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沙漠骆驼歌词是什么意思 [三毛创作中的沙漠情结]

    沙漠骆驼歌词是什么意思 [三毛创作中的沙漠情结]

    时间:2019-02-03 05:29: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台湾作家三毛的创作以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主要线索,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不同阶段   的生活经历铸就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以娱乐、记录生活的创作姿态,用不同于虚构小说的方式进行创作。其中,定居撒哈拉沙漠的生活,更成就了她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
      [关键词] 三毛 大漠风情 记录生活
      
      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以“小人物”自居,又以“小人物”自豪、出生在大陆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用她特有的文字魅力,铸就了一个属于她的文学时代。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采。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一个个令人兴奋又传奇的故事,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着千百万读者。美妙哀婉的《橄榄树》,是她在一个夜晚连同其它八首歌词一气写成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撒哈拉的故事》,是她远离故乡,流落天涯,在非洲的荒野里连年闯荡留下的奇幻的生活脚印。
      一、创作风格因大漠而改变
      三毛热爱创作,更热爱生活。所以,她记录生活;所以,三毛的故事,记录的正是她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记录下她人生的传奇、浪漫与不幸。
      (一)三毛的早期创作
      是处于生命雨季中的成长期作品,后结集为《雨季不再来》。作品晦涩、阴郁,充满悲伤、煎熬的感觉。胡品清女士曾在《片段三则》中描写当时的她:“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等到幻想变成真实的时候,便开始逃避。”
      三毛是个极度敏感和神经质的人,直至她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旁听,这是她人生重要的转折。她从此踏出了自闭世界,开始追求知识,并轰轰烈烈地恋爱。这一时期她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散文,从受老师的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夏日里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在《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在思想上流于迷茫和伤感。
      (二)三毛的沙漠生活和创作过程
      沙漠生活的几年,则成为三毛人生和创作的另一个转折。定居沙漠的生活时光,是三毛物质生活最贫乏,精神生活最富足的时候。这一时期是三毛生活最为愉快的时刻,婚姻的和谐,周围景物的莫测变换,激起了她极大的生命活力。三毛创作风格的改变也从此开始。她和大胡子丈夫在沙漠里白手起家,从柴米夫妻到神仙眷属。此时,她拿起搁置十年的笔,开始了第一家《中国饭店》。自此后,她以三毛为笔名,把遥远异域里传奇生活用生花妙笔描绘出来。在《撒哈拉的故事》成名后,三毛毅然将她的早期作品结集为《雨季不再来》,代表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从这些作品的结集和出版,我们可以看出,三毛开始勇敢直面人生,开始摆脱过去抑郁、伤感的生活阴影。因为她知道,今天,包括一个眼神在内,都是过去生活造成的影子。沙漠里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造成日后健康三毛的基石。这时的她希望带着我们一同去看过,一朵温室里苍白的小花是如何经历了风吹雨打,历经磨蚀而弥坚,成为一个光彩万丈在撒哈拉的阳光下风情万种快乐生活着的妇人。
      从《白手起家》到《沙漠中的饭店》,倾注了三毛所有的生活激情,苦中作乐,自得其乐。“灼人的烈日下。我双手提着水箱的柄,走四五步,就停下来,喘一口气,再走十几步,再停,再走,汗流如雨,脊椎痛的发抖,面红耳赤,步子也软了,而家还是远远的一个小黑点,似乎永远不会走到。提水到家,马上平躺在席子上。”“不能回首,天台的空罐罐又在叫我了,我要去守我的木条,这时候,在没有什么事比我的木箱更重要了。”[2]陌生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在沙漠里的白手起家,成为他们的新婚蜜月。艰难的生活,没有让他们后悔作出定居沙漠的决定,更没有因生活的艰难而丧失生活的激情,反而柴米油盐的过起了小日子。当生活的一切都走上正轨,生存已不再是三毛生活的全部,她开始制造情趣,寻找乐趣。三毛让丈夫在“沙漠饭店”里,品尝到了“天上的雨”、“钓鱼的尼龙线”、“很贵的鱼翅”,[3]一道再平常的粉丝,尽能吃出这许多的名堂。在三毛的一手操办下,“沙漠饭店”不仅成为荷西的最爱,同样成为夫妻二人款待朋友上宾的最佳方式,“你是说小黄瓜炒冬菇吗?我没有骗他(荷西的老板),这是他一生吃的最好的一次‘嫩竹笋炒冬菇了’这是他自己说的。”[3]渐渐的,柴米夫妻变成了神仙眷侣。大漠里的生活枯燥却也神秘,三毛是个喜欢冒险的人,于是她还开始了沙漠观浴记的历险,“那个光身子女人一回头,看见石块后的我们,吓得脸都扭曲了,张着嘴,先逃了好几步,才狂叫起来。我们被她一叫,只有站直了,再一看,那边帐篷里跑出许多人来,那个女人向我们一指,他们气势汹汹的往我们奔杀而来”“‘快跑,荷西。’我又想笑又紧张,大叫一声拔腿就跑,跑了一下回头叫:‘拿好相机要紧啊!’我们逃到吊下来的绳子边,荷西用力推我,我不知道哪里来的本事,一会儿就上悬崖了,荷西也很快爬上来。恐怖的是,明明没有路的悬崖,那些追的人没有用绳子,不知从哪条神秘的路上也冒出来了。我们推开卡住车子的石块,绳子都来不及解,我才将自己丢进车内,车子就如跑弹似的弹了出去。”[4]枯燥、奇异的沙漠生活在她的经营下,竟然变得生动有趣、惊险且充满了传奇色彩。
      读三毛这一时期的作品,就象听人说故事,谈家常,只觉得讲话的人徐徐道来,没有做作,没有故弄玄虚,没有调侃。这就是三毛语言魅力之所在。这就使她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对现实不满,也渴望到外流浪,用亲身的经历去体验人生奥秘的台湾青少年对她无限羡慕和由衷敬佩。由此,更能看出三毛创作风格较以往而言,大有改变。不见了灰色人生,再现的是精彩的沙漠世界。
      二、沙漠故事中两种不同的情感感受
      (一)概述两种情感的沙漠创作
      三毛的作品中描写最多,也是最动人的,是她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故事,是她与沙哈拉威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是撒哈拉独一无二的奇特风景。从内容上说,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中几个岛屿所独有的景色,特有的人和事,以及荷西逝世后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是作者付出最大心力笔耕的。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几个岛屿所独有的景物、人事中,如《收魂记》、《沙漠观浴记》、《平沙漠漠夜带刀》、《逍遥七岛游》、《哭泣的骆驼》,写活了大沙漠和各岛屿的风俗民情美景,让万千读者痴迷于“三毛的世界”。在一系列以撒哈拉为背景,以她和荷西婚后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我们看出了流动于作品中的动人的情感激流:我们看到了她对手足、父母、丈夫、朋友、邻里、陌生人,……以及对世间一切的爱与悲悯之心。记录的都是发生在沙漠中的故事,故事中体现出的却是作者不同的情感感受:一种是描绘大漠的奇特风景,异乡风俗,展现给世人一个奇幻的沙漠景观,感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怀;一种是记录大漠中英雄的影子,为自由而奋斗的真实历程,凝聚着“我”对人物和事件的深思。
      三毛对沙漠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的叙写,更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如同写婚礼,《娃娃新娘》展现出沙漠的古朴风俗与复杂的仪式,突出了未成年新娘的痛苦与无奈”,而《结婚记》则显示了公证结婚的隆重与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新娘为只有一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和“走路去结婚”的幸福和自豪;一样写老人的生活,却能从不同的老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出发,捕捉人物行动中最独特、最典型的部分,展开充分的刻画,显示人物最本质的东西,于是,就产生了对青春长在、并力争使自己短促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的长者的赞颂(《这样的人生》),以及对被儿女妻于抛弃、被社会隔绝冷淡的孤苦老人的同情(《一个陌生人的死》)。又如都写夫妻生活,有对在共同命运中互相帮助支持的恩爱夫妻的情深意重的抒写,也有对重利薄情而剥夺了丈夫自由幸福的自私狭隘者的批判(《士为知己者死》)。更可贵者,作者为小人物作传(《巨人》),为普通一兵立碑(《沙巴军曹》)。而反映沙哈拉威人争取独立自由的血与火的斗争(《哭泣的骆驼》)和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哑奴》)更是她中期作品中的海底珍珠和沙漠玫瑰。前者让我们看到一幅富有时代特征的沙哈拉威人斗争生活的真实图画,看到殖民者怎样吞食、侵占弱小民族以及弱小者的反抗和牛争,后者则从哑奴“这一个”人物的遭遇,反映那个时代、那个地区奴隶命运的“一般”。这种热爱生活,探索人生的不怕挫折的精神,令人振奋,给人力量。可以说,三毛在荷西生前死后这一段时期的创作,即中期创作,是她创作的高峰期。“三毛热”这个文化现象,是随着反映她在撒哈拉的生活这个创作高峰时期的出现而出现的。
      (二)以奇风异俗为主题的沙漠创作
      三毛怀着对沙漠的一片梦幻、一种神秘、一种憧憬、一种探险家的征服者的雄心和勇气,要做世界上第一个横渡撒哈拉大沙漠的女子探险家的决心,只身来到了这神秘的所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三毛在小镇的外头租了一间房子,以一张草垫当床,安下了家,开始了她那神秘而艰难的沙漠生活。住房的街头就是她久久向往的、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在三毛的眼里,它平滑、柔软、安详而沉静地从脚下绵延至天边。一眼望去,颇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当她手捧相机,一路走来时,她为之惊叹“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长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6]等等使人着迷的大沙漠景象,而且有各色各样不同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沙漠男人和女人。这些都呼唤着三毛将它们一一快速地拍摄下来,向外界传播或作为资料保存。《荒山之夜》既把被风吹积成弧形的沙丘,描绘成“好似一群半圆的月亮”,那么柔美,又揭示荷西几陷于死命的沙漠泥沼地的险恶可怕。至于“我”求救于吉普车而车上男人不但见死不救,反而陡起歹意,以及“我”的抗争,又使读者进一步认识“我”在沙漠中的冒险生涯。而其他作品中出现的辽阔的沙漠:深蓝的长空,成群结队的骆驼,星星点点的帐篷,以及娃娃新娘的婚仪,沙漠浴室的奇景,丹纳芙丽的化装狂欢、拉歌美拉的口哨传音等等,简直是一幅幅诱人的非洲风景画和风俗画。三毛作品所描绘的许多题材,对我们许多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是从未接触过的。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要属《沙漠观浴记》所描绘的,由三毛亲自去参加的沙漠沐浴,那些肥胖健康的黑色裸女们,一个个伏爬仰卧,用小石片仔细地刮身上的污垢,然后用井水冲刷,这种生活场景真是令人打开眼界。另有是观看沙漠女人的内浴,将几大桶水从肛门经皮管不停地灌入体内,再将腹内污物排除、掩埋,反复七天,才算完成内浴过程。这真是沙漠盛事,人间奇观。
      (三)以大漠英雄为主题的沙漠创作
      三毛所写关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分别收集在《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两本集子里。前者多以记录沙漠奇特的风俗民情和历险故事为主,后者则通过对撒哈拉的主人――沙哈拉威人的刻画,对沙哈拉威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和自由而进行的前仆后继的斗争,以及他们庆祝胜利时的狂欢、遇难时的慷慨悲壮的描写,来歌颂沙漠里的英雄。这是作者内心隐藏的情感,是对沙漠英雄和争取自由的人民的悲悯与爱。
      在亲眼目睹了骆驼屠宰场上,惨无人道,惨不忍睹的悲剧后,三毛就以《哭泣的骆驼》为题,写了一篇长文,记录下了当地沙哈拉威人民族的领袖,游击队长巴西里所进行的民族解放事业和他遭受的残暴杀害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感情用笔”来表现对摩洛哥侵略者的憎恨,对沙哈拉威人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赞颂,对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夫妇的敬爱与同情。当然我们不会忘记美丽得惊人、善良可亲,大方得令人敬佩、却死得那样凄惨的女主角沙伊达;“神出鬼没、声东击西凶猛无比”、但却长得“英俊洒脱”、“王子似的抢眼”的游击队领袖巴西里。他们为了民族解放的事业牺牲了爱情,最后也失去了生命。
      这一切都是基于她对沙哈拉威人民的血肉相连的关系。三毛说过“我不爱景,我爱人”,[7]即便是一篇生活原形再现的作品,其中也蕴涵着强烈的思想感情,通过写景、写人、写事,透出感动的情感,景不单纯是景,事也并非单纯说事。虽未用文字语言,在文中直接表现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情感感受,却让读者产生一种无法割舍的共鸣。三毛写到这里,她的内心是沉重的,而感情却是细腻的,英雄的那份感动久久的停留在她心里。
      细细品味,三毛是把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
      她说:“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所以,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职业作家,我的作品只能算是自传性质的记录。”“我不是一个作家,我不只是一个女人,我更是一个人。我将我的生活记录下来了一部分,这是我的兴趣。”[5]她不创作,只记录,她说自己不会虚构故事,她的作品有种平民式的自然和随便。写作对她而言只是生活的延续,且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她写作时没有“使命感”,否则会感觉得做作。写与不写全在想与不想。三毛追求的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她懂得生活,是一种更真实。对她来说,生命的功课不是写作而是生活。十几年前,“流浪”的三毛衔着梦中的橄榄枝飞向远方,她所动情描写的撒哈拉沙漠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
      参 考 文 献
      [1] 桂文亚,《三毛―异乡的赌徒》,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第2页。
      [2] 三毛,《白手起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第172页。
      [3] 三毛,《沙漠中的饭店》[M].山西教育出版,2001年出版,第119页。
      [4] 同[3],第208页。
      [5] 三毛,《沙漠观浴记》[M].山西教育出版,2002年出版,第116页。
      [6] 三毛,《平沙漠漠夜带刀》[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58页。
      [7] 同[2],第105页。
      [8] 三毛,《收魂记》[M].山西教育出版,2002年出版,第189页。
      [9] 梅子涵,《三毛悄悄对说》[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第149页。
      [10] 同[5],第118页。■

    相关热词搜索:情结三毛沙漠创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