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杀害小衙内概括38字_小衙内之死

    杀害小衙内概括38字_小衙内之死

    时间:2019-02-05 05:3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曾在关于李逵的文章中说:“《水浒》虽然处处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惟独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让人心痛。”有人奇怪:《水浒》中杀人放火的场面多了,小衙内之死有何特异?
      我之所以对“小衙内之死”反应激烈,原因只有一个:李逵杀死小衙内属于一种“毫无必要性的暴力”。所谓“毫无必要性的暴力”,是指你在用非和平方式表达诉求时,某项充满血腥、暴虐的行为对满足你的诉求,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处,但你还是做了出来,这种暴力就是毫无必要性的。可以看出,这种暴力行为与施暴者有怎样的初衷没有任何联系,往往只是施暴者在那一刻“灵光一闪”,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因此最能见出人性。《水浒》中的许多暴力都是毫无必要性的,比如武松上鸳鸯楼杀人,初衷本来极为明确,就是找陷害他的张都监报仇,如果他仅仅杀掉了张都监、和张都监勾结的蒋门神,哪怕是有勾结陷害嫌疑的张都监夫人,我们都还可以说这一暴力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武松犹嫌不足,连下人、使女都一气杀了个干净!试问,如果武松不杀这些人,与他找张都监报仇的初衷会有什么妨碍呢?一点儿也没有!可是他仍然高高举起了屠刀,这就完全见出了武松暴虐的人格特征。
      李逵杀死小衙内也属于这种毫无必要性的暴力,而且是其中尤其令人不能忍受者。
      小衙内何许人也?朱仝因私放雷横被刺配到沧州,这小衙内就是沧州知府之子。大概是朱仝美髯过腹,从外形上看很有“亲和力”,这小衙内偏爱和他玩耍,加上知府也爱重朱仝,朱仝和知府一家乃建立了一种基于人情之上的温馨关系。一个孩子,无论其父母是谁,于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在四岁这样的年龄段,他表现最多的是天真可爱的一面,一个正常的成人都会被这种天真可爱感染,并不自禁地生出怜爱之心。朱仝逗小衙内玩耍,买糖果给他吃,这应该都是天性流露,而不是为了巴结上司,否则无法解释,朱仝在李逵杀死小衙内已成事实无法挽回,自己势必又非得在梁山栖身的情况下,还要一再和李逵拼命。在误失小衙内后,朱仝一句话脱口而出:“若这个小衙内有些好歹,知府相公的性命也便休了。”这句话真让天下为人父母者下泪!
      就梁山而言,杀死小衙内对其事业无任何益处,就是在赚朱仝上山这个小目标上,也并无必要:他们有足够多的办法,让朱仝与官方反目成仇;即使硬要拿小衙内做文章,也不一定非要让这个孩子从世界上混混沌沌地消失。就是这样一起没有必要性的暴力事件,李逵在宋江、吴用的安排下,做得那么轻松随意,整个梁山对此没有丝毫负罪感,这只能说明在这个江湖组织中,人性是一种多么稀缺的东西!
      一个四岁的知府之子被虐杀了,不仅是梁山好汉满不在乎,千百年来《水浒》的读者中,也很少有人认为小衙内之死是一个多么严重的事件。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总爱在目的正义的眩惑下迷失,因此不愿意去追问手段如何。这应该是一个误区,因为无论多么正义的目的,在它实现之前很难预测,手段是否正当倒是能够立即检测的,至于检测的标准,只要是文明线以上的社会,就容易得到认同。
      其次,我们似乎很偏爱“株连”。一般读者为什么也在小衙内之死的事件上唤不起悲悯感呢,无非因为小衙内是朝廷命官的儿子,而在“无官不贪”的氛围中,在痛恨贪官的大众心理之下,沧州知府已经被认定为一个贪官,那么一个贪官儿子的死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这种思维是极其荒谬的。且不说,沧州知府在书中并没有什么劣迹,即使他是贪官酷吏,那与他的年仅四岁的儿子又有什么关系?株连意识在中国根基深广,但追寻源头,这大概是不能全怪底层民众的。上层统治者一向用残忍的、不讲理的“连坐法”威吓人民,老百姓们逮到机会,也对上层官吏及其家属株连一回,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只是如此一来,虽然官方推行温情脉脉的儒家教化,却也不免被上下株连、互相斗狠所消解,于是传统中国社会便不能不常常充斥着一种“戾气”。■
      【子文荐自《文汇报》2007年12月4日】

    相关热词搜索:衙内之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