用的考虑,而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心理活动和感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所表现出的自然美的意识,比起《葛覃》《驺虞》来,已有了重大的演进。
      还有一种情况,周人通过祭神等活动,间接地描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雅・大田》: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
      �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这是周代的一首农事诗,其内容是写农业生产中选种、修械、耕种、除草、灭虫、收获等情状。诗中不仅以白描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农业生产的场面,而且,深刻而集中地反映了周代的生产关系。从中亦可以看出,周人已经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之中,这种耕种、除草、灭虫、收获诸项活动,诚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表现。类似的诗歌还有《小雅・瞻彼洛矣》、《小雅・楚茨》等等。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日益丰富与复杂。大自然不仅是人们摄取物质资料的源泉,也为人类提供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觉察到大自然中的万物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象征意义,自然界内在的有规律的运动也与人们的情绪感受有着一种不可言状的相通之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美丽的鲜花使人想到容貌姣好的姑娘;“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小雅・鸿雁》),好似“劬劳于野”的流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风雨交加的景象总是使人产生凄凉之感;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邶风・匏有苦叶),大雁叫,朝阳升,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则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希望。人类的情感和情绪与自然界中的事物对应还有比这更直白的,如《召南・�有梅》,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怀春少女,当她看到梅树上“其实七兮”、“其实三兮”到“顷筐�之”时,终于发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有意的男儿追求我吧,不要婚礼,我马上跟你结婚)的叫喊,真有点迫不及待之状,又有如北朝民歌中的“老女不嫁,呼天抢地”之叹。还如《邶风・匏有苦叶》中女主人公感觉到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强烈刺激着她:济河水涨,引起她思绪如潮;山鸡鸣叫,勾起她爱欲如火,此时她竟大胆直率地唱道:“你快来娶我吧!”与《召南・�有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经》的作者们在生活现实中发现,人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即人的思想情绪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对应物”,而人们微妙的内心世界,细微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对应物”来表达。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的这种对应和谐的关系的认识和为了表现这种对应关系,《诗经》的无名作者们创造了“比兴”手法。
      
      二、从“比兴”描写看周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有的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处,可以“以彼物比此物也”。这一类的比喻在《诗经》中可以说俯拾皆是。如《小雅・天保》写道:“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把抽象的福寿比喻为可以感知的山川,有如当今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又如《大雅・常武》中用“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来形容王师军旅,生动地表现出它的声威气势。这一类比喻,着眼于自然界事物的外部形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相似点。还有一些比喻,着重把握自然界事物内部特征与人类生活现象的相通之处。比如,“螽斯”有生子繁多的特点,诗人便用它来比喻子孙众多;“蜉蝣”朝生暮死,诗人便用它来比喻溺于安乐而忘远虑的人。《诗经》中还有通篇以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如较典型的有《魏风・硕鼠》, 以老鼠的贪婪来比喻剥削无厌的统治者;《豳风・鸱�》全篇以一只失子毁巢的母鸟来比喻处境危殆的人。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小雅・鹤鸣》,这首诗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来说明“诚之不可�也”;以“鱼潜在渊,或在于渚”来说明“理之无定在也”;以“乐彼之国,爰有树檀,其下维�”来说明“爱当知其恶也”;以“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来说明“憎当知其善也”⑨。诗人一连用四件具体的自然界事物来表达抽象的人生哲理,说明他敏锐地观察到自然之理与人生之理有一定相似之处,人和自然的关系竟如此的密切。
      “比”往往着眼于表现自然界事物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相似的属性,往往是表象的、具体的和可感知的,而“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则着眼于表现自然界中事物与人们的精神上、感情上、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深层次联系,二者有层次上的不同。唐代皎然说:“取象及比,取义曰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朱熹也说:“但比义虽切而却浅;兴意虽阔而味长。”⑩在《经诗》中有大量的自然景物是作为“兴”起某种感情的特定对象而出现的。如“�兮�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郑风・�兮》),风吹落叶,飘然盘旋,给人以飘飘欲飞的感受,正好与载歌载舞的欢乐气氛相应;“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邶风・燕燕》),在空中上下飞翔的燕子,牵动起人们依依惜别之情;“之子于归,远送于野”(《郑风・燕燕》),生长在坡地水畔的蒲草荷花,引起诗人对“美人”的思念,不觉“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陈风・泽陂》);“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召南・殷其雷》),从山那边隐约传来的雷声,使诗人想起从役在外的人。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由某种自然景物而触发起某种情绪并引出与这种情绪相关的事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兴”起一种情绪,而且还具有某种象征、暗示意义。比如《邶风・北风》中写道:“北风其凉,雨雪其�”,风狂雪猛的景象不仅给人一种悲愁之感,而且还暗示着国家危乱将至,所以诗人说:“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召唤相好之人去而避之。《小雅・四月》中所写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冬日烈烈,飘风发发”,也有着象征祸乱日进、时局动荡的意义。如《小雅・采薇》末章以“杨柳依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难舍难分之情,用“雨雪霏霏”来表现今日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这是以情景的和谐协调来渲染情感。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比简捷的感情呼应更为复杂的关系,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象征之意”。然而,在许多时候和场合,“比”和“兴”实际上是很难分辨的,因而在过去常是比兴并称的。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虽然是兴起欢快之情,但又何尝不是以鲜艳的桃花来比喻那位容光焕发的新娘呢?
      还有一种相反相成的比兴手法,而《豳风・七月》第二章则是用“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这样的明丽之景来与采桑女“殆及公子同归”的悲伤形成对照,以情与景的对立来加强情感,达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三、从始祖创业看周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大自然的处于和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的变化,主要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正如孔子的天命观,经历了回避天命、畏天命、知天命三个过程,而最后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这是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的发展过程。同样,《诗经》的诸多诗歌中,也反映了这一过程。从宇宙层面上来说,《诗经》和谐为美的审美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徐复观指出: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11)。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在《诗经》的大部分诗歌中都有所体现。无论是描写劳动、抒写婚姻爱情,还是表现宴饮飨乐的诗歌,大都洋溢着一种和谐融洽、自然亲和的气氛。如《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时,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等等,都是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幅幅自然隽永、情景交融的美丽图画。而描述周民族创业的史诗,证明周人主动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绵》是一首周人赞美其祖先古公�父开国功业的诗歌。周人自公刘定居于豳,又传九世至古公�父。因受戎狄的逼迫,古公�父便率领周人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定居于这土地肥沃的周原之后,在古公�父领导下,整顿了制度和组织,营建了宫室房舍,由穴居进化到室居,由原始社会逐步过渡到奴隶社会尤其是“�之�,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鼓弗胜”(敛土盛土,其声仍仍,填土倒土,其声轰轰,捣土夯土,其声登登,削高拍平,其声乒乒,百堵高墙,一齐筑成,丈二大鼓,难胜其声)。这种劳动之艰辛,声势之浩大,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征服。全诗叙写劳动场面相当具体生动。
      《生民》是周人歌颂其始祖后稷的长篇叙事诗。第四章说后稷从幼年时期就热爱农艺并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五、六两章赞颂后稷从事创造性的农艺劳动,立下了丰功伟绩。他培养了许多优良品种,增加了谷物的生产与繁殖。
      《公刘》是周人歌颂公刘开国殊勋的长篇叙事诗,它描述了公刘带领族人自邰迁豳的过程。尤其是后几章,写公刘到各处审察地利,选择吉地,始建城邑房舍及定居后整训军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大雅・旱麓》:
      
      瞻彼旱麓,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禄禄攸降。
      
      意思是君子贤良,和乐近人,乐易和平,以求天禄。君子贤良,和乐近人,大福大禄,自天降临。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已意识到主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史诗都讲述了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乍看起来,这是人类与大自然的一种矛盾与斗争,但这是表象的,通过这表面上的矛盾与斗争,达到实质上的和谐。这是更高层次的和谐,也是真正的和谐。这种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由对立、崇拜、征服,最后走向和谐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章可敦(1948- ),浙江临海人,台州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学报。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② 顾宝田,洪泽湖.尚书译注・虞书・尧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③ 杨天宇.礼记译注祭法第二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④⑩ 袁梅.诗经译注[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⑤⑥⑨ 朱熹.诗经集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⑦ 蒋立甫.诗经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⑧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三联书店,1973.
      (1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相关热词搜索:诗经人与自然和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

    推荐访问

    在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讲话 春节期间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副县长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干部任前谈话会主持词 市人社局关于开展矛盾化解“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总结 善党组织方式 党课讲稿:坚持严密党组织体系完 镇党委书记在党员冬春训和党建业务知识培训会上讲话 在公司“道德讲堂”暨专题党课上致辞 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纠正“四风”整改情况报告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模板(共4篇) 办公室工作人员发言稿 主题教育实施方案(2篇) 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发展对象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汇报 集团党委上半年宣传工作总结 微党课:践行信仰信念,争做合格党员 乡镇“七一”党课讲稿 在县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四个坚持”扎实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在全市组工干部业务培训会上讲话 "个人检视剖析报告 在乡镇校车安全会议上讲话稿 XX国企党课讲稿专题党课 廉洁党课讲稿:加强党性修养 县委统战部年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在全局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讲话 纪委书记述职述廉报告 分管住建和征地副区长述职述廉报告 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讲话 区医保分局年度深化作风建设工作总结 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6个方面查摆问题 交流发言:在专题“读书班”上学习体会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