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小议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执法公信力的现状

    小议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执法公信力的现状

    时间:2019-02-03 05:43: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提高政府公信力,构建政府公信体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需要每一位公民和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笔者面对目前我国政府信用的缺陷,以及公信力有所透支的现象,分析提出了加强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民主政治;依法行政
      
      一、引言
      
      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公信力是基石和核心,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具有强烈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公信政府,既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那么何谓公信力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由此,我们可以如此来理解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的主体是全体中国公民,政府公信力建立在公民对政府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
      政府公信体系的构建不仅是政府本身的事,更是政府、公民和各种民间组织在政治、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不同力量通过互惠、习俗、强制、行为等博弈活动形成的。因此,在政府公信体系的构建中,如果说直接受益者或主体是政府的话,那么,由单个公民及其形成的各种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则是间接或最终受益者。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小康》联合新浪网对“政府信任程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但调查同时显示,逾70%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地方政府,认为很多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官员以80.3%的绝对多数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政府信用的调查结果,反映出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远远不及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他们对政府有了好的国策,却缺乏好的实践不满。
      但同时也有少数受访者表示了体谅。认为中央政府的所有政策,都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结果,所以不存在中央政府有信而地方政府失信的现象,只是在中国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的同时,打老鼠伤玉瓶易,寻万全之策难。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转变思想易,而改革的同时兼顾社会各种需求难。
      从这个非官方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针对政府公信力,全社会的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张维迎认为,信用是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表现为假冒伪劣、合同欺诈、偷税漏税、地方保护、学术腐败等。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每况愈下的趋势。
      其实不用看调查,只需关注我们身边,近几年层出不穷的涉及政府公信力的事件,便可斑中窥豹。从轰动全国乃至海外的“周老虎事件”,到“躲猫猫”案;从瓮安“俯卧撑”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到胡斌案的“欺实马”、邓玉娇案……其实,类似的事情早先也并不鲜见,在六年前的“非典”期间就发生过多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面对这个社会大环境背景,出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三、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必须面对公信力已严重透支的现实。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在“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前提下,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当当信息发布法制化、公开化、常态化,对社会公众成为一种社会习惯时,社会就有相当高的信任度和凝聚力,政府行政就具有普遍的公信力,政府就能相当有效地领导社会公众妥善地、有效地处理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的和谐也由此有了坚实的制度和社会基础。
      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使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必须改变观念,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担负起并有效地实行其宏观管理职责,才能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大力加强依法行政,建立公民信用体系,重树诚信社会。依法行政就是指依法行政就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服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并由此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每一位公民建立信用库。全民信用,共建和谐、诚信的社会。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尤其是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也就是要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恪尽职守,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反对任何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千万别忘了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亲笔题写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2006―200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及格线上的中国信用.《小康》.2007第8期
      [2]官员信用敲响政务信用警钟.《小康》.2007第8期

    相关热词搜索:小议公信力现状我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