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美梦难圆 [生死梦难圆]

    美梦难圆 [生死梦难圆]

    时间:2019-02-03 05:42: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负盛名的剧作。本文阐述该剧的男主人公推销员威利・洛曼的悲剧,并从当时美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及价值观念和威利・洛曼对美国梦的盲目追捧分析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美国梦;威利・洛曼;悲剧;根源
      On the Fate of Willy Loman, the Hero of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Zhang Chengguo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Qinzhou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535000, China)
      Abstract:Arthur Miller is a famous American play writer. His work Death of a Salesman has become a great success since it was put on the stage. Why did the fate of the hero Willy Loman of it touch the American people so much? What is the real source of his tragedy?
      Key word:American Dream;Willy Loman;tragedy;source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他为世人奉献了诸如《鸿运高照的人》、《全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炼狱》和《美国时钟》等优秀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要数他的悲剧《推销员之死》。《推销员之死》发表于1949年。该剧一经公演,便轰动整个美国剧坛,便轰动整个美国,经久不衰,创下了连续演出742场的记录,并使剧作家一举夺得当年美国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界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 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深深地触动千千万万的观众和震撼他们的灵魂。本文将阐述其悲剧并分析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一、威利・洛曼的悲剧
      
      《推销员之死》讲述的是美国社会正处于19世纪的田园式的生活向20世纪的竞争社会转型的时期。当时美国虽然只经历了从内战到一战的短短五十年的时间,但是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迅速转变成工业大国,城市化程度极高:跨州的铁路,无数大型的工厂和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时刻都感受到竞争的压力。金钱意味着一切。一时间,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利用和被利用关系。为了生存、发展和成功,人们变得不择手段。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物质享受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即使无力购买所需的东西,但精明的唯利是图的商家自有高招:分期付款,尤其是房子车子和家电等。为了付清诸如分期付款的巨额账单,人们疲于奔命。为了享受包括超前享受,为了金钱和成功,人们变得更不择手段。传统的道德准则一去不复返。决定人际关系的是利益而非信仰。衡量人的价值是金钱而非人格。信誉不再是人们做生意的原则。为了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为了金钱,人们变得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在雇佣关系中,雇主不再看重职员的人格,而只着重考虑职员能否给自己带来多少盈利额。传统的温情的人际关系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冷漠无情。
      威利・洛曼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但他仍然执着地坚信,只要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好人缘,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推销能力便会获得成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基于这个梦想,他放弃了追随哥哥本到非洲丛林寻求发财的机会。他选择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大都市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天真地认为:只要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好人缘,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推销能力便会获得成功。所以他年轻时认识的老推销员戴夫・辛格曼就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偶像。老推销员戴夫・辛格曼的成功靠的就是他个人的魅力,好人缘和顾客的好交情。他年过八旬还在推销东西。他的推销工作就是每天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打打电话,生意就源源不断。这种推销方式和成就是如此的令威利・洛曼神往。更震撼威利・洛曼的是在老推销员戴夫・辛格曼去世时的蔚为壮观的葬礼的场面: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从美国各地赶来参加他的葬礼。有了这个梦想,有了这样的楷模,威利・洛曼三十四年如一日,奔命于城市的钢筋丛林中,忠心耿耿地为雇主推销产品。他甚至把自己的梦想灌输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当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相貌和自己一样都不错的时候,便天真的以为加上好人缘,将来他们也会出人头地。所以对儿子的教育更是一种误导。特别是对大儿子比夫的教育更是如此。对比夫从小的偷窃和考试的作弊行为,他采取的措施不是批评教育和及时纠正的正确引导,反而是赞许和纵容。这样的教育导致了两个儿子一事无成:大儿子比夫三十多岁了还四处游荡,一事无成;小儿子哈比成为头脑简单,一无是处,冷漠无情又毫无责任心的花花公子。威利・洛曼三十多年的疲于奔命的推销工作不但没有使自己成功,不但没有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就连自己寄予厚望的两个儿子竟也一事无成。各种各样的账单尤其是分期付款的巨额账单如同雪片纷纷飘来。自己也已经不再年轻,已年过六旬。各种各样的压力几乎让他崩溃。但这些打击和压力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打击是在他为公司奔命三十多年之后,公司的新老板霍华德以他年迈和推销不力为由便冷漠无情地将他解雇。连他最低微的保底薪水的要求也保不住。一生的梦想瞬间破灭。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本来天真地认为,虽然自己已经年老和推销不力,但老板会看在他为公司奔命三十多年的份上,加上自己和已故的老老板的老交情,现任新老板的名字还是自己帮取的呢,会给他保底薪水,老有所养。但冷漠的新老板霍华德无情把他解雇了。就这样被无情地解雇了。自己已年过六旬。一直执著痴迷凭借个人魅力好人缘和勤奋努力便可获得成功的美梦彻底破灭。他不可能重头再来或东山再起。因为他的梦太深沉和太漫长,所以在他梦想破灭的那刻他感到了心寒和绝望。最好的方式是逃避。而最彻底的逃避便是生命的终结。威利・洛曼别无选择。但他心底还梦想通过自己的撞车自杀为儿子获取2万美元的保险赔款,让儿子完成自己生前未圆的梦。尽管他生前东挪西借交足了人寿保险所需的金额,但因为他有自杀嫌疑记录在案,所以他幻想用自己生命换取的2万美元也成为泡影。所以他生前死后的梦想都无法实现。
      
      二、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
      
      美国梦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欲望和梦幻。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就梦想到这块土地上掠夺财富,主宰这片土地。其中英国的清教徒更甚。他们梦想在这片新土地上建立他们自己新的耶路撒冷――上帝在人间的王国。当时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尚未建立自己的国家,整个“新”大陆都属“无主土地”,可以任意占有和瓜分。无垠的土地意味着无限的机会。大批大批的移民蜂拥而至。他们都梦想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财富,过上如意的幸福生活。在这期间也不乏成功者。其中以富兰克林、杰佛逊、爱迪生、卡内其等人为代表。尤其是富兰克林的传奇式的一生,更是给千千万万的美国人一支兴奋剂,对美国梦更是痴迷不已。富兰克林从寻常百姓跻身上层社会,逾越分隔殖民地人民的文化障碍,完整地证实“从破衣烂衫到百万富翁”的美国梦。他的《自传》也深深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寻梦人。其书中的自我完善的行为模式也一度成为追梦人的行为准则。内战后,美国的工业资本飞速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灵魂。但是,美国经济的发展并没能实现他们心目中的那种人人平等的自由民主的理想。恰恰相反,贫富悬殊日趋严重,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大。富兰克林所提倡的那种通过个人奋斗创造财富取得成功的思想被投机、欺骗、堕落的道德观所代替。美国梦已经被扭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更是完全摒弃了富兰克林所提倡的勤俭奋斗的道德标准。冷酷的机会主义行和对金钱和享乐的崇拜成风。人们普遍感到精神迷茫失落空虚绝望。至此,美国梦业已破灭。威利・洛曼就是生活在美国梦破灭的年代里。在这样的年代里,传统的美德已经被享乐、自私、唯利是图和冷漠无情取代。而威利・洛曼还盲目追捧痴迷业已破碎的梦: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好人缘、勤奋和努力便可获得成功。在这样的年代里,他的盲目和痴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梦想的破灭和悲剧的产生。在高度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里,物质享乐主宰着人们的生活。而物质享乐要靠金钱来支撑。所以,拥有金钱就意味着成功。为了金钱,人们变得疯狂和不择手段。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同等为金钱关系。人们生活毫无保障可言。威利・洛曼生不逢时。他一生所抱的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苍白无力。传统的个人魅力、好人缘、勤奋、努力、好交情和温情等不值一文。所以他生前死后的梦注定难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冲击着人际关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如果能从《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感悟到什么,那将是戏剧文学的魅力的最大体现!■
      
      参考文献
      [1]Arthur Miller. Death of a Salesman[M].The Cresset Press,1949
      [2]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吴学丽.梦想破灭中的生存困境[J].理论学刊,2008年第四期
      [5]范健.美国梦的虚幻和堕落[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张成国,男(1972-), 广西钦州人。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生死梦难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