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亚文化特点分析及教学应对

    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亚文化特点分析及教学应对

    时间:2019-02-12 05:33: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 亚文化 教育教学   摘 要:网络语言随新媒体比特时代的来临而产生。本文从亚文化和网络语言二者关系来探析网络语言,以期能进一步了解使用网络语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为我们变革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一些支持和借鉴。
      
      数字化的兴起,预示第四媒体时代(注:所谓“第四媒体”,是指传播学者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互联网这种新媒体的称谓)的来临。全球化、比特时代带给人们的是应接不暇的语言、文化。这为新的一代在应用语言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在个性发展上提供了更大的发挥自由个性的空间,网络语言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崇尚进步、紧跟文明的当代知识青年群体对这种新型媒体表现出极大热情。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读屏”、“点击”的一代,是标新立异的一代,简洁、直接、形象、追求自由是其最大特点,这一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因网络而形成了其特有的亚文化氛围,网络语言是其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挑战传统、经典,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随比特而产生的网络语言,不得不重视随网络语言而产生的亚文化群体。
      
      一、网络语言
      
      比特时代产生的亚文化群体之网络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符号,用以代表日益强力的个人话语愿望。网络物质载体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之一,国际互联网在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我国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序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计算机网络用户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经约定用户的约定俗成,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即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讲究求新求异,张扬个性,与传统语言的主要区别在于载体的不同。在表达形式上,尽管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中也是以文字或者符号的形式出现的,但网民在聊天时,这种文字和符号往往是即时滚动式的,甚至是超链接的。其交际对象更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其中青少年是互联网用户中的主力军,尤其是我们所面对的学生。
      
      二、网络语言的亚文化特性
      
      1.网络语言高度依赖情景体现出亚文化边缘性特性。“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即一种实时通讯服务:可让使用者在网络上,建立类似私人聊天室的沟通方式。它一旦产生,对应的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像QQ、MSN等网络工具一经推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就显示出来。比如QQ,自1999年诞生以来,其累积注册用户已超过了3.5亿。2009年2月9日最新统计表明:QQ同时在线用户达5000万!青少年群体尚未进入主流社会,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时使用了网络语言,也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亚文化圈。这种即情即景的网络语言沟通,尤其是网络语言的符号化、表意的多元化、谐音化、特创的数字修辞、网络技术语言修辞等是不易被主流语言所接纳的。甚至在网络中有意无意地使用错别字也见怪不怪,有些错别字甚至还成了固定的表达,如用“乐”代“了”(作助词用,而网络语言语境的“乐”则以“happy”代替)。这在传统书面语言中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也使得其不易被主流传统语言所接纳,只得以边缘化形式存在。
      应该说,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即时通讯是分不开的,但它对情景的高度依赖性体现出亚文化边缘性特性。
      2.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体现出亚文化颠覆性特点。亚文化网络语言使用群体主要是当今的年轻人,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是使用群体叛逆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体现出网络语言亚文化颠覆性特点。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符号系统于一体,具有呈现方式丰富多彩的优势。网络语言正是利用这一优势,使自己的表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腾讯QQ提供了“惊恐、大哭、惊讶”等几十种贴图供聊天者选用(网络游戏中则更多),以图形或动画来辅助表意,形象、简捷、明了。于此,网络语言有值得传统主流书面语言借鉴的一面,但体现出的更多的却是对传统语言的颠覆性特点。
      3.网络语言的简化和再造体现出亚文化批判性特点。因表达和指称需要,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带来相应新词产生,互联网一旦产生,也不能例外,只不过网络语言词汇的扩展性更突出。2001年6月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收录的就达1300余条。归纳之,网络语言词汇的扩展方式主要有:一是新创。大量的网络专业术语和网络用语因网络发展被创造出来。如“菜鸟”(刚上网的新手)、“拍砖”(提意见)等。二是旧词新用,给普通词语赋予特殊含义。如“顶”(支持)、“ ”(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网友因其象形赋予它“郁闷、悲伤、无奈”之意)等。还有用数字、字母、简单符号等来代替语言的,不一而足。这些简化以及再造的新词汇想要纳入主流书面语言中,确需假以时日。这种简化和再造实为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传统主流语言的补充,亦表现出网络语言亚文化批判性特点。
      
      三、正视亚文化网络语言的存在和教育教学中的应对
      
      1.亚文化网络语言推进了传统主流的语文教育教学。面对网络媒介、网络语言,教师知识权威的不可替代性也“大为动摇”,教师在网络及网络语言上可能还要以学生为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接触、体察、理解那些为学生所神往和珍视的信息。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位移”,力求像学生那样去感知、体验和思索,与学生一起切磋、探讨,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教学与作为亚文化的网络语言的共鸣区。
      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网络上出现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生命力。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比特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也能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
      2.网络语言亚文化颠覆性特点使传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挑战。网络语言亚文化颠覆性特点会导致部分网络语言污染和语言暴力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容易消解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使人在网上的身份、行为方式和目标变得模糊,从而可能为谎言、谩骂、发布虚假信息等提供方便,并使之暂时逃避传统意义的道德谴责。更有甚者是一些语言污染和语言暴力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一名在校图书馆当众摔死流浪猫的某大学生,曾因“虐猫”的名声成为“过街老鼠”,如此结局连“虐猫者”本人都不曾想到,但在网络时代却是最严酷的现实。网络语言的亚文化特性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为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又诱发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危机”;既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又导致其网络认知障碍,甚至连手写传统汉字都出现困难。网络语言主要使用对象为青少年,我们理当尽力消除网络语言亚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语文这块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省略nic.省略/html/Dir/2004/02/03/2l09.htm.
      [2] 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M].
      [3] 郭笃凌、郝怀杰.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J].《现代语文》(下旬),2006(6).
      (责任编辑:古卫红)

    相关热词搜索:应对网络语言教学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