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从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的区别与联系来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从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的区别与联系来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时间:2019-01-29 05:48: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以来,就和中国的儒、道等思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至宋明时形成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既吸收儒家早期思想的精华使自己在中国立足,又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后期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宋明理学虽然接纳了佛教的一些观点使自己形成成套理论,但宋明理学并不是一味接受,他们对佛教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地方进行的批判又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通过对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的研究,对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一、佛教的起源和中国佛教的起源、发展
       佛教发源于印度,印度佛教的产生经历过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释迦摩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少年时受过婆罗门的传统教育,学习过“五明”学。由于从小丧母,又遭亡国之痛,在20岁时开始离家出走探求人生解脱之道,最终在菩提树下沉思七天七夜,悟出真理,求得了解脱之道,这个真理就是佛教最早的,也是最基础的理论:“四谛说”。四谛说分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理论的出发点,其他理论都是由此引出的,其主要观点认为:每个人的人生复杂多变,经历曲折,然而可以一个字概况,那就是“苦”,如果要得到解脱,就要从克服人生的爱恋和追求入手。“集谛”主要是具体分析人对人产生爱恋和追求的基本原因,归结起来是三说:“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灭谛”主要是论证佛教徒在世间最高理想―“涅�”。“道谛”主要是论述人生解脱之路,也就是通往“涅�”的路。
       二、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分派
       宋明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意识形态。
       理学的基本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因此,其主要讨论的问题便是“天道”和“人性”的关系。宋明时期,出现这种命题的并不是偶然的,有着它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程朱理学以“天理”作为世界的本原。他们强调“天理”是宇宙的根本,“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有一个理”。他们提出了“理一分殊”。在此基础上, 程朱理学展示出了他们的人性论和认识论,在人性论方面,他们认为“天理”本身是至善的,但是因为“气”有阴阳,清浑之分,才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性格,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理本论”和“心本论”上产生分歧,但是他们在大的目的上是一致的,即在思想上继续巩固儒家的地位,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以及封建纲常的合理性。
       三、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究竟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们从本体论、人性论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
       1.本体论上佛教和理学的联系和区别。首先,佛教通过夸大人思维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使思维和客观事务相脱离,并将其神圣化,以达到使思维成为先于客观事物而且独立存在并能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东西。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人每一个行动,事先总是有一个主观目的的支配。从另一个方面看,客观世界一切对人有用的事物,大多也都是人们改造的成果。
       我们在看宋明理学史时却发现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宋明理学大师们用佛教的本体论思想建立自己的本体论体系,另一方面又口口声声辟佛。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要看出这不是偶然的,关键在于要揭示“理”的内涵。佛教和宋明理学虽然都用“理”的概念作为本体论范畴,但是他们对“理”的内涵的理解却是根本不同的。佛教不论任何宗派所讲的“理”都是指性空之理,所谓“空”,不是指空无,而是指“假名”,或者“不真”,也就是说,在佛家看来,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看起来煞有其事,其实都是过眼云烟,都是空的,虚假的。
       由此可见,虽然在本体论上,佛教虽给了宋明理学启迪,但宋明理学却和佛教有着本质上的本体论内涵的区别,有着自己的特点。
       2.在人性论上佛教和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在人性论上,佛教各宗派的观点不外乎是性具善恶论和无善无恶论。性具善恶论主要观点是:人的先天本性具有“善恶”二性,至于以后表现出“善”还是“恶”,在于人的修行与否与修行程度。无善无恶论则认为,人性生来是纯净的,不具善恶,至于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善恶言行,是由人的后天的修行所决定的,是因人而异的。在所有的宗派中,无善无恶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而理学的人性论,大多都是主张性善论的。程朱理学推崇理本论,认为天理赋予人心便表现为人固有的善性。陆王心学强调心本论,认为“天理”即在人心;人心既是天理,这就更是性善论了。
       3.佛教的妥协及意义。面对宋明理学大师们的批判,为了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佛教也不断的进行改善。如禅宗就对传统佛教的修习方法就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们主张修习不必定要打坐、做功课,“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付臭皮囊,何须做功课”,认为只要性心清净,出家人可以成佛,在家人也可成佛,不再强调必须出家,在寺院修习。
       从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本土文化和一个外来文化相互融会的成功例证。两种文化融会的结果是相得益彰的:外来文化融会本土文化的“精华”,终于在异域站住了脚;而本土文化则因为汲取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使自己获得质的飞跃,进而形成一种新哲学,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尚荣注译.坛经[M].中华书局,2010.
       [2]赖永海主编.白话佛教十三经[M].中华书局,2010.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佛学理学中国如何对待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