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知识分子该如何跟官员对话】知识分子的特点

    【知识分子该如何跟官员对话】知识分子的特点

    时间:2019-01-28 17:41: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11年6月23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题为《知识分子应该勇于跟官员对话》的文章(引文均见此文)。该文的起因源自2011年6月16日《南方周末》登载的“于建嵘教授与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关于红色文化与中国革命传统’的对谈”。该文作者由这篇“对谈”,“不禁想起于建嵘半年多以前,另一场不欢而散的对话”。
      2010年底,于建嵘先生在微博中谈到他在万载县给700多人讲课,“号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的房子”。后来吃饭的时候,“县委书记称,为了发展,就得拆”,于先生“怒言,现代社会就是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为基础,你们这些人最要做的就是确保个人权利”。县委书记回应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听完此话,于先生“一怒推椅而起,离席而去”。该文认为,于先生此举,无疑是“又一扇对话的大门,被轻轻关上”,而在作者看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换一种话语对话一下(或者干脆‘教育’一下),送上门的县委书记,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强拆’和‘知识分子靠什么来养活’,并由此把话题引向深入”。可在笔者看来,该文作者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一位堂堂的县委书记,难道连“为什么不能强拆”和“知识分子靠什么来养活”都不知道么?
      从当前的法律层面上来讲,土地或为集体所有或为国家所有,房屋则归业主所有。政府并不等于国家,也不是土地的主人。怎么能随意处置辖内的土地呢?政府不过是人民推选出来的一个管理机构,它的全部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理应管理好辖内的土地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能安居在自己的住宅里。这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身为一个县的首席长官能不知道吗?在当下,既然拆迁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直接关系到地方官员的切身利益,你“换一种话语”,对方就听得进去了?同样,“知识分子靠什么来养活”,至少于先生的工资不是在万载县领取的吧?也许于先生那次的“讲课费”是该县发的,也许还就是从“拆迁”、“卖地”的财政收入中拔出来的。但这也不等于知识分子都是靠政府的“土地财政”来养活的呀!讲课是一种劳动,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劳动,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怎么就成了政府的恩赐,成了“官”养活“民”了呢?
      于建嵘与裴宜理两位教授的对话是在知识分子之间进行的,是一种学术上的交流,这种“对话碰撞的火花”确实令人“激赏”。可于先生跟陈书记的对话就不同了,它是知识分子与官员对话,说得更直白一些,是知识分子与公权力对话。这种对话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是很难进行的。于、裴二人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位置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尽可畅所欲言,即使相互辩驳也只能有利于探讨的深入。于建嵘和县委书记就不同了,他俩一个是知识分子一个是官员,虽然按理说也是完全平等的,但一句“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便将双方的地位彻底拉开了,相互之间成了“养”与“被养”的关系。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县委书记俨然成了百姓的“父母官”了。在这种身份歧视的前提下,还对得起话来么?在公共领域里面对无所不在的公权力保持高度的警惕,秉持批判的立场,时刻监督与制约权力的滥用.乃是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窃以为,于建嵘先生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合适的。只有将那些专横的做法和荒谬的说法公之于众。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才可能制止权力的滥用。才可能使“他们就不会‘这样干’了”。
      其实,批评也是对话,在“微博”上同样可以对话,而且是一种既便捷又透明的对话方式。如果一方认为“我虽然委屈但无愧”,而“选择了沉默”的话,那么,其他的对话方式恐怕也就难以奏效了。于建嵘先生的说法与做法,可能有伤对方的面子;但是否给了对方面子,对方就能纠正那种肆无忌惮的“强拆”呢?恐怕未必。因为面子固然重要,利益更重要。大约不会有人由于对方给足了自己面子。就断然放弃自身的既得利益的。因此,在公共领域里。面对公权力,监督与制衡远比道德的说教重要得多。

    相关热词搜索:该如何知识分子官员对话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