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语文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反思】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反思】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时间:2019-02-03 05:42: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关键词:新课程;和谐;角色;素养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探讨。
      话题一:多想听“老师,我认为……”
      [课堂教学实例:苏教版语文第11册《船长》]
      《船长》一文,我制定了3条教学目标,其中一条为: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在学习第29自然段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随船沉入大海时的高大形象。在让学生谈谈读到“像一尊黑色的雕像”的体会时,一同学突然举手,站起来固执地、伤心地说:“老师,我认为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与船一起沉入深渊,他死得没有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似乎一下子发现了新大陆,纷纷议论开来,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这篇课文我已教过多次,可以前大家似乎都能“默契”地顺着老师的思维,感悟到哈尔威以身殉职、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可今天……眼下这句“老师,我认为……”像一个钩儿勾住了大家的好奇心,面对这样的学习劲头,我略一迟疑,微笑着说:“大家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可展开讨论。”五分钟过后的交流,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一场没有“预约”的辩论开始了:
      生1:我觉得哈尔威船长不值得死,因为生命无价。
      生2:(面对着生1)也许“诺曼底号”一下子沉没了,时间来不及,他没有时间登上小艇。
      生3:(反驳的语气)难道就那么巧,其他人都走了,到船长来了就来不及啦!文中不是写到“玛丽号”也来参与救援了吗?
      生4:我在课外书中看过,有些国家规定:船在船长在。
      生5:我认为船是死的,可以再造,人的生命却不可以复制。
      生6:我认为船长不应该死,他是一个指挥有方的好船长,以后碰到困难时还能帮助更多的人。
      生7:他也应该为他的妻子、儿女着想,这样太无情了!
      生8:也许他已把船当作了亲人,“诺曼底号”在他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一艘船,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船没了,也许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了。
      (师生一起鼓掌)
      师: (感动地)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觉得船长是有逃生的机会的,但是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因为他把船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现在他完成了救援任务,他就决定和心爱的“诺曼底号”巨轮一起,在自己的岗位上与船共存亡!
      (此刻,班上一片寂静,也许同学们正在思索着,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同学们,司马迁说过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他又一次成为了一名英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他的高尚品质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带着这股崇敬之情一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但我觉得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应毫不含糊地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以上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冷不丁提出异议时,教者虽没有心理准备,但并没有一口否决其理解,而是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冷静下来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在教者的耐心调控、点拨指引下,学生一个个进入了“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学生在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时,情绪空前高涨,其乐无穷。透过讨论交流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探讨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活跃其思维,开启其创新之门。当然,更重要的是教者科学地处理好了“新课标”提出的“独特体验与价值取向”的关系。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沃土。就像这节课,如果对学生的“老师,我认为……”匆匆而过,教育教学就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思想情感也不会得到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课堂上 “老师,我认为……”这样的声音也许为教者“不测”, 也许与课堂主题背道而驰,也许预期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但都展示着课堂的灵动生成之真美,这样的声音一定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我们必须精心呵护,同时也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话题二: 多预设“老师,你能……吗”
      [课堂教学实例:苏教版语文第11册 练习4口语交际《学会解释》]
      在口语交际《学会解释》课堂学习中,我先针对书中三种情况,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样解释。交流时并适时点拨,提醒学生解释时的注意点。之后我又启发引导学生: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别人的误会,又是怎么解释的?可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严老师,生活中你遭到别人的误会时是怎么向别人解释的,你能先给我们讲一下吗?”
      “我?”我情不自禁地冒出这个字,真没想到孩子们会出这一招。刚才还神采飞扬、口若悬河的我一时语塞了,怎么会这样?不是准备让他们各抒己见的吗?我该说什么呢?我努力搜索着,可大脑仍一片混沌,什么误会、解释的情景都想不起来。哎,这可怎么办?
      班上静悄悄的,我知道孩子们正急迫地期待着我的讲述。越急越是无从下口,我只感到耳脖正在发烧。
      时间珍贵,应让学生们抓紧时间交流。我只得快速地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对不起,同学们,说实话我只准备让你们交流,自己倒没有思想准备,课后我一定静下心来回忆,下次与大家交流。这节课大家先交流:生活中,你曾遇到过什么误会,又是怎么向别人解释的,并谈谈消除误会后的心情。
      纯真的孩子们并未发现我瞬间的变化,热情不减,兴趣盎然地交流着。
      在暗暗庆幸自己的“教育机智”之余,一股不安与自责涌上我的心头……
      反思: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应始终关注着学生,注重交际过程中民主意识的培养。做老师的必须好好地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作为以上教学片段的组织者,我只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让他们历练“解释能力”,可唯独没想到这次学生感兴趣的是我的故事。我为何备课时只想着学生要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自己是学生该怎样回答呢?难道是单纯的准备不足吗?细细分析,其实还是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潜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师道尊严”意识在作怪,总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袒露在调皮好动、不懂事的小学生面前,于是难得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教学实际实时地展示给学生,以至于面对学生“老师,你能……吗”这一正常的要求时,我竟无言以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这节课让我发现自己暂时还没有达到这种高度,但也让我明白:一位好老师要善于把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定会变得高度有效,新型的师生关系也会因此得到充分体现!
      话题三:多自问“我智慧吗”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我特别喜欢听名师的课,每次都会被他们那游刃有余的师生交流、不露痕迹的教化熏陶、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节奏所折服。每每听完,总要扪心自问:我为何缺乏如此的智慧?其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韩非子・ 喻老》)大师们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常,却都蕴藏着一种教育艺术魅力。究竟是什么能让他们成为众人关注的名师?如果仅是教学设计上的精巧,那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感受到的就是那种内在的、充满智慧的师魂魅力。
      在日益改革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语文学科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强,仅就教材而言,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内容无所不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取得主动权,克服捉襟见肘的窘态,就要广为学习,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杂家。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角色和地位,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要乐于创造条件,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敢于引导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想、所疑、所悟,问题让他们去提、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辨,结论让他们去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下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
      
      参考资料
      [1]薛法根《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9期。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相关热词搜索:师生关系反思语文实践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